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能源经济学
1641 0
2011-03-04
在西方国家教育存在着不同于中国的观念,教育其实是一个少数人应该享受的稀缺资源。如果教育和知识的获取没有相对的垄断性,那么就会造成由于教育资源产生的假性人力资源的产生,假性人力资源的意义就是根本没有实用价值的但从表面上来看由于其他人力资源具有相似性的人力资源。这部分人力资源将给社会带来的就是由于人自身产生的自我肯定带来的就业压力。中国的学校招收制度的单一性造成了很多的社会资源的浪费,知识的获得也应该只在一个相对的垄断环境和使用相对的价格机制来对受教育层次进行限制。我个人观点认为,如果中国的学校如果以学校的品位来实行价格定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间接对就业压力的贡献。       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其实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把投资放在诸如拜会一些名师名校把自己的无形资产充分扩大在未来的收益会很大。能力的培养为主观思维对人的支配意识,你可以没有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证书,但你有机会投资自己的脖子以上的部分来获得那种能力。投资现在有股票、基金、期货、期权、债券,这些事学生在课堂上一遍遍学习的词条,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把这些东西扭曲了看。你用手摸到的就一定是事实吗?有一种东西是可以超越货币的束缚,他可以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传家之宝和抵御通胀的有力项目,他就是书籍就是知识更胜一步他就是精神,儿女有德留财有何用;儿儿女无德留财又有何用。书籍可以授之于渔,上九潜龙勿用,之理可知通胀条件下就是上九之时,你要是龙就要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画一画书籍和知识的十年价值曲线可以发现无论经济如何变化知识是不会贬值的而其边际成本相对很低的。         知识的载体就是信息的稀缺性。稀缺的另一功用就是打包和压缩财富,一条信息可以把数以万计的财富瞬间转移。瞬间不就是一个时间问题吗?股市的暴跌市场的崩溃并非你我可以控制,因为我们连自己的肉体都不可控制何况经济现象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