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750 2
2011-02-24
作者: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汉地传统的论证】
  『联灯会要』卷第四的记载是个典型——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说自己可以理解『华严经』上的讲「须弥藏芥子」,但理解不了「芥子纳须弥」是怎么回怎么回事。
  智常禅师以头为比喻说李渤的头颅只要一粒椰子那么大,但被称能够装得下万卷书,两者是一个道理。
  
【印度传统的论证】
  印度和藏地的论师一般论证「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大致过程是——
  1、依『俱舍论』等论典抉择「无分方极微」在「无分刹那」下生灭一体。而于外境的当下刹那以外的过去、未来皆不存在。
  2、依『因明』等论典,抉择分析「无分方极微」在世俗谛的真实义的聚合粗大时,有否方分。
  3、依『中论』『释量论』等经论,抉择「因为组成芥子之无方分极微」同于「因为组成须弥山之无方分极微」,因为聚合皆同,故在世俗谛义的真实角度,互相可以容纳。

  
【此例表现的汉印佛教的差异一斑】
  1、汉地只把此句当成是一个比喻;印度是以事实而论的。
  2、汉地论证时,一般不引经据典找依据;而印度的整个过程每一步,都会有大量的教证、理证、实证依据。
  3、汉地论证时,只要讲通即是合理,至于符合不符合原意,不重要;印度要求在事实的角度上能够完全符合文字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5 09:37:29
很晦涩,慢慢体会,是将中国哲学与 印度哲学的区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5 12:15:50
  这个论题的差异是——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个论题是个比喻,用来说明其他道理的。
  在印度人的角度,这是个实际的事实,并不是比喻性的立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