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表述真够乱的,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价格与价值重要的条件是"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或者规范地讲,是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的平均化为前提的,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追逐利润而相互竞争的结果.这里就有了竞争的概念,而且马克思在这里几乎完全接受了"看不见的手"思想,并没有对竞争加以过多的论述(按他的"六册计划",竞争要留到以后花大量笔墨单独讨论).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原因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之下,一旦生产价格形成之后,这已经从生产进入了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假使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重合偶然地、幸运地出现了(这里完全可以用萨缪尔森描述市场出清使用的词),只是供求力量恰巧使之然。但是要使两种价格的重合成为一种均衡,或者说常态,需要加上另外的条件。即偶然地重合出现之后,市场竞争对经济并不发现作用,或者说市场竞争对经济产生的作用的合力为零,并且这种重合是要求投资一种商品的资本平均利润率与全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一致,并且两者同样是要保持永远重合的,即经济出现静态循环。这里就不再是简单的"很高的市场运行自由性"的问题了。市场竞争可能出现上述情形,马克思同样有可能造成的局面是企业家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等以谋求竞争优势,这就使得经济出现了动态,而正如熊彼特所言,这种动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竞争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重合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马克思预设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看马克思的推理过程了.从一个商品出发,马克思分析了一种商品生产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但是市场上许许多多的生产者面临着一个市场价,这时候出现了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且各个生产者都会面临一个偏离,那么市场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马克思推理过程中面临着的逻辑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预设的命题.如果楼主坚持认为是预设的,那么我问你,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预设?是必须的吗?这个预设的命题在他的逻辑分析中居于什么地位,对于逻辑前后合理性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