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改革成功,务必有全民共识作为前提,共识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过往几十多年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正得益于此,用很有意识形态的话说,就是“全国人民都拧成了一股绳”。如今这股绳有松散开来的迹象。也就是说,共识似乎正在瓦解。至少下列七个“改革共识”需要重新修正。
共识之一:强国共识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悲情,列强入侵,帝国羸弱,所以国家强大成最强烈乃至惟一之全民共识。1950年代末,以“赶英超美”为号召的、疯狂的“大跃进运动”,是这一共识的极端表现。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也是这一共识的新起点,而其主要标志正是经济总量。
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超越日本。于是,在每个国民心中,新的问题已经油然而生:国家富强,与我何干?如果我的国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我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那么,强国的意义又在哪里?于是,强国与富民成了一个并重的命题,当后者不至,前者自然黯淡。
共识之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很快成为一个共识,成为80年代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一把“思想利器”,对经济改革的推进及人们观念的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时代作用。
时至今天,的确已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据英国人胡润的统计,中国的亿万富豪已超过10万人,中国甚至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如果再在今日高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听者的第一个反应必是,“那部分人包不包括我?”如果包括,我跟着喊,如果不包括,对不起,我反对。所以,这个共识已经失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
共识之三:“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猫论”是本轮经济改革的务实主义特征的生动表述,这里的“老鼠”,就是经济成长的指标,它以最浅白的语言告知全国,为了发展经济,一切的框框架架都可以被打破。
三十多年以来,“猫论”彻底地激发了中国民间的致富热情,同时,它也对道德底线、法治底线、环境底线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它让一部分中国人和地区成为了功利主义的信徒和试验区。
共识之四:“摸着石头过河”
“三十年的中国改革,并没有超乎常人的计划,对经济成长目标的追求,本质上是实用主义性质的,而且采取的是试错法。所谓的“试错法”,就是千军万马“摸着石头过河”,过了河的就是英雄,过不去的就是狗熊。这一共识在改革初期的作用是惊人的,它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众生喧哗的创新舞台。
不过到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石头摸不到了,早期战略就需要调整。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改革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这一共识显然亟待反思。
共识之五:“发展是硬道理”
这一共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综合升级版,它最直接催生出了GDP主义。今天的人们已经开始在思考:什么是“软道理”?在“硬发展”之外,是否还存在着一种“软发展”?
“科学发展观”及“创建和谐社会”两大执政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执政当局对这一共识的新理解,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发展是硬道理”的衡量指标非常容易设定,其成果也很能让人感受到,而“科学发展观”及“创建和谐社会”的评价体系及执行策略却要复杂和艰难得多,旧题已弃,新题待破,新旧交替之际,人们自然焦虑和彷徨。
共识之六:沿海优先发展战略
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以重工业为优先,以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为重点投资布局,而到了1978年,这一战略及布局出现决定性转变,南方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东南沿海十余城市的对外开放,让中国经济格局陡然大变,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央就坚定地执行了沿海优先发展的战略,从此,资金、人才和政策发生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
2005年之后,国务院连续出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个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这其实意识着,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的终止。这一发展共识的改变,在思想统一、政策配套及执行策略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
共识之七:国有资本必须在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民间资本的日渐壮大,以及多种所有制公平发展的政策性承诺,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已成了一个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上述共识都曾经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都应该被铭刻在中国改革的历史纪念碑上。
而今天对它们的反思,并非否认走过的历程,而是表明,国家与社会正在进步。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连制度都需要不断更新方能久远,何况共识乎。
三十余年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原本就缺乏“蓝图”,完全是靠一系列的全民共识所维持。如今,改革行过半程,共识已然瓦解,全体国民宛若散沙,失去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决策者肯定更清晰地知道,这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和思想分歧大多由此而生。今天,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扬弃哪些旧的共识,同时,应该创造和接受怎样的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