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50 0
2005-12-19

均衡利润与生产价格-转形问题的新思想4 黄焕金 http://hxhhj.nease.net/dgbsgzl.pdf 完整版下载:https://bbs.pinggu.org/viewFile.asp?Boardid=56&ID=34733

资本均衡的复杂性---均衡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 前面提到,均衡利润,实际上是价格等于成本时所形成的利润。而这个利润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对人类必要劳动的剩余部分(即剩余劳动)进行必要补偿的结果。 如果除去这个剩余劳动,即只剩下补偿资本的收入,那是没有什么利润产生的;此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压迫,价格等于资本耗费,根本没有利润存在。只有价格等于资本与剩余劳动耗费之和,才有均衡利润产生;如果价格再超过这一点,则利润就大于均衡利润,而变成超额利润。正象前面多次强调的,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存在是吸引资本最强有力的因素;超额利润越高,它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越强,---相反,亏损则是排斥资本最强的因素,亏损越大,对资本的排斥力也就越强。 均衡利润使资本保持现状,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而超额利润则使资本产生扩张的冲动(同样,与超额利润相对应的亏损现象,则使资本产生收缩、回避的倾向)。但是,由于均衡利润得以确立的依据是剩余劳动,而这个剩余劳动在不同的个别物品中有大有小,这使均衡利润在不同的个别物品中也有大有小。比如,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不同行业中任何两个个别物品所凝结着的剩余劳动量就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均衡利润与利润率。利润率的差别,使资本产生流动。这样便产生问题:就算在"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利润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就象在不可再分的"原子"内部,仍然可以不断再分一样),存在着资本由低均衡利润向高均衡利润的流动。比如,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在商品A里存在较少剩余劳动,而在商品B里则存在较多剩余劳动。这样,商品A会形成较低程度的均衡利润,商品B则形成较高程度的均衡利润。于是,更多资本会从对商品A的生产转向对商品B的生产。这是"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状态下所形成的资本扩张性流动,它也可以理解为:在均衡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因为所谓均衡应该是没有更多资本流动的,有的只是原有资本量为保持原来生产状态而形成的"惯性运动"。比如,在存在较高程度均衡利润的条件下,生产者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相反,如果只有很低程度的均衡利润,那么生产者最多保持简单再生产,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不变。这么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了,因为其中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在提供利润。但是,那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各个从业生产者自己也在努力以更先进的机器手段进行生产,以谋求获得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这样便产生矛盾:即从行业整体来看,采用的人类劳动越多越好,但从行业内部的各个生产者来看,采用的可以代替人之劳动的先进机器生产方式却越多越好。这个矛盾必定迫使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向机器生产方式转化。而这种转化的必然结果,将使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降。同时,这个矛盾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看到的总是采用机器生产方式的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而不是那些在相同行业中采用更多人力劳动的生产者。  可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条件下,仍不能得出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只要两个以上的个别物品存在不同均衡利润额度,就会在这种总体均衡的情况下产生内部的调整运动。那么,如何形成最终的"资本均衡"(即相等资本获得相等利润)局面呢?假设两个个别物品A和B,它们在100元资本投入下所获得的月均衡利润为10元与14元。那么,物品A的10元均衡利润与物品B的14元均衡利润之间就存在4元的利润差。由于存在这个利润差,必定引起资本从物品A向物品B流动(或者在物品A中的资本量保持不变,而有其它社会资本向物品B流入)。这样,物品A与B上的均衡利润都被打破了,通过资本从物品A中流出与向物品B的流入,最终在物品A与B之间形成新的相同的均衡利润---这意味着,物品A与B在相同的资本量之下具有相同的利润率。 可见,在共同市场自由与直接的竞争条件下,两个以上物品不同的均衡利润是难以维持的,所有物品的均衡利润都必定趋向一致,并最终形成资本均衡局面。这就动态地建立了所有个别物品共同均衡利润基础上的资本均衡与生产价格。在此应再指出,包含着更先进生产方式之较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单个资本,总是流向较低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而不是流向更先进的部门。因为在生产方式落后的部门投入先进生产手段,会获得很高的利润。相反,向更先进部门投入同样先进的生产手段,并不会产生更高利润,因为市场竞争会很剧烈。这样,资本从物品A中流出与向物品B的流入,就包含着有机构成更高的资本在物品B中的建立。比如,今天发达国家的资本,必定以更高的有机构成而流入中国,在中国发挥作用。如果它流入中国农业领域,那么这些资本决不会象现今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那样,继续采取牛拉犁耙的方式,而是采取先进机器的耕作方式。 这再次说明上述新生产价格思想中"双重结果"所要求的"资本总量相等的每个部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必要性,如果剩余价值不相等,资本运动仍然不会终止, 以上均衡利润的建立,是在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率,从而拉平每个资本利润率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利润率在此被人们看成一个关键因素,它使人感到,只要利润率有差别,就会产生资本流动,从而使利润率拉平。"利润率"真的具有如此绝对的作用吗?实际上,除了利润率,还有"利润量"这个因素,也起着与利润率相同的关键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知道,商家出售一枚缝衣针可能获得高达100%的利润率,但其利润量却极低,因为一枚缝衣针只卖几分钱,如果利润率100%,那么它的价格也仍只在几分钱之间变动;100%利润率只能使商家获得几分钱的利润量。但如果商家出售的是一台电脑,价格为5000元,那么只要它获得20%的利润率,它的利润量就有1000元;这比一枚针100%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量高得多。因此,如果在资本运动中无条件强调利润率的作用,则会陷于错误。利润率的作用必须有个条件,即"相同资本量"。即在相同资本量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谈论利润率的关键作用。在相同资本量下,资本绝对追求高利润率而回避低利润率。当今,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各个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总是趋向下降,但由于资本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仍可获得更大的总利润量。另一方面,尽管利润量很高,也要考虑它是耗费多大的资本投入代价才取得的结果,如果耗费的资本量极大,而获得的利润量不成比例,那么,就有"不值得"的感觉。比如我获得1000万利润量耗费了1亿元资本一年,而你获得1000万利润量却耗费了10亿元资本一年;这样,你这笔1000万元利润量的获取就不太值得,因为你的资本耗费代价太大。这又使我们回到"利润率"的意义上。 因此,在考虑资本均衡利润的整个运动中,不应单纯强调利润率的作用,还要认识到利润量的作用;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全面的。这意味着,在均衡的局面中,有可能存在利润率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说,资本会在利润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停止流动,满足于现状。这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应该是另一种修正。 但马克思与斯威齐则强调利润率在均衡局面中的绝对作用。他们这样说:"均衡的局面,必须以体系内各个产业所得利润率的均等为特征。马克思有力地表明了这一点,他写道'毫无疑问,如果撇开那些非本质的,偶然的,互相抵消的差别不说,对不同产业部门来说,平均利润率的差别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除非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体系摧毁。'" 但是,正象前面所说,尽管缝衣针的利润率达到100%,仍不会使大量资本流向缝衣针的制造经营行业。因为人们懂得,虽然这种微小商品的利润率极高,但它所能容纳的利润量并不大。这样,均衡局面有可能在不同利润率情况下形成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