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问题-----抑制通货膨胀的正确解法
以下我所说的都可以用数学来验证。为得出最后的结论策略,前面需要讲解一下原理。通过原理解说,才能明白债务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各国为什么都无法去杠杆?然后才能得出解决债务问题的正确方法。为节省篇幅,简述如下:
1. “买卖差”导致剩余或债务累积
社会内部有多个企业。假设有一个企业a。a一年支出的货币为x(包括自有资金的支出以及借贷支出)。产出商品y。那么,y>x。
社会中有无数个a,相应支出各自的x和产出各自的y。
统计上合并:
总体上企业为∑a(后文用A表示),全年产出商品为∑y(后面用Y表示),全年企业支出为∑x(后面用大写X表示),那么Y>X。
纵观全局,X就是用来购买Y的。也就是说,Y是企业放上货架的商品量,而X是从货架上拿下商品的。但是,X并不能全额用于拿下商品,因为X中含有工资,工资中有储蓄,最终,假设X中只有B用于拿下商品,那么,B<X<Y。
结果一年之中,货架上会有Y–B的商品成为当年净增加。Y是卖,B是买。也就是说Y与B之间买、卖不等,称之为“买卖差”。(这里的分析都是粗略的,详细展开篇幅过大。如果您感兴趣,我当然渴望详细述说)
买卖差D=Y–B
这表明A在一年之中,向货架上放上的商品Y多于其支出X所拿下的。这意味着货架上的商品每年会有净增加,或说是剩余。
(此意味着凯恩斯说的需求不足,其实是时时存在的,任意组成封闭环境,立刻就能观察到。大家不妨检验)
再看X支出的组成。对于企业在全年的支出。应包括纳税、分红、投资、自己消费和捐赠等。其中纳税的部分给了政府,在用于购买时,叫做政府采购。投资的货币得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工资再购买就叫做消费。其它还有分红、捐赠、企业自己消费等。总之,这几项支出分别在统计时被并入投资、消费或政府采购。因此,X包含了正常的投资、消费和政府采购(非正常的还包括借贷发生的消费和政府采购),但肯定无法完成对Y的购买。最后货架上会遗留D。
有剩余,企业就不能完全获利,以至于来年不能顺利进行扩大再生产。不得已,来年企业必须借贷D,以保证生产的有效扩大。于是在第二年开始时的时候,货架上就已存在上一年的遗留D。而第二年还会有第二年的买卖差,到年底,二者累积大约为2D。于是,买卖差D逐年累积增大。
在上面的分析中,已包含企业的借贷,但未包含非企业单位的借贷。比如财政赤字。
下面就以财政赤字为例进行讲解。假若财政赤字达到D,那么,货架被清空,但是,社会上会遗留D的账单。结果,绝对剩余就由商品剩余而转化为账单并留存。此二者实质一样,都是购买力欠缺D,而并非消除D。
有了账单D,到了第二年,企业可以顺利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支出X1。但是,X1在纳税后,财政需要先偿还上一年的债务D,然后再政府采购。于是,第二年X1在一开始,购买力就下降了D。结果到第二年底,商品遗留在货架上的情况与企业去借贷的结果一样,都有大约2D的滚存。于是第二年底,社会相应需要新的2D的赤字。这个2D就是债务的滚存。究其原因是买卖差没有纠正。到此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或调杠杆结构于事无补。
这种买卖差导致商品剩余或账单留存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年复一年,社会经济要增长,就必须用账单消费掉剩余。结果,账单就会越来越大,以至于金融危机要发生。如图:
年复一年,D累积公示:
∑Dn = X0(R+r) [(1+R)n+1 – 1]/R (n>=0)
但是在企业或非企业借贷时,毕竟,剩余D得到过暂时的解决,于是,社会能否不断发生扩大的债务就成了经济上升的动力首选,尽管这个动力最终靠不住。在此情况下,降息就变得顺理成章……。再以后,就出现零利率和负利率。降息可以扩大债务而促进经济增长,加息则相反。于是,部分经济学家就错误地认为经济周期是利率波动导致。
以上是以财政赤字为例进行的解说,事实上,非企业单位的借贷包括了财政赤字和民间借贷,无论谁成为债务人,结果都一样,都可以将剩余转化为账单。
2. 顺差可以很好的解决买卖差问题
假如环境不封闭,还应考虑进出口。进口是向货架上放上商品,而出口则是拿下。顺差则是从货架上净拿下商品的值。假若社会发生顺差D,则社会无需借贷,企业就能获利并顺利进入下一年。同时,社会也不需要非企业的账单。
但是,顺差数额能否达到D是个问题?而且,世界上也不可能各个国家同时顺差。
因此,经济需要一种能起到顺差的作用又不举债的方法。
那么就研究一下顺差行为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进口商在环境内部发生了一笔货币亏损。就是说,境外的企业到境内购买了D,然后拿到境外的货架上去卖。于是,在境内,该进口商发生了D的货币亏损。
有了这笔亏损,因此境内其它企业就可以获得盈利。经济循环就可以顺利而合理地完成。另外,贸易顺差也不需要与买卖差D完全对等。因为这里还有流通速度在起作用。假如流通速度是n。那么所需要的贸易顺差额,只需要D/n。
这很好理解,比如环境内部有众多的商品。在购买的时候,货币量并不需要与商品量足额对等,由于有流通速度的存在,那么货币量只需要是众多商品量价格的1/n。
因此,如果没有进口商,只要在境内新增一家企业,它发生D的亏损,那么,境内同样可以实现顺差D的作用。比如基建,由于基建往往数年后才能盈利,而在当年则是完全亏损的。因此在当年,基建就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只不过数年后,基建开始回本并盈利,于是经济这些年发展累积的剩余就会突然出现。到此,经济就要衰退。因此,靠投资拉动经济并不可靠,秋后是要算总账的。
那么,假设有一家新增企业真实亏损D呢?这样,经济就可以暂时拉动,只不过这家企业瞬间就倒闭了,来年又哪有新增的更大的亏损企业呢?
由于社会需要的是一笔货币亏损,到并不一定要求非有企业参与。因此,何不在货币投放上做文章。假设货币投放总量上有D/n的货币是亏损性投放,那么就不需要发生企业倒闭,而所有企业就可以顺利获利。
这是一种新的投放方式,故称“新投”
3. 新投才是正确方法
新投可以人为造成货币亏损,这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
方法:可以直接用央行投放货币中取D/n的货币,用于扩大就业,但相应产出必须是社会共享品而不是商品。
这样,新投就合理了。
如此,一未产生债务,二未产生新的商品,而社会有了足额的货币亏损,从而消除了买卖差。同时,新就业者也没有不劳而获。
如果实施新投,则杠杆可去。由于不需要扩大债务,所以不必进行货币超发,也不会有通货膨胀。进而金融危机可以避免,经济周期不复存在。

1. “买卖差”导致剩余或债务累积
社会内部有多个企业。假设有一个企业a。a一年支出的货币为x(包括自有资金的支出以及借贷支出)。产出商品y。那么,y>x。
纵观全局,X就是用来购买Y的。
1. “买卖差”导致剩余或债务累积
社会内部有多个企业。假设有一个企业a。a一年支出的货币为x(包括自有资金的支出以及借贷支出)。产出商品y。那么,y>x。
假如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把我整个想法全部翻译过来,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美国现在必须要搞货币政策,
你提到了“企业之外的其他人”。其实,这个“其他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分明看到无数的企业,怎么能说没有企业之外的人?因为,法理上企业单位众多,数理上,它们等同于一个。也就是我在前面帖子里反复提到的社会经济只是单一个体的自买自卖。所以,并没有其他人。
你提到了“企业之外的其他人”。其实,这个“其他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分明看到无数的企业,怎么能说没有企业之外的人?因为,法理上企业单位众多,数理上,它们等同于一个。也就是我在前面帖子里反复提到的社会经济只是单一个体的自买自卖。所以,并没有其他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