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C今天从英国回来了,一边撒了一桌的巧克力,一边嚷:“终于回来了,我可是一天也呆不住了。在英国呆两周,又热又无聊,每天吃西餐胃口都倒了,看我,发了一嘴的泡泡。” 小C当了两周出国夏令营的学生领队。英国冬冷夏凉,建筑物里都没装空调,偏偏今年欧洲的天气像更年期人的脾气,伦敦地铁最高温度47度。她带的那些阔孩子一到住家,便一惊一乍地向国内汇报:妈呀,这里怎么跟乡下一样啊,连空调都没有,热死人啦!
“怎么跟我一样老土呢?我去年在英国学习两周,最后几天受不了,跟同去的人分抢榨菜。还有那气候,真是不适合人类居住。五月是春天啊,在室内穿衬衣,出外恨不得裹棉衣,走在阳光下和走在阴影里温差好几度,风是扎在脸上,跟刀割一样痛。惯不得简爱戴那种四面遮风的丑陋帽子,英文特爱谈论天气,风衣数伦敦产的有名。当时就想,象我这种人,出国短期学习或旅游还能忍受,要定居肯定要郁闷死的。”
没有熟稔的景物,没有常念的亲朋,没有吃惯的美食,更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象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局外人,几十年在另一个种群中晃荡,永远不能真正溶入他们的生活。要是有天赋,争个诺贝尔奖回来也就罢了。我不明白的是,周围很多人把出国本身当个终极目标,千辛万苦出去,扔了专业,丢了爱好,别了父母,甚至离了爱人,就是为了出去当个移民,去当个涮盘工、小饭店业主,干着不需要多少专业积累的简单活。但在很多国人眼里,似乎出国了,就是一种成功,可以在熟人中炫耀了。偏有很多人很配合,听说谁谁谁出国定居了,就张着嘴、睁圆眼表示艳羡,似乎对方进了人间天堂了。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个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料”博士学位的清华毕业生,在加拿大纵身跳下多伦多401高速公路立交桥,自杀身亡。原因是他移民加拿大和妻子团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心情十分沮丧,原本性格不错的他变得内向。自杀前他曾在一家油漆厂打工,收入很少。据说,他们因为买了不大的房子,还背着债,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一边同情惋惜,一边就瞎想:以他清华副教授的履历,“双料”博士的学位,为什么一定要在国外死撑着呢?为什么不能回国来找份工作呢?
我见过几个出国定居回来探亲的熟人,都苍白着脸,眼神空洞,感觉象抽空了精气神的旧皮囊,说话有气无力,人反而比国内同龄人憔悴。想来打拚得辛苦,也不见得有什么成就吧?
一个国家积弱惯了,往往看人家发达国家什么都是好的。你学习人家领先的知识、技术、制度、观念、文明等等,留学、进修、观光,长见识,开眼界可以,或者为了钟爱的事业留在国外工作也可以,就是不要盲目去当无所事事、浪费生命、郁郁寡欢的移民,更不要再回头骗新出国的人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