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张忠任给我寄来他的新著《数理政治经济学》,最近正在拜读他的东西。
关于转形问题,5年前曾经研究过一段,也正是转形问题使我和张忠任相识,最近看FOLEY的《understanding capital》,他给出一个解法异常简单,有空的时候我介绍一下。
关于您的文章,老实说,没有怎么细看,一来现在不研究了,二来我本人认为转形问题是个假问题,没有必要化太多的时间。不过我也不愿意在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上下结论,您可以寄给张忠任,和他讨论一下。不过有两句话,不管您爱听不爱听,说出来:
专业和业余学者的最大区别是专业学者致力于既有范式的边际改进,而业余学者喜欢创立新范式或新体系,总是以为别人皆醉我独醒,实际上在空费功夫。
张先生正是看过我的这篇东西后,才有兴趣提起我的。我赞同您的观点:转型问题似乎是个假问题。
至于您区分专业与业余,我想这是不应该的,“业余”的并不说明他一定会比专业的要差,否则毛泽东这个“业余军事家”也就不会比“专业军事家”李德更强了。当然,一个读书更多的人,也许他更乐意在现有框架下修修补补,但却成不了一个开创者。
我是一个跨专业考经济学的学生,今年考研究生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也发现价值规律和后面的利润平均化过程的矛盾,后来到图书馆查资料才知道这叫做转型问题,我也认为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最近也再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和各位大侠请教!
我是一个跨专业考经济学的学生,今年考研究生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也发现价值规律和后面的利润平均化过程的矛盾,后来到图书馆查资料才知道这叫做转型问题,我也认为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最近也再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和各位大侠请教!
请理解一下本人这段话:
“新的"生产价格"概念要达到这样一种双重结果,即:价格等于价值、相等资本获得相等利润......新生产价格思想所要达到的这"双重结果"体现出如此完满的结果必定令人难以置信,人们会认为,经济现实如此复杂,每个生产部门,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方式与获利水平高低不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不存在各个部门之间价格与价值之差。但是,马克思是在假设资本流动完全没有什么障碍的理想情况下建立起他的生产价格概念的,如果这种理想情况确实存在,则每个部门及其中每个生产者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与亏损现象,也可以容易拉平,从而实现双重结果的生产价格。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生产价格"得以成立的理想状态,也是新的生产价格思想得以成立的状态。”
特别注意一后一句话,即“马克思"生产价格"得以成立的理想状态,也是新的生产价格思想得以成立的状态。”我认为,转型问题之所以是伪问题,就是因为它能够的成立条件,实际上也是它之多余、不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的理论的问题在于他外生地说明了资本利润率平均化,而没有内生地、从每个产品自身的成本与利润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整个资本的利润率平均化。

上面一段话,可能听起来不舒服,但是说的是事实。比如我上传的文章《刷盘子读书》的作者就是业余经济学者,他写的这个东西我本人肯定写不出来,但是这是建立在他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的,您可以参看他的参考文献,实际上他的观点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经济学者提出了,如林岗教授,而这种观点来自马克思。
严格地说来,马克思也是业余经济学者,但他所达到的学术成就是我们这些专业研究者所不及的。
这些例子只不过表明,我对业余经济学研究者没有任何偏见,如果他真是认真研究的话,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想一个好问题都很困难,我做博士时,选博士论文题目想了一年多,那有那么多创新的问题呀!!!
就怕中国经济学研究者(包括业余经济学者),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研究的结论早在很多年前就被学者提出还当作创新。于学术累积没有任何意义。
动不动就批判马克思,没有详实的证据,完全靠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有限制的文献,到底是自己理解错了都不知道,哈还以为自己创新了,真是……
做研究是很辛苦的事情!切记。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业余学者来找我,对他的成果进行鉴定,大谈别人独醉他皆醒,别人陷进专业跳不出来,以为自己这些观点别人都没有想到,而事实上阐述的都是众人皆知道的大道理,还创造很多搞不清楚的饿新名词、新范畴。唉,慢慢来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