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物价水平的因素
物价水平的波动,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由下述五个因素造成的。
上一期的产出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一期出现产出正缺口,本期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如果上一期出现产出负缺口,本期则会出现通货紧缩。其原因在于:首先,当出现产出正缺口即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时,意味着资源已被过度利用即资源短缺,因而物价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反之,则意味着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物价水平存在下降压力。其次,本期的物价水平之所以受上一期产出缺口而不是本期产出缺口的影响,是由于存在价格机制作用的滞后性和价格粘性。
货币供应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物价水平就会呈上升趋势;反之,物价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量的多少还与国际收支状况有关。如果由于国际贸易顺差或国际资本流入而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货币当局就要向流通中注入大量本币进行对冲,这必然增加货币供应量,并推高国内物价水平;反之则反是。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会引发实际通货膨胀的实质,首先是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而总需求膨胀又会导致市场供求矛盾并引发物价水平上升;其次,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推高包括工资和正常利润在内的经济成本,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供给冲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严重的供给冲击,如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大幅度减产,或者由于战争、动乱等原因导致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就不仅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会使经济增长出现停滞。
国际传导。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一般有两个途径:贸易途径和货币途径。从国际贸易的传导过程来看,如果原料和能源出口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并导致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就会抬高原料和能源进口国的生产成本。如果原料和能源进口国是资本品或消费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较高的生产成本就会推高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价格,并将价格上涨再传导到其他国家。通货膨胀通过货币途径在国家间的传导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排除汇率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如果A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B国,这时A国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充裕,而B国的货币供给相对短缺。在此情况下,资本将从A国向B国流动,从而使B国产生国际收支盈余,迫使B国采取增发货币等措施进行应对,这就会使B国通货膨胀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