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821 11
2011-03-07
王达水:方舟子“学术打假”中的非学术性
作者:王达水 来源:学术批评网
方舟子,在当今中国虽然谈不上家喻户晓,但是,在网络、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和文化界、学术界,不知道方舟子的人可能寥寥无几。
方舟子简历:“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18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和写作。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1999年4月率先在互联网上批判法伦功。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华社在2002年1月15日、2月23日曾发过两篇通稿报道,美国《科学》在2001年8月10日曾专文介绍。 ”
方舟子,一个来自中国的美国公民,怀揣美国录卡和美金,21世纪初回到中国,以他94年创办的网络杂志《新语系》为平台,借助大陆各类媒体,在中国大陆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打假活动,业绩斐然,名扬四海。
方舟子在大陆进行的学术打假,主要在揭露“论文剽窃、照抄、重复发表、一稿多投、弄虚作假、学术成果的恶性炒作、学术中的非科学性”等方面。显然,这样的学术打假无疑是正义的行为。
关于大陆学术界存在的严重问题,最近中科院资深的几位院士就对其进行了深刻并全面的归纳,主要有七个方面:
《参考消息》2005-11-17第15版,题目是:“院士制度”改革呼声日高
[中央社台北11月16日电]在中国学术界与工程界行之多年的院士制度,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普遍认为弊大于利。尽管目前用于揭露弊端的有志之士不多,但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甚至部分属于既得利益者的院士也都呼吁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昨天发起对现行中国院士制度的批判。
汪品先断言目前的院士制度是不可持续的。他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捣乱,现在社会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的,院士是人选出来的,少一票落选就回家抱孙子去,多一票当选什么都会了,什么评审会都不少了,都要发言了,人家都洗耳恭听,如果不到场,鉴定还通不过,有这样的人吗?你什么都会?
身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也不赞成院士制度。他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周光召说,过去设立院士制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的人才资源非常少,要尊重知识,把有成绩的人选为院士,给他们待遇,毕竟这些人是非常少数的。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周光召指出,目前很多院士都80岁了,几乎当上院士后没有什么新的成绩。他自嘲说,至少自己是这样。
对于现在到处都设院士像和院士馆的现象,周光召说,实在有点过分,不利于年轻一代在科学上的成长。学术界应该是没有权威意识的,只有在统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真正造就人才,实现科技创新。
周光召,汪品先等中科院院士还批评目前的官本位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创新。周光召说,现在把所有东西都分成等级,学术界也是如此,院长、所长之类的,是“长”来决定权威,某种程度是官本位的复制,这是阻碍学术创新的因素。
针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利弊,已超过80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邹承鲁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的院士制度只进不退使“院士”成了“铁饭碗”。
他表示,中国科学界存在七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包括:一、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二、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三、随意侵占他人成果。四、重复发表论文。五、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用人不负责任。六、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突出个人利益。七、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从事“院士制度”课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中国的院士制度不废除,中国的学术大师、工程大师极不可能产生;中国的院士制度已经成为创新、高层次创新的天然障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现有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确定。
可见,反对学术不正之风并非如方舟子等个别人才在痛斥、抵制、批驳、揭露。
诚然,几年来方舟子的学术打假,的确为中国大陆学术界存在的或者说是一度流行的“非学术性风气”予以了坚决的、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对促进学术和文化的正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笔者最近对方舟子的系列打假言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阅读后,发现以绝对真理自称而行学术打假的方舟子,其学术打假中难免没有学术谬误、思维偏激、观点狭隘、甚至不怀好意之处。如果笔者仅仅这样概括性地说说,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详细举例并剖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7 15:43:06
一、学术打假主题的谬误

方舟子把他的学术打假定义为揭露伪科学,其典型的代表作是《科学时代的伪科学》一文。文中回答了什么是科学,1、理论必须自冾;2、理论简明;3、理论必须被证伪;4、理论必须清楚界定。强调“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因此一个理论即使符合了逻辑和实证的标准,也未必会被科学界接受,还要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有用。”该文的主题意思是,一切违背科学原则的一切学术研究成果与活动皆是伪科学。然而,该文却对科学研究中必然伴随的探寻求索、寻求解决方案、各类各项实验、研究的风险、成功的可靠度等等科学常识予以回避。换句话说,难道一切不成功的学术研究过程都是伪科学吗?风险投资公司不是在美国大显身手,特别是在前沿的科学与技术领域里广泛并大量地投资着,并获益颇丰吗?显然,一味地强调科学的严谨性的同时,却公然地忽视科学研究的风险性,这对一个获得美国生物学博士资格的人来说,是其言论与学识中都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

另一方面,把科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和成果,与“气功”、“天人感应”、“魔术表演”等混作一体,统称为“伪科学”,这种理念本身就是非科学的。因为科学就是科学,伪的就是不科学的,根本谈不上什么“伪科学”。同时,“气功”、“天人感应”、“魔术表演”等,尤其是“魔术表演”和一些气功或天人感应的 表演 中,尽管往往也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成果或产品,但是,这种表演本身,显然根本就不能与科学及其研究活动挂钩,更不可以等同是科学本身。因此,“伪科学”一词的提法和专门的使用,都是违背方舟子上述对“科学”的定义的,是不科学的。

再一方面,方舟子强调“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因此一个理论即使符合了逻辑和实证的标准,也未必会被科学界接受,还要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有用。”可见,方舟子在定义“科学”时附加的意义,本身就是与上述关于“科学”的四原则相背的,难道“有效、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是“伪科学”的?方舟子啊方舟子,方博士啊方博士,你这念的是哪门子的科学经?

进一步地,难道符合上述科学“四原则”的理论,还必须要“被科学界接受”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然而,“科学界”无疑是由一些人构成的,是从事科学活动的整体。同时,离开人这个主体,则无所谓“科学界”。可见,方舟子其实也就是在说,科学界是超越科学本身的,是鉴定科学与否的标尺,是科学的“上帝”,特别在于“人”是科学的主宰,是超越自然的,这就是方舟子科学理论中赤裸裸的科学谬论。

显而易见,方舟子对科学“四原则”附加的条件是非科学性的,他所坚持的对“伪科学”一词的提法,本身也是非科学性的。

方舟子对“科学”的定义中另一个隐含的谬误,在于公然的否定自然规律在“科学”中的分量,难道科学是可以脱离自然的,是可以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这是就知名的学术打假旗手方舟子对“科学”的模糊认识与结论,因此,必然导致其学术打假中这样或那样的系列性言论谬误。

科学,比较确切的描述应该是: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与本质的准确认识及其运用,包含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科学理论,是对自然规律及本质的理论提炼、归纳、推理;科学实践,一是指对一些自然规律及本质的探索、研究过程,二是指对科学原理或成果的应用。当然,科学理论的严密性,包含着方舟子强调的上述四个方面。可见,方舟子对“科学”的科学认识上有盲区,特别在于脱离自然与实践。一叶障目,必然导致思维与判断的误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7 15:46:22
二、成果鉴定标准的谬误
对于学术成果的鉴定,众所周知的科学的方法,在于必然要用与该学术成果相关的理论基础、理论成果、实验基础、实验数据、被确认的相关理论成果与技术,来作为鉴定与评判的标准,而绝不是用哪位学术权威的肯定与否、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与否,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来作为鉴定标准。可是,这种常识性的科学基本理念,在方舟子博士的学术打假中却屡屡谬误,这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新的学术不良行径。
1、对“蒋春暄案”数学成果的无理攻击
关于“蒋春暄”数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评判,由于蒋春暄(原中国航天部高工)曾经有数学论文在美国数学学会主办的《数学评论》发表,可是方舟子在对其的学术打假中,有“《对沸沸扬扬的“打假冤案”事件的看法》见人民网>>科技>>科技专题>>大话科学•方舟子专栏>>学术打假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43690/43693/3827822.html”一文。文中说:“一般读者可能不知道,美国数学学会主办的《数学评论》并不是什么权威杂志,连杂志都算不上,其实只是个数学论文搜索工具,与数学有点关系的杂志、论文都被收录进去。既然蒋春暄在《代数•群•几何》这种 至少还算是数学刊物 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那么他的名字和论文题目出现在《数学评论》中,是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被《数学评论》收录和在其中的排列位置,并不能说明论文的重要性和获得承认的情况。以蒋春暄的论文被《数学评论》收录来反驳‘蒋春暄没有在权威杂志发表过论文’,就像用Google能够检索出某人的网页来证明此人的重要性一样的荒唐。”可见,方舟子文中的意思是在肯定“在权威性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绝对重要,否则就不重要”之科学原则。显然,以权威性杂志作为判定学术论文重要与否的标准显然是方舟子的别出心裁,是极其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个典型的事例是,诺贝尔奖一百年来并非全部都颁发给在所谓的权威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相关作者。比如,2002年日本的获奖者  田中耕一 的首发论文就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交流,随之向世界学术界公布其研究成果并获得认可的。显然,以非权威人性杂志发表论文而被认定为学术成果不重要的方舟子式的学术打假标准,是及其低级并荒谬的,如此所谓的学术打假,实在是犹如小孩骂架一般可笑。
方舟子在文中如是说:“虽然专家一般不愿浪费时间和蒋春暄这种人纠缠,但也不是没有专家鉴定过蒋春暄的论文。蒋春暄对费马大定律的“证明”,早在1978年就在时任中科院院长方毅的批示下由数学所做了鉴定,被完全否定。1991年蒋春暄将其证明发表在国内的一份中文刊物《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上,被Zentralblatt Math收录,有人在Zentralblatt Math发表评论指出该证明有低级错误,不能成立:The author says that the equation (10) has integer root. From is an integer, we
can not deduce that is an integer. So that theproof of Fermat's last theorem in  
this paper is incorrect.”尽管如此,但是学术争鸣并不等于是学术鉴定。
可见,方舟子在对“蒋春暄对费马大定律的‘证明’”的学术打假中扮演的是一位非数学学者的身份,因而没有任何关于鉴定其真伪的发言权。当然,他说:“我不懂数学,但我知道看过蒋春喧那些论文的数学家,都认为此人甚至连他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的准确意思都没有搞明白,对其论证当然是嗤之以鼻。”然而,一个原创性的学术成果的诞生,遭遇一些学者在学术上的质疑与否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早在1978年中科院就对蒋春暄的数学成果进行了鉴定,那么美国的数学杂志(特别是该数学杂志的主编)偏偏却要在21世纪接受并发表?也即,蒋春暄证明“费马大定理”等成果,得到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桑蒂利的盛赞,他们合作的数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基础研究所主办的《代数群几何》上。
蒋春暄把学术研究中的继承与发扬式的研究成果比喻为“在花瓶中插花”;把原始创新与研究,比喻为是制作出一种在该领域里与从前所有的“花瓶”都不同的“全新的花瓶”,更是高于那些“插花式”的研究与成果。显然,由于文学作品都倡导百花齐放、百花争鸣,那么,对于科学领域在学术上的原始创新与发明,就更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严密的科学原则来认识与鉴别,而不是用之无关或不适应的理论、定理、定律来认识与鉴定,更何况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全面创新的新时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7 15:49:26
2、对徐业林发明的偏激性批判                           
徐业林,男,62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内能机研究工作,徐业林是“无偏二极管”专利的发明人。其无偏二极管课题得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
徐业林对无偏二极管结构及性能特征的描述是:固体无偏二极管由3层物质组成(见图5),外边的两层1、3彼此平行,由金属构成;中间的一层2由半导体构成。两个金属电极板中的一个是平的3,另一个是电极1上挖了很多井的6。当井的直径D1很小时,井壁的异性电荷5、9的吸引作用将很显著。由于该吸引力的作用,可使电荷5,9趋于井壁的表面,形成电场E。该电场的方向与电极板平行。由于电场E很强,使从平的电极发出的电子4和从井底发出的电子7轨迹弯曲,电子4、7被井壁收集。这样,该井将具有收集电子的功能,形成电流IT 。�
徐业林对其发明的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的理论基本解释是:一方面,无偏二极管将热运动速度较高的电子的多余能量拿出来,转变成电阻的功耗。由于热运动速度较高的电子的速度降低了,使二极管温度下降,其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它将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电流IT使电阻RT发热,电阻向环境散发热量Q3;另一方面,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它所阐明的是大量分子集合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对于包含分子数目很少的体系,第二定律是不适用的。因为分子很少时,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只包含两个分子的长方形体系,很有可能出现体系的一半有两个分子,而另一半则是空着的情况。
然而,由于徐业林在对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的理论基本解释中,所叙述的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其中不适用的说法不具有完备性,进而为方舟子的学术打假留下可以驳斥的空间。因为热二律必然涉及的基本要素是:1、高温热源,2、从高温热源获取热能的热机,3、热机直接做机械功,4、做功的同时,热机向低温系统或环境释放一定热量。可见,在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与热二律的必然关系上,不仅发明人徐业林对此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就是打假的方舟子博士对此更是模糊不清。其模糊的地方在于把“无偏二极管”强行定义为是热机,直接向二级管系统外做机械功,并伴随一定热量的输出。然而,事实上,无偏二极管仅仅吸收环境中的热量,犹如太阳能电池的储电原理类似,不由阳光直接照射,而是把环境中的热——光的一种形式储存并转化为电能。
现代已经很成熟并广泛运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是把从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直接转化为电能,因为电子脱离成为自由电子需要一定频率以上的光子的激发,显然不是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论上与热二律无关。无线电波、微波也能产生电能。现代技术仅仅在微波到红外线这一波段的电磁波范围内,目前还暂时不能产生电能,但是并不就意味着将来的发明创新不能使之产生电能,特别是存在找到那种能激发电子定向移动的结构和材料的可能性。而无偏二极管产生电流时尽管与光强度的照射无关,但恰恰与环境的温度有关并成正比。而“温度”本来就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不断地散发出光量子。当环境温度散发出的光量子电磁波,恰好能被一种新结构所利用来激发电子微观领域的电势积累,并最终促进电子的定向移动时,那么,一种新的能源转换系统则随之诞生。至于是否是能被广泛运用和大计量地运用,则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但绝对不是鉴定它能否成立的依据。
太阳能电池不是永动机,探寻出一种全新的光电转换系统难道就必须要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鉴定是否是永动机?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方舟子对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进行学术打假,著有《永动机神话为何重现江湖 》一文,见人民网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09/0924473202.shtml ; 。文中对无偏二极管的驳斥是:“无偏二极管如该研究员的专著名称所表明的,是要‘从单一室温环境获得能量’,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已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要从单一和均匀的热源(例如海洋、大气层)吸取能量实现循环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无偏二极管’实际上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显然,方的谬误在于强行把无偏二极管视为传统意义上的热机。可是,无偏二极管它不直接做机械功(W=FS,物理单位焦尔),而是以其特别的材质和结构的方式,于环境中获取热能,以微观的方式产生一定电流能量,如同太阳能电池一样以吸收光能,经过内部微观机制的转换而输出电能。而环境中的热能(温度)本身就是光能的一种,特别是不可见光,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因此,把无偏二极管视为热机,实在是一种误会,不仅是发明人徐业林自己的理论误会,更是打假斗士方舟子的误会,或者是理论谬误。
关于无偏二极管的真伪,一个最实际有效与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对无偏二极管样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实验验证。对于这一点,笔者比较相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内能机研究工作的徐业林,所发明的“无偏二极管”的实验验证效果。应该说,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光电(热电)电池,是发明人在实践中完成的,有别于必须依靠阳光照射的那类光电电池,是一种比目前成熟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能力要小的一种新型电池,只是发明人在理论本质的认识或描述上产生了一定错觉。因此,具有多国专利的无偏二极管不是“伪科学”。
我们并不否定个别学者对自己学术成果的宣传中存在一定扩大效果的地方。可是,市场经济时代,对产品的有益性宣传,是现代广告的一大特色。就在学术界内部,其实也不乏个别学术权威对自己成果的超前性极度夸张的炒做。比如,2004年7月份,霍金(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学家)这样的世界著名学术权威,在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投稿著名学术杂志后,就耐不住寂寞:一是 “霍金教授于2004年7月21日,在都柏林召开的第17届国际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报告了他的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与他过去30年前的理论观点相反。也即,30年前他一直坚持认为:‘被黑洞吞没的所有物质被永远与外部宇宙隔离了。’今天他却认为:“黑洞并没有摧毁被其吞没的所有物质。相反,经过一段时间后,描绘宇宙中各种粒子基本特性的‘信息’能够从黑洞中逃逸出来。”霍金教授还说:‘不存在我从前认为的那种子宇宙。这会令那些科幻小说迷们失望,对此我感到非常抱歉,但如果信息被保存下来了,它们就不可能通过黑洞进入其它的宇宙。就像你的物质的能量仍然会返回我们的宇宙,不过是以一种被撕裂的形态返回的,而且其中包含了有关你曾经是什么模样的信息。’他的这一思想认为,黑洞的表面存在波动,这些波动导致了信息的逃逸。他说:‘即使答案不如我从前的想法那样令人激动,但它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近30年的问题,这种感觉真好。’”[《参考消息》2004年7月24日第七版,题目是“霍金的黑洞理论大转弯”]二是“霍金教授在这次正式的学术报告的几周前,他在剑桥的一次研讨会上谈到他的想法有了转变后,人们便一直在热切地期盼他的这次大会讲话。随后,7月15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他也表达了上述的关于黑洞的理论观点。”[《参考消息》2004年7月17日第七版,题目是“霍金承认黑洞理论有误”]
     
由此可见,霍金教授十分自信地、轻而易举地、淡淡地就对自己30年前在学术界极具影响力和权威的那个科学观点予以了否定,且轻松愉快地又站到了天体物理科学的另一个制高点上并领导潮流。这不得不令人三思,严肃的科学研究,竟然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出尔反尔、自以为是?事实上,霍金教授的新理论要到8月份才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其学术的真伪与学术先进性,要等来自学界的严肃的、严密的、公平的、公正的评审与认定。难道“先入为主、舆论导向”是霍金教授的一个科学法则?(见光明网,王达水著《看霍金如何戏弄现代科学》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76
然而,事实最终是至今一年多以后,霍金的那个新研究成果并没有在他鼓吹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科学界至今也没有鉴定他的那个成果的真伪。
方舟子博士不是关注着世界前沿的科学发展态势吗?他连此消息难道都不知道?可见,打得赢的他就打,打不赢的他就躲。“英雄”是美国公民,他的学术打假为何不在美国去显威?
方舟子博士不是喜欢打学术权威的假吗,他为何不敢动霍金一跟毫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7 15:53:32
3、对郭申元生物研究成果的恶性否定

郭申元,2005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视点”版宋志坚《科学遭遇“国界”》一文中对他有这样的描述:“郭申元是上海人,他不是‘老外’,只是出国留学去了。他以自己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而被国际顶尖级生化学家们称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他的理论被国际生化学界称作‘郭氏理论’、‘郭氏猜想’,其核心部分———对DNA解旋酶的研究,已进入攻坚阶段。一旦突破,癌症将再也不是‘不治之症’。然而,就在这最后的攻坚阶段,他被癌症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方舟子有直接批驳郭申元研究成果的专著《不要把郭申元早逝悲剧变成闹剧 》( http://star.news.sohu.com/20051101/n240636654.shtml ; ,2005年11月01日14:19),其中有这样的打假论证:“我是研究生物化学出身,现在也一直在关注生物化学的进展,可以说曾经和郭申元是同行,他的研究领域我也不陌生,居然从未听说过如此伟大的人物和理论,也未免太孤陋寡闻了。于是赶紧做文献检索,看看郭申元究竟有何德何能,能被称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当今生命科学界我还不知道有谁当得起这一称号)。结果大失所望。郭申元的论文发表记录并不突出,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理查逊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时从事DNA解旋酶的研究,参与发表过三篇有关论文,其中两篇是第二作者,一篇是第一作者(共三名作者),后者于1999年(郭去世的前一年)登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题为《T4噬菌体基因4蛋白的解旋酶域和引物酶域之间的链接区对六聚体的形成很关键》。这是一篇很平常的生物化学论文,看不出有任何杰出的地方,遑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该论文发表至今,只被引用了29次,这对生物化学论文来说,并不算高的,可以说影响不大。”,“那篇论文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或‘假说’,只是对一种并非特别重要的蛋白质的功能区做了初步的研究,得出其标题所说的结论,并没有惊人之处。有无数的生物化学论文都提出了同等级的结论(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提出了一个),我实在看不出为何要对郭的论文另眼相看。……”,“总之,根据我对‘国际生化学界’的了解和检索的结果,我可以肯定在学术界从来没有‘郭氏理论’、‘郭氏猜想’的说法。郭申元的学术成就算不上突出,其实是一位很普通的科研人员,在留学生当中一抓一大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7 15:57:56
方舟子上述学术打假显然的谬论有五:
一是以出身论英雄,我是这个专业的,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不可能挂万漏一。言下之意是我都不知道的现代重要成果,那一定是不重要的成果,尽管已经发表。
二是我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比如他在上述打假言论中的结论:“这是一篇很平常的生物化学论文,看不出有任何杰出的地方,遑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该论文发表至今,只被引用了29次,这对生物化学论文来说,并不算高的,可以说影响不大。”
三是我的检索结果就绝对可以定案你的学术研究很普通。比如,他的上述言论:“总之,根据我对‘国际生化学界’的了解和检索的结果,我可以肯定在学术界从来没有‘郭氏理论’、‘郭氏猜想’的说法。郭申元的学术成就算不上突出,其实是一位很普通的科研人员,在留学生当中一抓一大把。”然而,他的所谓检索结果真的能构成真理而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是他说基础研究不重要就不重要。比如,他的上述文章中的言论是:“那篇论文的标题叫《T7噬菌体引物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的复合物控制引物的使用》,它研究的是噬菌体的分子遗传机制,与什么抗菌素、药物都毫无关系。实际上,郭申元在解旋酶方面的研究,都属于基础的、没有直接应用价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攻克癌症无关,……”然而,什么样的基础研究与DNA或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或者是与攻克癌症有关呢?难道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是方舟子个人可以说了就算的科学技术?
归纳上述四点谬误,不外乎就是“我就是学术真理和标准”的低级谬误,这样的学术打假必然对严肃的学术研究产生极其不良后果。
五是他的学术打假方案里有个“三节棒”功夫:1、你的学术论文没有在国际上发表。2、你的论文没有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3、你的论文尽管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上,但是被引用不足。“三节棒”的运用特点在于“一棒”打不着,就用“二棒”,“二棒”打不着就用三棒,中国大陆的学者肯定不经打。
第一棒的应用事例如:打张颖清时一棒就搞定,尽管张的学术研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学术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有哪个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世界前沿的成果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方的著述中却说:“任何对科学研究规范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能够表明一个人的学术成果是否得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必要条件是看他是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那么张颖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吗?没有,一篇都没有。检索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没有一篇论文提及什么‘全息生物学’。”
第二棒的应用事例在打蒋春暄数学成果中显威,即,方说:“一般读者可能不知道,美国数学学会主办的《数学评论》并不是什么权威杂志,连杂志都算不上,其实只是个数学论文搜索工具,与数学有点关系的杂志、论文都被收录进去。既然蒋春暄在《代数•群•几何》这种至少还算是数学刊物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那么他的名字和论文题目出现在《数学评论》中,是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被《数学评论》收录和在其中的排列位置,并不能说明论文的重要性和获得承认的情况。以蒋春暄的论文被《数学评论》收录来反驳‘蒋春暄没有在权威杂志发表过论文’,就像用Google能够检索出某人的网页来证明此人的重要性一样的荒唐。”
第三棒的应用事例,是在打生物学同行郭申元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中乱舞,方说:“这是一篇很平常的生物化学论文,看不出有任何杰出的地方,遑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该论文发表至今,只被引用了29次,这对生物化学论文来说,并不算高的,可以说影响不大。”
然而,方舟子著有《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信教? 》、《“诺贝尔奖”究竟暴露了中国科研什么弊端? 》、《中国人究竟为何和诺贝尔奖无缘? 》等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文章。可见,这位博士级的打假的斗士必然对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信息,特别是重要信息和近几年来的相关信息了如指掌。他不是也自说没有他不知道的生物学科前沿信息吗?然而,全世界的普通百姓都皆知的2002年日本的诺贝尔化学(生物)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获奖事迹,恰好对于这位长期关注诺贝尔奖的方博士而言却全然不知。恰恰是这位善于运用网络工具收集科研信息,为其学术打假提供素材的打假斗士,近年来偏偏要玩打假“三节棒”之刁虫小计,进而上演着层出不穷的闹剧。在此,笔者不得不用一些篇幅引用网络上查找到的两篇新闻,来帮助方舟子博士回顾日本的田中耕一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研事迹:
1、[ 东方网  2002年11月27日 17:14    今年有一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叫田中耕一。耐人寻味的是,消息公布以后,日本学术界大吃一惊,竟然不知道这位田中耕一是何许人也。究其所以然者,乃因田中在日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既没有教授职称,也没有博士学位,仅仅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而他供职的企业,不过是生产科学测试仪器的中小企业而已,毫无名气。这就难怪有人称田中是“日本企业社会最底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把他比作“日本的阿甘”。
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而今冷下来了,但我以为冷静下来以后依然有必要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其中,给了我们很多很深刻的启示。
其一,英雄莫问出身。仔细想想,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很出人意料之外,但又颇在情理之中。而所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原因之一在于英雄莫问出身的观念。为什么出人意料?是因为许多人用一把固定的尺码去衡量诺贝尔奖得主,比如论资排辈,比如非有名气不可。为什么会在情理之中?是因为田中耕一的研究成果的确技压群芳,不得不令人佩服赞叹。
田中的成果所以被欧美学者发现,是因为他们不问田中其人之出身,而只论其创造性的价值。倘若欧美学者先按既定的圈子查田中的出身,则不但田中难获奖,他的成果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显然那不仅仅只是田中个人不能获奖的损失,更大的损失是延缓这类成果的应用。同样,获诺贝尔奖评委论成果而不问出身,也是田中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否则,被埋没的不仅仅只是田中,而且更是推动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的成果。
其二,论文论质不论量。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成果,主要看什么?我们往往把论文的数量放在重要地位,似乎越多越好,并且跟评职称、晋级挂钩。这种评价体系迫使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去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很少不顾及,甚至不顾及质量。按照这种评价体系,田中恐怕只能入另册。据报道,田中发表的论文很少,他也从不去追求数量及在所谓“核心刊物”上发表。他获奖的成果,源自他1987年为京都的一个专业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尽管一篇,却蕴涵着相当大的价值,即正在催生一个以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日本**计划到2006年**生物技术研究经费增加为现在的5倍,总额达2万亿日元,力争在汽车、信息产业之后,把生物产业培养成国家骨干产业。看来,如果不改革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从而纠正论文只问数量不问质量的评价体系,要想使科研得到更快的发展,恐怕只是奢谈。
其三,淡薄名利,甘坐冷板凳。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田中获奖的最大启示,我以为就是要专心致志,耐得寂寞。田中一心一意所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研究细致、细致、更细致,深入、深入、更深入,从来不为名利所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是工作,获不获奖无所谓,都要认真干好。”这话朴实无华,对某些用心浮躁的科研人员,我看乃是一剂良药,——如果一步一个脚印地钻研,时光怎么会有负辛勤的劳动?
其四,要把教育作为科学创新的根基,不要诺贝尔奖情结,不要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追求的终点。想得到世界科学的最高奖励,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别忘记,诺贝尔奖鼓励的是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精神,其评奖本身只是激励人们奋进的过程,决不是创造的终点。科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创新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对得奖耿耿于怀,仅仅把得奖作为科研的目标,而不去革除教育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制度创新也只能是个口号而已,那种得奖的情结恐怕是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  ]
2、[ 《中国青年报》东京2004年10月10日电( 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10月8日、9日,日本连续有两名科学家分别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的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和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日本人连续3年获此科学王冠。但一年内有两人获奖,在日本还是第一次,给经济沉闷的日本带来了喜气和激情。
田中于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山,1983年从东北大学工学系毕业后进入岛津制作所就职,只有本科毕业的学士学位。田中与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一起获奖的理由是:“在生物高分子研究领域开发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新方法”。在化学研究领域,传统的质量分析方法是以小分子为对象,而田中则把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开发出了“软激光分析法”。据说这是1988年田中在其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理论,很快引起了欧美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当今世界上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分析出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内容,而且能够很快确定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和其在细胞内的机能。从而为新药开发、食品检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早期诊断检查发挥重要作用。
    田中耕一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博士头衔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个非学者的技术人员获奖者。同时,他还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战后出生的科学家,也是日本历史上第12位获此殊荣者。
    田中获奖后,日本各界纷纷表示祝贺,日本首相小泉为这一“晴天霹雳式的消息”专门向田中发去贺电,并邀请他到国家生物工程战略会议演讲指导。10日清晨,田中像往常一样到公司上班,受到数百名同事的列队欢迎。现在,他的上司和同事们都开始改口称他为“先生”。]
显然,事实是一个不曾在国际学术杂志特别是顶级杂志发表论文的普通技术人员田中耕一,仅凭一次学术会议的论文交流,似乎并没有怎么被学术界在论文上引用,然而却获得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可见,方舟子的“三节棒”打假戏法,在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获奖事实面前是多么地无力与荒谬呀,这是一个博士级的学术打假英雄与权威多么美丽的笑谈呀。哈哈,世界就是这样,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夜郎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