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982 9
2021-01-06
内容提要,内容见附件

本书分为经济学体系框架和整体国力模型两部分。前者是基础,后者为前者的统领。本经济学体系框架以使用价值为基础进行建立,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并与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与对接,同时给出了与其他学科的接口。针对GDP参量存在的问题和加权平均法之评价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从物质、精神、国土资源、生态、政治、社会、国家安全等方面着手,并进一步将指标细化至可以实现量化,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按照乘法原理构建整体国力评价模型。



序言

本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使用价值构建经济学体系框架,第二部分构建整体国力评价模型。经济学体系框架为构建整体国力评价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整体国力的增长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价值与财富在概念上的统一。在微观经济学中,价值是基本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财富是基本概念,只有价值与财富在概念上统一,才能统一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

每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都建立在价值论基础之上。当前,经济学体系主要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和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体系。这两种体系都未能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价值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财富统一。通常,财富是指拥有事物的总量。而这些事物的特点是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一般可用对应的货币总量表征。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值是劳动量。据此,财富应该是劳动量的总和,而马克思经济学中财富依然是指使用价值的总量,所以马克思经济学中价值与财富不是统一的。在效用价值论中,价值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是一种主观感觉。效用价值与财富不统一,总不能说财富是主观感受的总量吧?正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价值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财富不统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裂。问题出在哪里?既然宏观经济学中财富的概念在不同的体系种没有争议,那么应该去微观经济学中寻找原因,是不是价值的概念存在问题。既然财富与使用价值一致,可否尝试以使用价值替代劳动价值(或者效用价值)建立一种经济学体系?而且使用价值的概念与哲学中价值的概念是一致的;而劳动价值与哲学中的价值不相干。效用价值是在哲学价值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将价值演化成了人的主观感觉。

本书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出发,视价值为关系属性,通过乘法原理将价值数学表述为:价值=使用价值=事物属性/人类需求,提出价格=使用价值×稀缺性,通过价格将使用价值与财富进行统一,即财富=事物数量×价格,从而通过价格架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以此为主线,进行推演,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通过价值数学表达式与经济学衔接;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使用价值论统一,解决价值的来源和分配问题;通过“价格=使用价值×稀缺性”中的稀缺性,将均衡价格理论与本体系进行统一;引入货币和行政权力,使经济体系得以运行,形成生产力循环和生产-消费循环;区分财富与准财富,使财富通过准财富与整体国力发生关系;最终形成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经济学体系静态框架;以逻辑斯蒂模型和整体国力模型给出经济增长模型,使经济学体系呈现动态性;最后给出体系特点。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学体系,具有超时空性。在分析新体系的特点基础上,与其他学派的基本理论对接,从而形成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尤其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使得古典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能完整融合。西方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问题上一直采用修正基本假设的方法,而本体系在基本概念层面和体系结构上进行解决统一问题,从而使体系的结构上能够更紧密。

反映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是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第二个问题是必须找到一个能反映经济结构的宏观参量。经济体系的结构性,体现在经济被划分为多个行业。因为结构性的存在,导致参量的合成难题。本专著用整体国力反映经济体系结构性。不同行业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乘法得到整体国力。使用价值体现微观,整体国力体现宏观。使用价值既能通向整体国力,又能与财富(GDP)发生联系,从而使整体国力与GDP发生联系。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是在行业内部的问题。在近平衡态时,在行业内部,经济体系遵循线性关系,此时用加法合成参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远离平衡态时,经济体系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此时再用加法对参量进行合成,就会出现偏差,导致中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能统一。这个问题就需要复杂性科学来解决。

(二)整体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1965年,原联邦德国柏林技术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亚琛技术大学第一物理学院院长威廉·富克斯发表《国力方程》,开启了对“综合国力”进行定量评估的先河。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司司长的R•S•克莱因陆续发表了《世界权力的评估》、《1977年世界权力的评估》以及《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及美国外交政策》等著作,这些著作迅速在台湾被译成中文出版,80年代这些译作被引进大陆,“综合国力”研究在国内渐成显学。

“综合国力”综合些什么?《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在他的《走出“综合国力”的迷雾》一文通过分析33项研究将“综合国力”的研究划分了两类。一类是西方的,它源于国家霸权。另一类是中国学者的,它偏向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综合国力”没有明确的定义造成了不同的派别,引入的因素也就不同。生存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生存是发展的基础。综合国力时静态的,生存是静态的,而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将两个不同状态的问题并列在同一模型来研究是不合适的。军事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它是静态的,因此西方的研究是合适的。本书提出的国力模型综合了生存与军事,即兼顾了西方和东方,又排除了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布局,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依此,本书提出整体国力评价体系,以人为本把人自身的生产、人的物质、精神生产,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方位地加以考虑,为评判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绩提供基础。

因素如何综合?“综合”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很难给出它的定义。而且,它可用各种方法综合,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所以必须明确一种指标的合成方法。《走出“综合国力”的迷雾》一文对加权法提出了无法回避的准则:如果使两个物理量能够相加,其前提是二者必须是相同的量纲,这意味着二者同质。在克莱因的国力方程中,繁多的因素通过加权法煮成了一锅粥,号曰“综合国力”。本模型用整体国力代替了“综合国力”。用乘法将每个因素合成为整体国力。这是因为国家为一个系统,系统的功能、属性是子系统不具备的,它不是子系统功能之加和,而是子系统功能之乘积(见第11章:分工合作及系统论)。乘法不要求每个因素必须是同质的,而且乘法形成新质。将各子系统的功能乘在一起形成新的功能,从而体现出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因素间相互依赖关系。

除了提出整体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外,本专著还给出了指标的标准值,给出了物质文明发展速度的最佳值是1.08,提出了划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划分方法和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本专著提出的评价模型具备以下特点。①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形成整体。②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③分配不均的表述通过收入的相对标准偏差解决。④评价模型体现了共生思想。⑤指标反映财富的积累情况。⑥各项指标都具有绝对性。⑦每个指标国民都能亲身感受到,所以指标具体性鲜明,易于国民理解接受,也便于国民监督政府。⑧本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遵循了18项原则以确保指标的唯一性。⑨,对本模型的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可得到各种评价模型。

除了给出整体国力评价模型与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外,在整体国力评价的基础上,本书稿提出了国家竞争力及国家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其中国家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由胡柏提出。评价模型可为评判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绩提供基础。但愿本书建立的模型能走出“综合国力”的迷雾。





作者简介

赵本东,男,1967年生,199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同年在技术监督系统参加工作,一直负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任工程师,主持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两项、参与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一项;是《经济要参》(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央一级内部刊物)供稿人,全球共生学会(加拿大)会员,致力于社会科学数学化研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各类文章共3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在美国学术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乘法》、论文《基于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多毒素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水平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和《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专利《大型衡器检定仪》。

联系方式:e-mail 286184489@qq.com,电话17330555981,微信:zbd19671210

胡柏:产城融合一体化运营专家,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 院长,中国特色小镇智库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 2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6 15:47:02
目录
序言        4
第一篇:以使用价值构建经济学体系框架        14
1 价值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15
1.1        关系属性        15
1.2        价值的定义        15
1.2.1 价值学说的评析        15
1.2.2        价值的定义        17
1.3        价值的数学表达式        20
1.4 价值的衡量        21
1.5 价值的分类及各类价值的数学表达        22
1.5.1 分类        22
1.5.2 三类价值的关系        22
1.5.3 三类价值的数学表达        23
1.5.4 三类价值的整合        23
1.6 价值的来源        23
1.7 事物的属性与功能        24
1.8 事物的功能与价值        24
2        使用价值在经济学中地位的确立        25
2.1        使用价值最适宜做经济学基础        25
2.1.1 使用价值的定义        25
2.1.2 选择使用价值构建经济学体系        25
2.2        使用价值的分类        26
2.3        使用价值的特点        26
2.3.1 功利性或目的性        26
2.3.2 相对性        26
2.3.3 现实性        27
2.3.4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27
2.3.5 异质性和不可代替性        28
2.3.6 多样性        28
2.3.7 结构性和层次性        28
2.3.8 整体性和突现性        29
2.3.9 动态性        29
2.3.10 多维性        30
2.3.11 多重性        30
3 劳动价值、效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31
3.1劳动价值非价值        31
3.2劳动的使用价值        32
3.3 效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32
3.3.1 效用的定义        33
3.3.2 效用价值的学说归属        33
3.3.3 效用与价值的关系        33
3.3.4 效用价值的特点        33
3.3.5 效用价值的测量        34
4 交换        35
4.1 标的物        35
4.2 交换的本质        35
4.3 商品交换的条件        35
4.4 交换依据        35
4.5 交换原则        36
4.5.1 未经过证明的原则        36
4.5.2 存在内部冲突的原则        36
4.5.3 不等价交换才是交换的动力        36
4.5.4 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不存在等价交换        37
4.5.5 等价交换是财富的等价交换        37
4.6 交换的经济利益        37
4.6.1 从投入产出比较        37
4.6.2 从交换双方角度比较        38
4.7 交换的意义        38
5 使用价值与财富        39
5.1直接测量:按照定义测量        39
5.2 供需平衡关系        40
5.2.1 价格决定式及供需平衡关系式:价值的间接测量        40
5.2.2 供需平衡是动态平衡        42
5.2.3 远离平衡态        43
5.2.4 性价比与稀缺性        43
5.3使用价值的合成        44
5.4 财富、准财富        44
5.4.1 财富的概念        44
5.4.2 财富的数学表达式        45
5.4.3 准财富        46
5.4.4 财富与准财富的关系        46
5.4.5 财富的交换能力        46
5.5 对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        46
5.5.1 窖藏葡萄酒高价格问题        46
5.5.2 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46
5.5.3 超保质期食品价格问题。        47
5.5.4 信息的价格问题。        47
5.5.5 知(常)识的价格        47
5.5.6 情谊为何无价?        47
5.5.7 空气的价格为何是零?        47
5.5.8 土地或者自然资源为什么有价格?        47
5.5.9 良心为什么可以出卖?        47
5.5.10 权利、义务成为商品        47
5.5.11 流通领域的收益来自哪里?        47
5.5.12 收藏品的价格为什么高?        48
5.5.13 为什么精品的价格极高?        48
5.5.14 淘汰品价值是如何降低的?        48
5.5.15 垄断高价格的形成机制        48
5.5.16 同命不同价的经济学解释        48
5.5.17 公务员工资的理论依据        48
5.5.18 价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48
5.5.19 破产的数学表述        49
5.5.20 成本对与价格的影响        49
5.6 一个看似难以解释的问题        49
5.7 使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49
5.8 小结        49
6 货币        50
6.1从使用价值角度看货币的本质及其作用        50
6.2 货币基准        50
6.3 货币的发行        51
6.4 货币发行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52
6.4.1 货币非中性派        52
6.4.2 货币中性派        53
6.4.3 两派别的统一        53
6.5 通货膨胀        54
6.6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5
6.6.1 无关论        55
6.6.2 对促进论的几种观点的评论        55
6.6.3 促退论        56
7 使用价值的来源及分配        57
7.1        使用价值的来源        57
7.2        劳资关系        57
7.3        使用价值的分配        58
7.3.1        使用价值的直接分配对象        58
7.3.2 使用价值的分配依据及形式        58
7.3.3 使用价值的分配方式及手段        59
7.3.4 分配的公平性        59
7.4        劳动价值论与本理论体系的关系        60
8        国家财富与GDP、整体国力之间的关系        61
8.1 国家财富        61
8.1.1 以财富种类为依据的行业分类        61
8.1.2 财富的计算        61
8.1.3 财富与整体国力的关系        61
8.2        GDP        62
8.2.1        GDP计算        62
8.2.2        本体系GDP与共生思想之GDE的关系        62
8.3        财富与GDP的关系        63
8.4        以整体国力为参量的经济增长模型        63
8.5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65
8.5.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65
8.5.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66
8.5.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66
8.5.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度量        66
8.5.5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67
8.6        财富、GDP、整体国力的适用条件        67
9        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调配形式        68
10        以使用价值构建经济学体系框架        70
10.1        体系的建立        70
10.2 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71
10.2.1 价值与财富在概念上的统一        71
10.2.2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在结构上的统一        72
10.2.3 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72
10.3 本体系的特点        72
10.3.1 使用价值与哲学中的价值概念高度一致        72
10.3.2 实现了使用价值定量化        75
10.3.3 价值的合成与分解        78
10.3.4 在价值的来源、实现、衡量尺度、分配方面的比较        79
10.3.5 给出了基于使用价值的价格的决定式        80
10.3.6 提出了准财富概念、明确了财富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82
10.3.7 引入了整体国力概念        85
10.3.8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方面的比较        87
10.3.9 能对接其他经济学学派        90
10.3.10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经济学的帝国化        91
10.3.11 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96
10.3.12 其他特点        99
10.3.13 适用范围的比较        100
10.3.14 本体系的缺点        101
10.4 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接        102
10.4.1 经济学假设        102
10.4.2 价格理论        109
10.4.3 一般均衡理论        110
10.4.4 分配理论        111
10.4.5 宏观经济学        111
10.4.6 货币发行理论        112
10.4.7 使用价值与GDP对接        113
10.4.8 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113
10.4.9 与演化经济学对接        115
10.5 结论        118
11        经济体系的运行        119
11.1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的机制        119
11.1.1        社会分工的两种类型及其数学表述        119
11.1.2        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制        120
11.1.3        亚当•斯密就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解释        122
11.1.4        分工细化程度与效率提高的关系        123
11.1.5 分工的限度        123
11.2        合作        123
11.2.1合作的类型        123
11.2.2合作类型的选择        124
11.2.3 社会化大生产使效率和风险提高        124
11.3        分工与合作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标准化        125
11.3.1        分工合作涉及的技术问题        125
11.3.2 分工合作得以长期实现的方法:标准化        125
11.4        分工与合作得以实现的经济基础:交换        126
11.4.1 分工导致个体的部分功能减弱        126
11.4.2 分工合作得以实现的经济基础-交换        127
11.5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处理劳资关系        127
11.5.1        劳、资、无产阶级政党三者之间关系        127
11.5.2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128
11.5.3公平与效率问题        128
11.5.4共同富裕之路如何走        129
11.5.5 结论        129
11.6 经济发展速度乐观派与悲观派的统一        129
11.6.1 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129
11.6.2 GDP增速预测方法        130
11.6.3 乐观派与悲观派的统一        130
11.6.4 抓住薄弱因素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31
11.7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伪命题        132
11.7.1 投资拉动是伪命题        132
11.7.2 投资拉动带来的危害        133
11.7.3 以满足需求为目的进行投资        134
11.7.4 准确把握内需与投资的关系        134
11.8 社会形态与经济运行调节手段关系的再思考        134
11.8.1 公有制下能否搞市场经济        134
11.8.2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        136
11.8.3 计划经济是发展趋势        137
11.8.4 实施计划经济必然走向奴役吗?        137
11.8.5 公有制与腐败的关系        138
11.8.6 必须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        138
11.8.7 计划经济实现的条件        138
11.8.8 如何处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关系        140
11.8.9 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准        140
11.8.10 总结        140
11.9 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40
11.9.1 经典力学范式下经济自由派与干预派之争无解        141
11.9.2 经济危机的控制        142
11.9.3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时机        143
11.9.4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手段的适用        143
11.9.5 经济危机的节制:隔离危机行业        145
11.9.6 非常时期物价飞涨问题        146
11.9.7 总结        148
11.10垄断        149
11.10.1 垄断的本质        149
11.10.2 经济领域垄断形式简介        149
11.10.3 各种垄断形式的本质        150
11.10.4 从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的角度看垄断与效率的关系        150
11.11公用事业垄断的制衡        151
11.11.1 中国公用事业垄断的特点        151
11.11.2 垄断的社会后果        152
11.11.3 解决方法:制衡        152
11.11.4 制衡的特点        154
11.11.5        意义        154
11.12 内部资源配置的数学表述        154
11.12.1 企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        154
11.12.2 其他资源配置        155
第二篇: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157
12        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现状        157
12.1国外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157
12.1.1 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158
12.1.2 主题性评价指标体系        158
12.2 国内关于国家层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160
12.2.1 对《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国民生指数》的评述        160
12.2.2 对幸福指数的评述        161
13 整体国力评价模型        162
13.1指标的选取原则及标准值的确定原则        163
13.1.1选取指标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63
13.1.2标准值确定原则        165
13.2 指标选取及标准值确定        166
13.2.1 核心:人口数量        166
13.2.2 物质文明        166
13.2.3精神文明        177
13.2.4 国土资源及生态文明        182
13.4.5 能源        200
13.2.6政治文明        202
13.2.7 社会文明        214
13.2.8 国家安全        216
13.3 指标的的合成        221
14 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        222
15.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划分        223
15.1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概念        223
15.2 划分依据及方法        223
15.2.1 按照人文发展指数划分        223
15.2.2 按照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划分        223
15.2.3 两种方法的比较        224
15.3 国家竞争力及国家发展后劲        224
15.3.1 国家竞争力        224
15.3.2 国家发展潜力        224
16 本评价模型的特点        225
16.1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225
16.2 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225
16.3 本评价体系的指标都是状态量        225
16.4 指标具有具体性        225
16.5 指标选取严格        225
16.6 指标具有可组合性        226
16.7 可平衡各部分的关系        226
16.8 体现共生思想        226
17 其他的问题        227
17.1 本体系为何没有考虑人均收入?        227
17.2 整体国力的单位问题是什么?        227
17.3 物质文明增长速度的最佳值        227
17.4 政府政绩考核        228
17.5 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        228
17.6 行业对整体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贡献的计算        229
17.7 地区对整体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贡献的计算        229
附件一: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230
附件二:乘法、加法的性质        231
附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234
附件四:国家统计局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235
附件五:综合国力的概念分析        237
附件六  资料:GDP荒谬的那一面        239
附件七:整体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241
附件八:以连乘法对产品质量的评定方法        245
参考文献        2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27 15:38:39
欢迎提出意见。可下载本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2-22 00:06:51
抱歉,该附件因版权问题已被删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2-24 22:47:56
/lh宠爱当成习惯 发表于 2021-2-22 00:06
抱歉,该附件因版权问题已被删除
奇怪了。这本书是我的原著,尚未出版,怎么会存在版权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2-28 22:40:37
/lh宠爱当成习惯 发表于 2021-2-22 00:06
抱歉,该附件因版权问题已被删除
加我的微信吧,我在微信上传给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