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实验室 发表于 2012-4-15 13:55 
1、佛经是佛陀所说,因为没有人能确证佛经不是佛陀所说。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怀疑只能属于猜测,确 ...
你愿意相信佛教神话,那是你的自由,不过要讨论佛教哲学,那就需要有学者的视角。我把佛教的历史阶段累出来供你批评参考:
1,
原始阶段,佛陀本人的言教。佛陀本人的佛教,是一种去除烦恼的实践心理学,而不是像后世佛教一样,去探讨世界的本质。
佛陀本人的言教,很少提到无我,而是非我。佛陀意在从认知上摆脱把自我认同成五蕴的本能,从而摆脱烦恼。
佛陀说:我即五蕴,五蕴非我。中国人云山雾罩地理解为玄奥的密语。
其现代意思是:我们经常认同为“我”的那个东西,不过是五蕴(我即五蕴);而五蕴又怎么能是一个恒常的我呢(五蕴非我)。所以,佛陀本人无意去探讨那个形而上的阿特曼是否存在。虽然他的理论里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但是他本人尽量避免陷入玄谈。所以才会有十四无记。
2,
部派小乘佛教阶段,也是发展人无我观念的阶段。这一阶段由缘起法而发展出无我的观念。但是这个无我,仅仅针对的是“人”,而不去探讨“物”是否无我(无自性)。
3,
大乘中观的阶段,是法无我(空)的阶段。由龙树开创的中观,把人无我的理念推向万物(万法),就是法无我,也就是空。空并非指不存在,而是无自性。即:万法(物)只有变化,没有变化的主体。就是无自性。
比如龙树这样论证不生:无物自生他生共生,所以是不生。
可以看出,
龙树的论证方式非常像巴门尼德,只是结论相反罢了。但是有一点一致:认为我们日常看到的都是假象(假名)。
这就是所谓的无本体的本体论哲学。
4,唯识和如来藏阶段。早期的唯识未必想建立万法的本体,可能仅仅是想找到轮回的主体。但是越往后发展,越离谱,乃至到最后,心生万法了。这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有我(自性)理论的。其实所谓的“我”还是无我,都是建立一种本体论罢了。
佛陀本人仅仅想从实践的心理角度帮助众生摆脱烦恼,所以尽力避免形而上学。但是探视意义的好奇心,是人类本能,所以后世佛教徒,假借佛陀名义不断编造佛经,来探讨这些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而由于这种 探讨本身就是辩证(辩论)形式的,所以经常看到为反驳前人佛教徒,而假托前人佛法不究竟的说法。你如果真信那一套,你永远无法走出困惑,结果就是把佛教玄互化和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