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51 0
2011-03-02

资本家的一棵树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小思考

一、从生产方面思考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亦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暂且就让我们用劳动创造价值来剖析资本家手中的一棵树的价值形成过程。
1,
种树:需要土地。我们假设:资本家租用了一块适合面积的土地来种这棵树,假定种树的周期(从种上树苗到树的成熟)为一年,支付一年租金20元。


2
,买树苗:从市场上买一棵树苗,假定支出5元。

        3,运树苗:把树运到种树的地方,花费人类劳动,假定支出1元。
        4,种树苗:雇佣工人种树,花费人类劳动,假定支出2元。
        5,看树:树成长周期为一年,雇佣工人看护树,花费人类劳动,假定支出2元。
        6,砍树修树:雇佣工人砍修树,耗费人类劳动,假定支出3元。
        7,运树:把树运到市场,耗费人类劳动,假定支出3元。
         8,卖树:在市场上资本家把树卖掉,假定得到300元。

(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我的这篇小文中,不做区分,忽略其中二者的区别。资本家种树,会是大规模种植,本文中只表现一棵树。)


在整个过程中,可能有多个资本家参与,我们假定只有一个资本家参与整个过程。在这棵树的价值形成过程过程中,资本家话费20+5+1+2+2+3+3=36元(即36元可以购买价值36元的人类劳动),最后得到300元(即300元可以购买价值300元的人类劳动)。由于劳动价值论,资本家所购买的人类劳动相当于36元,为什么36元的人类劳动创造了300元的人类劳动?多出的264元从哪里来?


同样的疑惑也表现在石油上:耗费5美元的人类劳动来挖掘开采石油,石油卖出所得:100美元。为什么5美元的人类劳动创造了100美元(可以相当于100美元的人类劳动力)?多出的95美元从哪里来?



大家可能已经给出了答案:多出的264元的是树自己长的,树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它自己吸收养分茁壮成长,要不为什么要种它一年?要是不种一年,资本家甚至可以不用去花费因为租地而出的20元,也可以不用把36元放在地里等它一年才有回报;同样多出的95美元也是是有自己的。


也就是说树的264美元是书的自身价值,不是耗费的人类劳动。是有的95美元是石油的价值,也不是耗费的人类劳动。

树和石油的自身价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曰:自然界劳动。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四个公式:

           1,36元的人类劳动+264元的自然界劳动=300元的人类劳动
           2,36元的人类劳动+264元的人类劳动=300元的人类劳动
           3,5美元的人类劳动+95美元的人类劳动=100美元的人类劳动
           4,5美元的人类劳动+95美元的自然界劳动=100美元的人类劳动

其中,2和4是很容易接受的公式,1和3却是我认为中较为确切真实的公式。


公式可以另外注明:264元和95美元的来源是大自然,人类把它拿过来为自己所用。树的自然价值264元和石油的自然价值95美元被人类拿过来为自己所用,进入市场卖出后分别得到264元和95美元,这两个钱可以购买到等量价值的人类劳动。


这两个钱加入了人们的市场,随着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中很多东西被稍微改造(耗费人类劳动)进入人们的生活,改造的东西越多,人类社会的价值就越大,钱就越多。


我的疑惑是,劳动价值论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成立呢?


首先,劳动价值论的存在是必须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所有价值都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吗?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264元和95美元都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自然资源被人类利用,被人类的规则被量化为一定量的货币。认为,所有价值未必都是由人类创造的。


【注1: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体系的逐渐、完善生产力的发展,个人认为,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将会逐渐消失,马克思所处时代出现的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并且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不存在,工人的劳动报酬完全由自己所得,如例子中的“36元的人类劳动”“5美元的人类劳动”工人得到36元和5美元。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将会慢慢转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即例子中的264元的树的自然价值和95美元的石油的开发利用。开发所得的264元和95美元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瓜分分配,由二者的力量对比决定,资产阶级有行业协会,工人有工会,行业协会和工会的存在使得二者可以有长久持续的力量抗衡。


再着,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证券交易市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证券交易市场使得普通民众直接享受国家发展的好处的同时,也能参与企业的开创、发展,他们也可以是公司的股东也可以是资产阶级。这意味着什么呢?普通民众一方面是工人,另一方面他们参与证券投资,是“资本家”,这时,资本家与工人两个角色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一个普通人身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已经有些共同了。


我看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新的认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社会保障制度),再加上成熟的证券交易市场,就在当今社会来看,是相当成熟的社会制度。】

     

【注2:此注是在写完本文后又加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股份有限公司越来越普遍,其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使得公司的管理决策层成了“高级打工仔”,在上文中的树和石油的价值形成过程中管理决策层统筹管理了整个生产过程,他们的复杂劳动也会变现成金钱,假如分别为20元和10美元,那么我们可以看到

56元(36元+20元)创造了300元,资本增殖 244元。

15美元(5美元+10美元)创造了100美元,资本增殖85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244元和85美元并非来源于剩余价值剥削,它们是大自然的劳动,非人类的劳动。】

二、从金融的角度思考劳动价值论


再次想起了劳动价值论,陈志武在著作《金融的逻辑》中从金融的角度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他在序言中写到: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投资银行中介服务,假如张三要创办一个造船厂,就像江苏熔盛重工集团三年前创业时候一样,他手头已经有20亿美元的造船订单,只是需要两亿美元投资。如果造船厂做成了,公司的价值能涨到20亿美元以上。问题是,张三自己无法找到投资者。在另一方,温州、香港等地很多个人和机构有很多空闲资本存在银行,赚3%的年利息,他们找不到风险相对能接受但回报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挑战在于需要资金的创业者找不到投资方,而愿意投资的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经济发展就这样受阻。投资银行家李四的作用恰恰是把他们两方牵到一起,利用他平时在张三和投资方中间建立的信任,让他们两方做成投资交易。这对张三和投资方来说,是双赢,张三的造船业务能扩张、个人财富能大大增加,而投资者的未来回报预期也远优于银行存款利息。为促成这种金融投资交易,虽然李四可能只花了5天时间,劳动付出有限,但是,由于张三和投资方都信任他,他信用增强服务为张三、为投资方分别创造了数亿美元价值(他至少是使这种价值前景成为可能),那么,李四得到1000万美元(相当于所筹两亿美元资金的5%)的佣金是应该的。——当然,5%的佣金或许有些高,但是,正因为李四给交易双方带来这么大的未来财富前景,他的贡献的价值显然应该跟这种未来财富前景相连,而不该由他花的劳动时间决定。”

由上,个人认为,劳动价值论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劳动创造了人”。但人类社会很多有用的东西并非全由劳动创造,很多是由大自然的创造,是大自然的劳动而非人类的劳动。很多价值并非由劳动创造,比如在证券交易市场中进行股票交易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的股民。


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必然有所错误。请大家尽情批判,给一些批评和建议,(*^__^*) 嘻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