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3 16:51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6:36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3 15:18 84# 天涯诗客 不喜欢不见得就不一定不买,因为什么是喜欢,在经济学的假设里,明显隐含这是不能直接或者间接的违背真实的原则,可是这明显是个神话。另外,主观评价和购买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要混淆概念。呵呵,我说,你既然自称学的专业是西经,不会对效用论这么外行吧?是你撒谎呢,还是你学的不咋地呢?——明白为什么这么说你么?当然这不足以说明效用论的荒唐之处,但是对于普通人的现实来说,它是存在的。按效用论的偏好来说,是一种消费商品获得的满足感。至于这个满足感的程度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哦话题。至于买和不买,这个问题,按照工具主义的看法,只是一个交易场景的描述。高级一点的经济学都不谈价值问题甚至不可测的效用问题。我要是你就不会举这种无理的例子,蒙人嘛。另外马克思主义者谈的这类问题,显然也和你的举例没有关系。你所谓的效用论只不过是一种上世纪的可笑观念而已,马克思主义者的直接分析对象是交易和商品,里面的有用性及使用价值,是不做考虑的,那只是为了讨论商品而存在的设定。也因此,其结论并不妨碍和工具主义得出一样的交易结论的结果。至于我说讽刺的这个例子,你大概听说过垄断者的操纵广告的故事,也知道现实中人们的货币幻觉的存在。就最后的观点看,如果说把心理评价和交易相连不足为凭,同样把使用价值同交易连接也是不足为凭的。好了,各位的玄学辩论实在是很无聊。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6:36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3 15:18 84# 天涯诗客 不喜欢不见得就不一定不买,因为什么是喜欢,在经济学的假设里,明显隐含这是不能直接或者间接的违背真实的原则,可是这明显是个神话。另外,主观评价和购买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要混淆概念。呵呵,我说,你既然自称学的专业是西经,不会对效用论这么外行吧?是你撒谎呢,还是你学的不咋地呢?——明白为什么这么说你么?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3 15:18 84# 天涯诗客 不喜欢不见得就不一定不买,因为什么是喜欢,在经济学的假设里,明显隐含这是不能直接或者间接的违背真实的原则,可是这明显是个神话。另外,主观评价和购买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要混淆概念。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3 17:09 还有马克思的那一大堆冗长的说法,其实需要现代化的说法就是这样的,就是实验里面的对照试验。他关于使用价值的说法本来就是给物品的分类划界开了个口子,只是像你这样无聊机械的人才会不断的讨论。
哲思 发表于 2011-3-13 21:55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5:04 一,当然是指超过需求总量——这是由无数个不喜欢导致的超过。。(你又在凭着自己想法演绎现实啊!生产能够知道谁喜欢谁不喜欢吗?生产者生产东西只能依据: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的社会对这个产品购买总额的统计数据; 2、根据现实条件,比如对工资水平、消费趋势等等的调查,大致做出一个预估。 想你这样未卜先知的神人,我还从来没见过。 二,呵呵,说了这么多,有一关键问题——这些各个方面变化的影响是实时的么?如果是,资本主义还会过剩么?你以为是每一个消费者向生产者下订单啊?另外,考虑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强度了么? (把意思说清楚点行不?)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5:04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4 08:59 91# 天涯诗客 你所谓的要领不过是拾人牙秽而已,庞巴维克都死了上百年。招魂有困难。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08:43 哲思 发表于 2011-3-13 21:55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5:04 一,当然是指超过需求总量——这是由无数个不喜欢导致的超过。。(你又在凭着自己想法演绎现实啊!生产能够知道谁喜欢谁不喜欢吗?生产者生产东西只能依据: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的社会对这个产品购买总额的统计数据; 2、根据现实条件,比如对工资水平、消费趋势等等的调查,大致做出一个预估。 想你这样未卜先知的神人,我还从来没见过。 二,呵呵,说了这么多,有一关键问题——这些各个方面变化的影响是实时的么?如果是,资本主义还会过剩么?你以为是每一个消费者向生产者下订单啊?另外,考虑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强度了么? (把意思说清楚点行不?)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请问: 这购买总额是如何实现的?由你 2,显然不了解效用论。之前说过,不懂不要装懂。 如果我这里的话你都看不懂,那么何以参和到这里的问题中来?
借一步 发表于 2011-3-14 10:23 95# 天涯诗客 这是有区别的,马克思的理论还活着,就像你说的是幽灵,而庞巴维克已经确凿的死了。像你这么卖力招魂的不多。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11:01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08:43 哲思 发表于 2011-3-13 21:55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5:04 一,当然是指超过需求总量——这是由无数个不喜欢导致的超过。。(你又在凭着自己想法演绎现实啊!生产能够知道谁喜欢谁不喜欢吗?生产者生产东西只能依据: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的社会对这个产品购买总额的统计数据; 2、根据现实条件,比如对工资水平、消费趋势等等的调查,大致做出一个预估。 想你这样未卜先知的神人,我还从来没见过。 二,呵呵,说了这么多,有一关键问题——这些各个方面变化的影响是实时的么?如果是,资本主义还会过剩么?你以为是每一个消费者向生产者下订单啊?另外,考虑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强度了么? (把意思说清楚点行不?)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请问: 这购买总额是如何实现的?由你 2,显然不了解效用论。之前说过,不懂不要装懂。 如果我这里的话你都看不懂,那么何以参和到这里的问题中来?1、你到底想说什么?是指上文说的统计数据怎么来的吗?2、你说的是你讲那个主观效用论吗?你认为需要用你的主观效用论去臆想现实的经济过程才算是“懂”吗?既然这么一致,那我们还有必要讨论吗?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整理清楚再说话!不懂装懂的人还不一定是谁呢???呵呵呵~~~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14:09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3 15:04 一,当然是指超过需求总量——这是由无数个不喜欢导致的超过。。(你又在凭着自己想法演绎现实啊!生产能够知道谁喜欢谁不喜欢吗?生产者生产东西只能依据: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的社会对这个产品购买总额的统计数据; 2、根据现实条件,比如对工资水平、消费趋势等等的调查,大致做出一个预估。 想你这样未卜先知的神人,我还从来没见过。 二,呵呵,说了这么多,有一关键问题——这些各个方面变化的影响是实时的么?如果是,资本主义还会过剩么?你以为是每一个消费者向生产者下订单啊?另外,考虑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强度了么? (把意思说清楚点行不?)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43 [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20:48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43 [呵呵呵呵~~~! 好吧,那就只谈第一问题哦。你说超过需求总量是由无数个不喜欢造成的,我说是由无数个喜欢但不购买或者没有条件购买的人造成的。你不能说这个不能成立吧?我还说在所有购买者中间存在着虽然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购买的人,你不能不说没有这种人吧?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刮台风、流感、下大雨、汽油涨价等等因素造成的。你能说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最后,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于有人喜欢,后来又不喜欢,不喜欢后来又喜欢还拉来了不少喜欢的人,最后这些人又不喜欢还拉走很多原来喜欢的人造成的。你能说这种现象不存在吗?所以,在现实的经济过程发生以前,随便你怎么摆弄,你怎么描述人们的心里活动都可以。但是,这些都跟经济学没有关系,经济学不是心理学,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发生的经济过程。想说消费者的心里活动会影响成交的价格吗?想说讨价还价就是玩心理战吗?可是谁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呢?可见,心理战最终有着一种客观的限制。这种客观存在着的限制又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是由主观心理决定的吗?那么你就在兜圈子!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53 [[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21:40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53 [[呵呵呵呵~~~! 好吧,那就只谈第一问题哦。你说超过需求总量是由无数个不喜欢造成的,我说是由无数个喜欢但不购买或者没有条件购买的人造成的。你不能说这个不能成立吧?我还说在所有购买者中间存在着虽然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购买的人,你不能不说没有这种人吧?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刮台风、流感、下大雨、汽油涨价等等因素造成的。你能说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最后,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于有人喜欢,后来又不喜欢,不喜欢后来又喜欢还拉来了不少喜欢的人,最后这些人又不喜欢还拉走很多原来喜欢的人造成的。你能说这种现象不存在吗?所以,在现实的经济过程发生以前,随便你怎么摆弄,你怎么描述人们的心里活动都可以。但是,这些都跟经济学没有关系,经济学不是心理学,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发生的经济过程。想说消费者的心里活动会影响成交的价格吗?想说讨价还价就是玩心理战吗?可是谁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呢?可见,心理战最终有着一种客观的限制。这种客观存在着的限制又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是由主观心理决定的吗?那么你就在兜圈子!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1:49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21:40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53 [[呵呵呵呵~~~! 好吧,那就只谈第一问题哦。你说超过需求总量是由无数个不喜欢造成的,我说是由无数个喜欢但不购买或者没有条件购买的人造成的。你不能说这个不能成立吧?我还说在所有购买者中间存在着虽然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购买的人,你不能不说没有这种人吧?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刮台风、流感、下大雨、汽油涨价等等因素造成的。你能说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最后,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于有人喜欢,后来又不喜欢,不喜欢后来又喜欢还拉来了不少喜欢的人,最后这些人又不喜欢还拉走很多原来喜欢的人造成的。你能说这种现象不存在吗?所以,在现实的经济过程发生以前,随便你怎么摆弄,你怎么描述人们的心里活动都可以。但是,这些都跟经济学没有关系,经济学不是心理学,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发生的经济过程。想说消费者的心里活动会影响成交的价格吗?想说讨价还价就是玩心理战吗?可是谁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呢?可见,心理战最终有着一种客观的限制。这种客观存在着的限制又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是由主观心理决定的吗?那么你就在兜圈子!呵呵,你前面说的都不错。可惜的是,后面的话,又恰恰说明了你对效用论的无知——你恐怕没有看过效用论先驱者戈森的著作,不然,你不会说出这么无知的话来。抽空我给你找一段来。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4 21:52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0:53 [[呵呵呵呵~~~! 好吧,那就只谈第一问题哦。你说超过需求总量是由无数个不喜欢造成的,我说是由无数个喜欢但不购买或者没有条件购买的人造成的。你不能说这个不能成立吧?我还说在所有购买者中间存在着虽然不喜欢,但是又不得不购买的人,你不能不说没有这种人吧?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刮台风、流感、下大雨、汽油涨价等等因素造成的。你能说这个说法不成立吗?最后,我还可以说,造成过剩是由于有人喜欢,后来又不喜欢,不喜欢后来又喜欢还拉来了不少喜欢的人,最后这些人又不喜欢还拉走很多原来喜欢的人造成的。你能说这种现象不存在吗?所以,在现实的经济过程发生以前,随便你怎么摆弄,你怎么描述人们的心里活动都可以。但是,这些都跟经济学没有关系,经济学不是心理学,经济学研究的是客观发生的经济过程。想说消费者的心里活动会影响成交的价格吗?想说讨价还价就是玩心理战吗?可是谁会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呢?可见,心理战最终有着一种客观的限制。这种客观存在着的限制又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是由主观心理决定的吗?那么你就在兜圈子!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2:02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5 06:53 哲思 发表于 2011-3-14 22:02 哈哈哈哈~~~~!LZ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哦。。。 所有的文字绕来绕去,实质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经济过程,装模作样的拿出一些所谓客观的东西,其结果最后还是绕回到心理学。无非一个是指主动的心理反应,一个是指受动的,被所谓客观刺激后的反应。
哲思 发表于 2011-3-16 18:03 [ 呵呵呵~~~! 你最好去回看一下我的论述,我曾经说过,凡是跟人相关的东西,都会被人的意识所反映,都会通过主观的形式表露出来。因此,说人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过是无聊的反复语。每个参与经济过程的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说,在商品社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正因为大家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最终都不能只顾自己。这些意志的冲突,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各个个人意志的、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制约着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因此,认识经济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如果把主观意志本身当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则不过是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事物肤浅的表象。 所谓近代效用论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把各种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效用抽象成效用一般,于是在质上抽象成一种东西,这样以来就可以方便的变成了单纯量的关系。然后把效用一般按照大小不等的量的级别去刺激人的意识。这样以来,人类的意识就因为刺激反应出不同的意识强度。这种意识的不同强度决定了人的不同强度的购买欲望。而效用一般的量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效用中来的。怎么来的呢?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种具体使用价值需要的急迫程度不一样,所以,这种不同的急迫程度就使得效用一般呈现出量的阶梯,于是,在刺激了意识后,意识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购买欲望的阶梯。 上面就是这种近代效用论的思维秘密。除了兜圈子外毫无新意!!!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6 18:40 哲思 发表于 2011-3-16 18:03 [ 呵呵呵~~~! 你最好去回看一下我的论述,我曾经说过,凡是跟人相关的东西,都会被人的意识所反映,都会通过主观的形式表露出来。因此,说人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过是无聊的反复语。每个参与经济过程的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说,在商品社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正因为大家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最终都不能只顾自己。这些意志的冲突,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各个个人意志的、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制约着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因此,认识经济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如果把主观意志本身当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则不过是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事物肤浅的表象。 所谓近代效用论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把各种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效用抽象成效用一般,于是在质上抽象成一种东西,这样以来就可以方便的变成了单纯量的关系。然后把效用一般按照大小不等的量的级别去刺激人的意识。这样以来,人类的意识就因为刺激反应出不同的意识强度。这种意识的不同强度决定了人的不同强度的购买欲望。而效用一般的量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效用中来的。怎么来的呢?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种具体使用价值需要的急迫程度不一样,所以,这种不同的急迫程度就使得效用一般呈现出量的阶梯,于是,在刺激了意识后,意识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购买欲望的阶梯。 上面就是这种近代效用论的思维秘密。除了兜圈子外毫无新意!!!第一段,依旧是基于对效用论的无知, 第二段,很蹩脚的陈述。 说来说去,你反对效用论,最后还是转向效用论。你之所以不承认,则恰恰是因为或至少包括第一段的原因。
哲思 发表于 2011-3-16 18:46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6 18:40 哲思 发表于 2011-3-16 18:03 [ 呵呵呵~~~! 你最好去回看一下我的论述,我曾经说过,凡是跟人相关的东西,都会被人的意识所反映,都会通过主观的形式表露出来。因此,说人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过是无聊的反复语。每个参与经济过程的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说,在商品社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正因为大家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最终都不能只顾自己。这些意志的冲突,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各个个人意志的、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制约着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因此,认识经济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如果把主观意志本身当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则不过是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事物肤浅的表象。 所谓近代效用论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把各种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效用抽象成效用一般,于是在质上抽象成一种东西,这样以来就可以方便的变成了单纯量的关系。然后把效用一般按照大小不等的量的级别去刺激人的意识。这样以来,人类的意识就因为刺激反应出不同的意识强度。这种意识的不同强度决定了人的不同强度的购买欲望。而效用一般的量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效用中来的。怎么来的呢?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种具体使用价值需要的急迫程度不一样,所以,这种不同的急迫程度就使得效用一般呈现出量的阶梯,于是,在刺激了意识后,意识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购买欲望的阶梯。 上面就是这种近代效用论的思维秘密。除了兜圈子外毫无新意!!!第一段,依旧是基于对效用论的无知, 第二段,很蹩脚的陈述。 说来说去,你反对效用论,最后还是转向效用论。你之所以不承认,则恰恰是因为或至少包括第一段的原因。随便你怎么说吧,呵呵~~!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1-3-16 19:10 哲思 发表于 2011-3-16 18:03 [ 呵呵呵~~~! 你最好去回看一下我的论述,我曾经说过,凡是跟人相关的东西,都会被人的意识所反映,都会通过主观的形式表露出来。因此,说人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过是无聊的反复语。每个参与经济过程的人都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说,在商品社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正因为大家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最终都不能只顾自己。这些意志的冲突,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各个个人意志的、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制约着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因此,认识经济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如果把主观意志本身当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则不过是把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事物肤浅的表象。 所谓近代效用论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把各种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效用抽象成效用一般,于是在质上抽象成一种东西,这样以来就可以方便的变成了单纯量的关系。然后把效用一般按照大小不等的量的级别去刺激人的意识。这样以来,人类的意识就因为刺激反应出不同的意识强度。这种意识的不同强度决定了人的不同强度的购买欲望。而效用一般的量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具体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效用中来的。怎么来的呢?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种具体使用价值需要的急迫程度不一样,所以,这种不同的急迫程度就使得效用一般呈现出量的阶梯,于是,在刺激了意识后,意识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购买欲望的阶梯。 上面就是这种近代效用论的思维秘密。除了兜圈子外毫无新意!!!第一段,依旧是基于对效用论的无知, 第二段,很蹩脚的陈述。 说来说去,你反对效用论,最后还是转向效用论。你之所以不承认,则恰恰是因为或至少包括第一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