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日志中的文章解说经济周期时,将劳动力、ZF、慈善单位、儿童、债务、税单等都作为参数,那样的话,看起来麻烦得多。
此次重写,只选择了企业和商品2个参数,是为了简明扼要。是按照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衰退2个阶段来写,说明逻辑错误在哪,如何起作用。并针对可能的疑问进行解答。
市场好比是一个大货架,卖者向货架上放产品,买者从货架上拿下产品。
以下分析从货币的流动路径来进行,先从企业开始:
企业a,一年为一轮生产消费周期。a一年共支出100元货币,产生105元(a支出的105%)商品放到货架上。注意,如果产出值不大于100元,则a会入不敷出而倒闭。
再看支出的100元的流动。设100元中50元用于购买原料,即直接从货架上拿下50元的商品。另50元分别为发放工资30元,交税及慈善等20元。员工领取工资后,会储蓄一部分,然后家庭成员再去消费。ZF获得税收后,将钱转给事业单位及下属员工,总之会转到其它人手中,除部分储蓄外,剩余的再到货架上拿下商品。(当然,某些事业单位还可能自己产生一点商品放到货架上去。这样,放到货架上的商品总量就比105元还多。为计算简捷,可以认为总量就是105元。)后50元经过了储蓄,设储蓄10元(a支出的10%),于是只能取下40元货物,结果,a支出100元,只能从货架上取下90元货物。或者说,a支出100元可产生105元货物待售,但只能产生90元的购买力。定义:这种一次支出产生的买与卖的不对等叫“买卖失衡”,买与卖的差额叫“买卖差”。
所有企业的支出都会发生买卖失衡。这是文章所说逻辑错误的所在之处。经济中因为没有纠正买卖差的措施,所以导致经济出现周期现象。凯恩斯等所有反经济周期政策的失败,也是没有纠正买卖失衡。
所有企业汇总后(大家支出货币,都向货架上放商品,并从货架上拿下或带领其他单位个人从货架上拿下商品),从货币流动途径来看,货币经手过全社会所有单位及个人,即全社会所有经济单位、所有交易都会囊括在分析中。
有了以上概念,再来看经济,先说经济上升期。上升期的特点是GDP每年上升。设增长速度为年增长率为105%。社会中有a、b、c……无数个企业。企业的产出可以认为是各自都以105%的速度增长。(注:有人会说,不一定每个企业都增长,明明是有的增长,有的减少嘛。其实,大环境是105%增长时,即使有的单位减少,只要平均一下就解决了。比如,a增长115%,而b增长95%,二者平均就是105%的增长。就是说,a, b共支出210(200*105%)元,向货架上放货物共220.5(210*105%)元,但只产生189(210*90%)元购买力。)产出增长,相应,各单位的支出、新产生的购买力,也都是105%的增长。但是,买卖失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各单位在第二年的支出肯定会递增。为了计算方便,不再用单一单位来计算,而是将所有企业合并为一,用A表示。由于所有企业合并后的支出、产出及新产生的购买力只是100、105和90的n倍,倍数n是可以约去的,所以只用100、105、90作为A第一轮的基数,以后各轮按105%倍增即可。
A的第一轮支出100元,向货架上放上105元的货物,从货架上取下90元货物。取下90元后,A手中拥有90元货币。另外10元被储蓄。
A第二轮必须支出105元,但手中只有90元。于是A必须借贷15元(10元来自储蓄金,5元来自央行新发货币)。注意,A借15元,发生在单一经济单位。即a及或b及或c各自借贷若干元,总和为15元。有了这15元,A第二轮才能经济增长。若没有这15元债务,经济立刻衰退。本轮向货架上放110.25元商品,产生94.5元购买力。买卖差15.75元。
A第三轮时,手中有94.5元,以及第二轮欠债15元。但为了保证第三轮支出110.25元,则必须再借贷15.75元,与旧债累计为30.75元。
可见,经济增长时,债务是不断累积的。并非是货币多周转就能消除的。所以社会出现了债务追赶并超过GDP的现象,此并非信用不好,而是买卖失衡所致。
(注:这里需要说明以避免混淆的是:
1. 并非社会所有债务都会累积。比如,A本没有钱,用固定资产借100元支出,支出后发生买卖失衡现象,也就是卖出货物后本可获得90元货币。因此最初100元债务中有90元是可被偿还的,称之为“有理债务”,10元无法在本轮偿清,称之为“无理债务”,无理债务才会累积。
2. 并非货币多周转就能消除债务。因为,货币从任意一个a支出后,无论如何流动,只有到货架上拿下货物才是有意义的。在此之前,尽管流动于父母、子女或单位之间,只要没有到货架上拿下货物,该笔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而一旦拿下货物后,该笔货币就流入到a或b或c手中,再支出时,就再次引起买卖失衡。也就是说,一笔货币不可能拿下大于其购买力的货物。如果这一点读者不能认可,就请计算总量进行证明。
3. 第二轮及以后需要借债以促进经济上行,谁会借债?没有人意识到社会在数学上本就存在无法偿还的债务。众多单位借债的动机为:a因去年业绩大好,认为应抓紧时机大干快上,所以敢于向银行借债;而b因去年业绩不好,今年为了翻本,破釜沉舟,向银行借债;c有新发明,认为稳操胜券或具备赌徒心理,借钱冒险;d销售不太好,到年底进行赊销,比如汽车、房屋的按揭;e流动资金不足,对员工欠薪;等等。这些都是债务,极有可能变成“无理债务”而累积。)
衰退的到来
前面讲到随着经济增长,无理债务会累积增多。终于到某一年,债务累积太多,银行不能再支持更大的债务了。结果,A不可能再扩大支出了,货架上的商品就不能充分被取下。这时经济就开始衰退。(按照本文设定的数字,估计10年左右)。到那时,企业看货物销售不掉,只好减少生产,少往货架上摆放货物。同时,从货架上取下的货物也会相应减少。这就是商品难以销售之时。商品销不出去,债务就无法偿还。有些企业没办法,宣布破产,顺带赖掉所欠债务。这种现象普遍发生,结果一大笔债务被一笔购销。银行也因之倒闭。货架上商品因购买力下降,所以降价甚至销毁。在这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支出100元,产生105元货物,但放到货架上后因降价只值80元了。但100元货币产生了90元的购买力不变。这时,社会中广泛地出现了反“买卖失衡”,即向货架上放80元商品却可以拿下90元商品。这时,前文所说的逻辑错误得到了纠正。但是,纠正的并不彻底。纠正到一定程度,银行可以忍受现有债务并愿意放贷了,经济就复苏了。
复苏后就是又一次轮回。
凯恩斯看到商品积压难销,认为购买力不足,称之为“有效需求”不足。但企业这时是不愿也不能扩大支出的。于是凯恩斯建议ZF用赤字来促进投资,结果,货架上的货物被有效拿下来了,经济继续前行。但是,赤字是以来年税收为担保的。就是今年借债,明年偿还。明年为保证收支平衡且要还去年的债,所以必须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就要求企业多缴税,以及社会其他税,其实这些税都出自于企业的支出,转个手而已。企业为保证自己“入大于出”,所以要么涨价,要么增加向货架上放货物。因此,赤字债务如同A欠债一样,都可以转化到货物上去。问题是,买卖失衡没有变化。同时,为不断增长,ZF就必须一年一年不断扩大赤字。而这些赤字的货币并没有实物商品抵押,所以,货币过多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而买卖失衡仍旧要发生作用,结果后来滞涨就来临了。
还有的学说认为,用利率来控制货币的量,以保增长,不衰退。其实也没有解决“买卖失衡”的问题。不过这种方法使经济的衰退不再猛烈。因为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学家大致可以预见经济过热,这时主动减速。这种减速通过控制货币量来实现。但经济仍然是稍微增长的,无理债务仍会累积。所有经济单位仍然毫无知觉。因此,危机到来是不可避免的。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时,社会指责雷曼高层过度放贷。但雷曼高层却认为所有做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未违规操作。真正原因是数学逻辑错误未被纠正。
社会中存在的反“买卖失衡”的行为以贸易顺差最为重要。(其它如倒闭现象,虽也是反“买卖失衡”的,但不可用)。因为出口是反“买卖失衡”的,支出后把货物放到了境外的货架上;但进口与出口相对,抵消后,顺差就成了唯一的反“买卖失衡”的现象。所以贸易顺差对一国的经济有说不清的好处,各国都希望多出口,最好不要有逆差,原因即在此。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有一个反“买卖失衡”的行为来与全体A的行为相匹配。这个行为只能由ZF来进行。方法是,央行投放货币时,85元货币从银行贷放,15货币交给ZF,解决失业问题。但是,这15元货币解决就业时,产出的只能是全社会共享的产品(非卖品),而且此15元必须以财政赤字形式出现。这样,15元投放后,将会从货架上拿下约15元货物,而不会直接或间接向货架上增加货物,也没有债务。投放的另外85元的支出则是A的行为。注意,15元在拿下货物后就转给了A,然后与85元合在一起,变成A的100元支出。这样,A支出100元,将向货架上放105元货物,但是,由于15元在到达A手中之前已从货架上拿下了约15元货物,之后A的支出又从货架上拿下90元货物。这样,总共在此轮中拿下105元左右货物。买与卖就平衡了。以后每年如此,规模相应扩大。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这种方式下货币量并没有增多,因此通膨不会出现。
以上是用举例的方式述说经济周期问题。若用文章形式表述,逻辑上要复杂一些,参见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用此观点讨论债务危机。比如说,美国市场有1万亿货物剩余,但美国没有钱购买,中国有。如果中国前往购买,则美国经济就得救了。但中国不会去买。于是,美国想出一个办法,向中国借1万亿,然后将借来的钱去购买,这样使经济得救。
可是,大家想一想,市场上1万亿货物需要钱来购买,借来钱后确实将货物购买光了,但是,市场上留下了1万亿债务,这个债务同样也是需要用钱购买的呀。买债的钱在哪呢?
当然,你可能认为,买完1万亿后,市场会生产出1.1万亿的货物,卖出这些货物,自然就可以偿还1万亿的借款了。
可是,根据前面所说的数学原理,1万亿货币流入市场后,只能产生约9千亿的购买力,还有1千亿被储蓄了。9千亿又如何购买1.1万亿货物呢?那么就还要再借贷。如此数学逻辑上“无理债务”就不断累积了。 当然,你可能还会想,美国会增加出口,吸引欧洲来购买美国货,这样就能解决购买力不足的事了。但是,欧洲与美国的情况相同,也是欠了好多债。欧洲的想法也与美国完全一样,他们希望美国到欧洲去买货。结果各自都是空想。因为数学上不存在这笔数额的购买款项,除非举债。
大家赞同此观点吗?请回帖,任何讨论,支持、反对或质疑都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