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督导专家给了我几个数据:20世纪50年代,中国精神疾病总发病率为2.7%,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3.47%,增长了5倍. 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17.5%,其中心境障碍为6.1%,焦虑障碍5.6%,物质滥用障碍5.9%;
全国儿童青少年(17以下人群)心理与行为问题人群3000万;灾难经历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0%左右;网络成瘾大学生发生率4%-13%,中学生发生率6-15%,是学生休学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健康标准,中国大学生中40%属于轻度抑郁症或具有抑郁倾向,而北大学生则高达60%。我虽然不是心理专家,感觉60%还是有点危言耸听,但现在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优秀学生,包括高考状元都是心理科的常客。我对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症或者说抑郁倾向非常关注,因为儿子在北大期间,发生过很多起学生自杀事件,仅他所在的学院就有几起,其中一起还是我比较相熟的教授所带的研究生在自己宿舍的床架上就了结了自己。比较巧的是,凡是北大学生轻生的,大多数都选择了理科一号楼,正好是儿子上课的地方,不关注都不行,是不是风水不好就不得而知了。
有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大学生频频自杀的原因。考试不顺,恋爱受挫,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不是事的事,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轻生的诱因。社会上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现在的孩子天天埋头读书,缺乏挫折教育环节,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孩子就是欠揍,多大点儿事啊?至于寻死觅活吗?
几年前,北邮有一个从山西来的新生由于偷了同宿舍女生的银行卡而且把卡里的钱全部取走被发现了。因为这批新生刚刚进校还不到一个月,辅导员采取了非常智慧的做法希望对这个犯错误的女生既能纠正错误,又不至于走极端。辅导员在全班会上好像毫不介意的说,有个女生的银行卡丢了,请捡到的同学送到我办公室就可以了。当天晚上该女生就消失了,学校马上报警而且组织寻找,三天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第四天,发现她在昌平校区附近的果园里自缢身亡。从她父母满心欢喜送她到北京,到再次到北京处理孩子的后事还不到一个月。关于这个女孩,还有一个让人始终想不明白的事情是,她有很好的家庭条件,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为什么会去偷同学的银行卡,而且还到ATM机把银行卡里的钱全部取走。ATM机都是有录像的,一旦发现肯定会查出来的,这是基本常识她怎么会不懂呢?
在国外,我去过很多好大学,比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伯克利、耶鲁、剑桥、牛津等等,除了对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非常感兴趣外,对他们管理学生的方式更为关注,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我在剑桥的时候曾经问过他们的校长,剑桥学生的思想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怎么解决,有没有学生自杀。剑桥大学校长说,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首先会去教堂,如果神父还不能解决问题的话,他们会去找心理医生。的确,在剑桥,大大小小的教堂比比皆是,斯坦佛的教堂就更是名扬天下了。
对未来的预期和就业前景的迷茫是中国大学生和国外大学生都会面临的同样问题,相对于中国大学生除了考虑学业成绩外还必须有所谓的社会关系不同,国外大学生面临的问题相对单纯一些,学业成绩外加运气,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关系不大。
就中国已知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来看,因学业受挫而自杀的大学生在全部自杀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最大。这和中国大学学额管理过于刚性,学生缺少挽回过失的路径有关。
在国外上大学,如果出现挂科有两种解决办法,要么重修,要么换课,损失的只是时间和金钱。他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学习时间是比较弹性的,十年八年,直到修够学分为止。另外,如果真被劝退了,还可以到其他学校申请入学,既不需要重新高考,而且有些学分还可以保留。在中国,如果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不够学分,就只能劝退回家,如果想继续学业,就必须重新参加高考,这意味着他在大学的这几年彻彻底底的OVER了。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这样的结局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的逃避方法就是结束自己。为此,我也问过国内大学的校长,为什么不能像国外那样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校长说,中国的大学不仅需要提供教学,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而国外大学只负责提供教学,学生其他的一切事宜均自理。因此,中国的大学由于宿舍床位几乎是等额的,毕业一个才能进来一个,所以,如果像国外那样的注册制修学分的方式根本行不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大学本身能够解决的。
由此,使我想起曾经轰动一时的上海杨元元自杀事件。当时的社会舆论有很多是冲着大学去的,觉得学校的做法太生硬,不够人性,同宿舍的同学不够包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深想,如果与杨元元同宿舍的正好是你的孩子,你还会这么认为吗?毕竟她的母亲住在一个宿舍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朝夕相处。如果你是大学的校长,你会为她单独安排宿舍吗?大学到底有多少宿舍容许这样拖家带口来上学的学生?多一个逾期毕业的学生就意味着减少一个高考名额,这又直接影响了后面考生的利益,造成新的不公平。
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与国外完全接轨,也许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大学生也不用为挂科劝退而自杀了。
无论是什么原因,选择轻生都是不可取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家庭的幸福,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