各位网友:
大家好!关于经济周期的成因,经济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人通过数学分析,认为经济周期的成因是货币循环自身的逻辑错误。文章发表在日志里,目的是公式显示正确。
简述:本文所描述的经济周期成因是货币循环的逻辑错误造成的。请先将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第一轮循环时,这个整体在支出100元(包括了投资和消费)后可以产出105元的商品,但100元的货币接收方还是经济整体,整体再次支出时,最多也只有100元。若有储蓄,设储蓄10元,则只剩下90元的购买力。90元与105元的差距叫买卖差。90元与105元的比值称作“买卖比”。
不过下一轮轮循环时,社会最后还是将105元商品全部售出了,这是借助了债务的帮助。即社会需要发生15元债务以扩大购买力,此15元来源于10元储蓄和央行新发行的5元。但这个债务在数学逻辑上是永远无法还清的,叫“无理债务”。它只能以新债还旧债方式在货币循环中滚存,这回引起买卖比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衰退。衰退后,将发生债务减免的现象,于是买卖比上升,经济复苏。所以经济周期是货币循环的逻辑问题造成。
以往反经济周期策略均未减小或消除“买卖差”,所以都失败了。
文章纯粹是数学推理,只要有高中数学水平,就不难评判真伪。
应版主建议,在此发帖,恳请各位不吝赐教。
文章地址: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对此文的思路解读,在另一篇日志中,希望帮助理解:
http://www.pinggu.name/space.php?uid=2134144&;do=blog&id=95279
文章的阅读对也许略显冗长。简述如下:
1.所有经济单位都有支出(买)并有产出(卖),请关注“买”与“卖”在总量上的对应关系;
2.将社会整体看成一个循环,货币需要“支出---收入---再支出”;
3.从整体的循环观察到“买卖差”的存在;单个循环也一样;
4.买卖差导致了“无理债务”的累积;
5.上述4点的结果是“买卖比”将波动,并影响支出做被迫波动。支出的波动,在银行就是扩张与收缩的交替。这样,经济周期就形成了。
6.以往反经济周期的策略都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有效消除或减小买卖差。
有网友对将支出替代投资不能理解,解释如下:
本文探讨的是货币自身循环的逻辑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经济单位支出和销售收入之间。这是纯数学的逻辑,不应以传统经济学的投资和消费来理解。
用支出和收入做配对研究,就会发现,支出将肯定小于收入。否则,经济单位入不敷出会自动出局。而销售收入来源于支出,因此要获得较多的收入,则必然要在社会中形成想应债务,这个债务是无理债务,永远还不清,而且滚存增大。最终将经济引向崩溃。崩溃后,债务就自动减免了(同理,剩余减少了),相应买卖比上升,经济又重新获得了向上的动力,由此,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