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95 5
2006-08-25
马克思"转形"问题的错误出发点
黄焕金
  马克思转形问题是经济学上的一大难点,也是马克思经济学最费脑筋的难题。经过深刻研究,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马克思预设了价格与价格的偏差,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差。在这个偏差下,就存在着"生产价格化的成本价格"难题。
  实际上,我认为,这种价格与价值的偏差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它们趋向于对等重合(这种重合也反映在马克思所强调的"价格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性上)。而(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实际上就是在这种重合基础上的建立。"总计一致2命题"的成立也以这个重合为基础。
  众所周知,资本平均利润的确立需要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这是先决条件。而这个条件也是价格与价值重合得以成立的必要而带有很大充分性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使生产价格成立的条件,也是使价格与价值重合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25 14:06:00

楼主的表述真够乱的,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价格与价值重要的条件是"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或者规范地讲,是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的平均化为前提的,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追逐利润而相互竞争的结果.这里就有了竞争的概念,而且马克思在这里几乎完全接受了"看不见的手"思想,并没有对竞争加以过多的论述(按他的"六册计划",竞争要留到以后花大量笔墨单独讨论).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原因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之下,一旦生产价格形成之后,这已经从生产进入了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假使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重合偶然地、幸运地出现了(这里完全可以用萨缪尔森描述市场出清使用的词),只是供求力量恰巧使之然。但是要使两种价格的重合成为一种均衡,或者说常态,需要加上另外的条件。即偶然地重合出现之后,市场竞争对经济并不发现作用,或者说市场竞争对经济产生的作用的合力为零,并且这种重合是要求投资一种商品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与全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一致,并且两者同样是要保持永远重合的,即经济出现静态循环。这里就不再是简单的"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的问题了。市场竞争可能出现上述情形,马克思同样有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企业家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等以谋求竞争优势,这就使得经济出现了动态,而正如熊彼特所言,这种动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竞争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重合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马克思预设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看马克思的推理过程了.从一个商品出发,马克思分析了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但是市场上许许多多的生产者面临着一个市场价,这时候出现了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且各个生产者都会面临一个偏离,那么市场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马克思推理过程中面临着的逻辑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预设的命题.如果楼主坚持认为是预设的,那么我问你,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预设?是必须的吗?这个预设的命题在他的逻辑分析中居于什么地位,对于逻辑前后合理性会有什么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6 07:24:00
以下是引用和差化积在2006-8-25 14:06:00的发言:

楼主的表述真够乱的,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价格与价值重要的条件是"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或者规范地讲,是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纠正一下,应该是价格与价值“重合”重要的条件是"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因此我的表述是相当清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6 07:37:00
以下是引用和差化积在2006-8-25 14:06:00的发言: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的平均化为前提的,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追逐利润而相互竞争的结果.这里就有了竞争的概念,而且马克思在这里几乎完全接受了"看不见的手"思想,并没有对竞争加以过多的论述(按他的"六册计划",竞争要留到以后花大量笔墨单独讨论).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原因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之下,一旦生产价格形成之后,这已经从生产进入了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假使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重合偶然地、幸运地出现了(这里完全可以用萨缪尔森描述市场出清使用的词),只是供求力量恰巧使之然。但是要使两种价格的重合成为一种均衡,或者说常态,需要加上另外的条件。即偶然地重合出现之后,市场竞争对经济并不发现作用,或者说市场竞争对经济产生的作用的合力为零,并且这种重合是要求投资一种商品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与全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一致,并且两者同样是要保持永远重合的,即经济出现静态循环。这里就不再是简单的"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的问题了。市场竞争可能出现上述情形,马克思同样有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企业家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等以谋求竞争优势,这就使得经济出现了动态,而正如熊彼特所言,这种动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竞争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重合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看来先生是个思考深刻之人。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仔细考究。不错,生产价格概念表征了马克思最具自由主义的一个概念。生产价格是在商品进入交换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因此说“一旦生产价格形成之后,这已经从生产进入了交换”不太妥当。并且,按概念设置,生产价格永远处于形成过程中,永远不可能得出“一旦生产价格形成之后”的静态状态,因为生产价格中的平均利润是所有个别利润的平均综合,它应该出现在这些个别利润的后面,而不是前面。另外,竞争使价格等于价值的均衡形成,这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而不是理解成静态的均衡。因为这是在各种经济力量对等的条件所出现的状态。如果是静态,则这些力量就终止作用了,但现在它们并未终止作用,力仍然存在着。在这种动态状况下,某些力可能会增大,从而打破这种均衡,使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6 07:49:00
以下是引用和差化积在2006-8-25 14:06:00的发言:

马克思预设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看马克思的推理过程了.从一个商品出发,马克思分析了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但是市场上许许多多的生产者面临着一个市场价,这时候出现了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且各个生产者都会面临一个偏离,那么市场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马克思推理过程中面临着的逻辑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预设的命题.如果楼主坚持认为是预设的,那么我问你,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预设?是必须的吗?这个预设的命题在他的逻辑分析中居于什么地位,对于逻辑前后合理性会有什么影响?

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预设了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的偏差,而没有深究其中的道理,认为价格与价值的相等与重合只是非常偶然的事情。过去我也不加思考地接受了这种观点。但现在我发现:如果没有相应的亏损补偿机制,则任何商品的任何时候,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况就不可能发生。因为价格低于价值会形成亏损,而亏损会对商品卖者构成损失,如果商品卖者未能承担得起这种亏损,或者未能将亏损的损失转嫁到别人身上,那么他就不可能让这种亏损发生,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应该做这种商品的生意。

在一个充分自由的市场里,亏损会使人迅速退出,超额利润会使人迅速进入,于是利润迅速达到均衡,而这种均衡利润,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价格下的平均利润。同时,这种自由市场会使亏损与超额利润这两种情况变得非常的暂时性与不稳定性。

因此,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偏差的关键是存在着一个亏损补偿机制。但一切亏损都不可能是持续的,因此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生产价格不可能建立在这种不稳定的暂时条件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6 08:22:00

没有看懂

楼主要表达神木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