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10年工作总结(数据版)1.获批准985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10-2013年基本额度控制数13.1亿元。2010年度申报预算3.4亿元已全部到位并启动实施相关项目,2011年度申报预算4.3亿元预算资金已得到教育部、财政部的批复。 2.组织申报并获得了5个第一类特色专业、13门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教学团队等年度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其中获批13门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累计总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 3.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申报工作,“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海洋工程与技术”两个新专业获批招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科技与创意设计”三大卓越教育计划,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招收了第一届“求是科学班”学生。 4.入选201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另有12篇获提名论文。 5.招收5619名本科生、6687名研究生。 6.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81%,研究生就业率为97.48%。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比例达到52.58%,比上年提高4.52个百分点。 7.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国际一等奖及以上奖项18项、二等奖5项,获全国一等奖及以上奖项15项、二等奖18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最高奖。获得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奖6项,成为近三年来全球获得该奖项最多的高校。获得第四期“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7项。学子在第16届亚运会上勇夺3枚金牌、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2金2银1铜。 8.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数达到13个。 9.年度到款科研经费达到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在研千万级重大项目达到78项,我校牵头?计划”项目新增5项,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位。获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达到2.1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2项,农学院刘树生教授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 10.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位。浙大“皮星一号A”卫星等标志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 11.据中信所2010年底公布的论文统计数据,我校2009年度被SCI收录论文3872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1位;被EI收录论文2991篇,被SSCI收录论文108篇,居全国高校前列。我校2004-2008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在2009年被引3712篇(11122次),居全国高校第1位。2000-2009年SCI收录论文10年累积被引13536篇,被引篇数居全国高校第1位。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653篇,保持全国高校第1位。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科技论文数5篇,居全国高校第2位。 12.申请专利2600件,获授权专利1666件;申请发明专利192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080件,授权发明专利首次突破1000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1位。 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达到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3%,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7项,居全国高校第2位。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27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3项。文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宋画全集》、《希腊哲学史》等著作的编纂发行取得标志性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可和好评。与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敦煌石窟壁画数字资源库和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14.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再度被评为重点研究基地优秀基地。2个团队获得浙江省首批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建设资助。 15.新签横向科技合同3415项,合同经费超过9亿元,创历史新高。 16.11人入选2010年度国家“千人计划”,新增两院院士2人、?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81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42人具有博士学位179人,其中海外大学博士学位6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5.85%,比上年提升10.8个百分点。 17.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会议74个,来校参加会议的境外学者达到1465人次。聘请各学科长、短期专家达650人次,聘请名誉、客座教授52人,聘请专家的层次和质量均有所提升。 18.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4818人次,比上年增长40.47%。其中,教职工海外学习交流数达到2558人次,比上年增长82.1%;学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2260人次,比上年增长11.6%。 19.提高留学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在校留学生总数达4156人(含非学历教育生),比上年增长15.4%。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留学生人数为1733人,比上年增长15.8%。推动中国文化海外拓展,协调建设“中国学”硕士中文班,招收了来自德国高校的12名研究生。 20.全校经费总收入达到6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6%。严格执行审计制度,推进基建工程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直接为学校节约资金7369.52万元。 21.全年新签署社会捐赠133项,签约金额人民币3.72亿元,实际到款金额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基金会资产规模达到6.57亿元。 22.完成专业仪器设备采购总金额为4.73亿元(不含教师自购),共计为学校节约经费2248.90万元(含协议赠送的耗材和配件)。充分运用好国家的免税政策,为我校采购的进口设备免税4594万元。 23.159部珍贵古籍再次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居全国高校第2位。继续加强和规范档案归档与利用,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馆检索目录总数已达155万条。积极推进“浙江大学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征集到10位名人共计1326份珍贵档案材料。 24.全年图书发货码洋达3.3亿元,同比增长10%,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同比增长10%。数字出版业务总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成为中国移动阅读基地首批5个战略合作伙伴之一。荣获“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全国三大著名数据库和评价机构中学术影响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三名。重大出版工程进展顺利,《宋画全集》第一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在故宫博物院首发,启动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出版项目。 25.校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标志成果。齐心协力克难攻艰,农生环学部各学院正式迁入紫金港校区,华家池校区部分土地置换筹备工作基本完成。顺利完成西区征地拆迁工作,274户农户和14家企业全部拆迁,西区5个地块农转用已获国务院批复。西区修建性详规经过多次论证,已经获得杭州市**批复。全年完成基础建设投资9.1亿元(其中征地5.4亿元),在建教学科研用房20万平方米,建工二期、纳米组团、智泉大楼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生物物理科研用房、实验田及农科教用房等西区项目建设方案已经获得上级有关部门批复。 26.校医院医疗业务显著增长, 两个效益取得双丰收,全年业务收入9490万元,比去年增加14.72 %。 27.推进一流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全年签订设计合同约250项,合同总金额比上年增长近100%。恢复了“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荣膺“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设计机构”称号,入选2009年城市建筑设计全国百强企业,入选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援建设计的青川县建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获得?年度浙江省援川抗震救灾工程设计特别奖”和2009年度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四优”二等奖。 28.6家附属医院全年业务总收入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接收门急诊病人793.6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9.6%),收治住院病人27.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 29.继续推进与地方合作医院的建设,附属义乌医院、附 属儿童医院滨江分院、滨江医院、下沙医院等建设和附属妇产科医院新建工程等扎实推进,浙江大学绍兴医院正式挂牌。各附属医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开展远 程医疗会诊、建设网络医疗服务平台、派遣医疗队等方式,附属第一医院与绍兴二院合作建立附属第一医院绍兴分院,衢江区人民医院挂牌成为附属第二医院衢江分院,附属第二医院与慈溪卫生局进行全面的合作等,积极开展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工作。 30.完善爱心基金教职工专项基金,全校教职员工7300余人向爱心基金捐款,收到捐款47万余元。继续做好“三育人”标兵评选工作,有力推进学校“三育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
31. 全年各类继续教育总收入为3.28亿元,高端培训总收入达2.06亿元。承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高级培训班150多个班次,培训人数达到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