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短缺问题
(一)劳动力短缺的含义
总体上的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劳动力的总量供给能力持续地、稳定地低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个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的经济体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规律决定,进入人口稳定负增长阶段;二是经济也进入了依靠要素质量提高和不断创新的内涵式发展的发达阶段,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找到人口要素之外的新动力。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尚未有过哪个经济体在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就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也没有发现哪个处于劳动力短缺常态的经济体经济尚未现代化。也就是说,不可能在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就出现劳动力短缺。这一规律几乎可以被当作一个常识。
在经济起飞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摩擦性等原因,局部的、阶段性的、结构性的劳动力供求失衡经常会出现,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在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即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再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人口要素依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从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到总人口开始负增长,还有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劳动力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包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等。此外,劳动力供求失衡中,还有大量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待开发利用。
(二)我国人口红利结束并不等于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从上述分析看,虽然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但是,根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在2033 年前后才到达最高点,为15亿,随后绝对减少。因此,从人口总量看,我国至少还有20年的时间才会面临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届时,我国是否会面临劳动力短缺,还要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396858.4亿元,为此,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7%。但事实上,前9年的年均增速已达到10%。照此速度,2011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2020年时,GDP 将达到849552.7亿,翻三番还多。2000-2009年劳均GDP增长率平均为14%。2000年单位就业人数创造的GDP为13764元。如果2010-2020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保持在14%,则2020年GDP翻三番时的就业人数仅为4.68亿,将占当年劳动年龄人口的51%,就业人数比2000年减少35%,年均减少1.8%,年均减少1266万。如果这期间劳动生产率有更快提高、经济增速放缓或有波动,实际的就业减少的速度还会更快,就业减量也会更大。
我们再看当期的劳动力供给,根据预测,202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3亿,按60%的劳动力参与率估算,经济活动人口为5.53亿。如果有4.68亿人就业,还有8500万失业人员;按60%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中还有3.7亿处于非经济活动状态。
从劳动力资源(16岁以上的人口数)的情况看,根据有关预测,2030年以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持续增加,2020年达到11.4亿。由于人口寿命延长,60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人口也是有待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 年为4.4 %,1964 年为3.6 %,1982 年为4.9 %,1990 年为5.6 %,2000年上升到7.0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1),到2017 年将超过10 %。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1.4亿,即使按照10%的劳动参与率,也将有1400万的老年劳动力供给。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老年抚养比在2017 年将超过14 %,并在其后不断提高,可以预期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劳动力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有项调查,2010年已有1/3的60岁以上老人没有离开劳动力市场。
假定城镇化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中国似乎还需要近30年的时间。而按照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2006-2016年城镇每年会新增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1500万左右,从数量上来看,在今后20年左右时间内并没有必要担心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劳动力短缺不但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即人口增长,同时取决于劳动力需求,即经济发展。“人口红利”结束,既不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停止增加,也不意味着经济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因此,“人口红利”结束并不意味着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上述分析也表明,无论从供求哪个方面看,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都不意味着我们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或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我们离劳动力短缺时代还比较遥远。
“人口红利”是一种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劳动力供求理论。用人口红利来解释劳动力供求情况,会产生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