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江哲学讲座: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大家好。
我今天给各位讲讲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说到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大家往往会联想并认为这是个唯物唯心的问题。其实,唯物唯心都有错误的一面,都不能正确解答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上的分歧往往是概念不清晰造成的,所以我们讨论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意识这个概念。
意识是什么呢?
我对意识的定义与目前国内官方哲学即主流哲学的定义不同。我对意识的定义: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是人的需要反应机能,是人类的中枢神经反应机能中信息系统司令部的司令“我”,具有基于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记忆、归纳、演绎、推理和指挥身体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性、选择性、能动性的反应的内容。官哲对意识的定义是: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在人脑机能中的反映。反映是反照、反射的意思。难道意识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吗?不,不是!想想看吧,客观存在中并没有好坏、美丑、香臭、快乐与痛苦、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等等,但意识中却有,如果意识仅仅是客观存在在人脑机能中反映,那么就无法解释意识中的这些来源。可见,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是人脑信息反应系统对客观存在的反应。两种定义相比较,我想不必多说,主流哲学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主流哲学的定义抹煞了意识的根基即需要性,抹煞了意识中的本质性内容即主动性、加工性、选择性和能动性。主流哲学抹煞意识中的本质性内容其实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为颠倒因果关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物质决定意识”进行圆谎埋下伏笔。
意识既然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是人的需要反应机能,是人类的中枢神经反应机能中信息系统司令部的司令“我”,那么意识就不能与人类的生命分离,因此我们就必须把意识与人类的生命看成同一体。这就是说,必须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类与存在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必须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类的我与我之外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哲学的术语讲,主观与客观相对,是认识的主体,客观是被认识的对象;人类生命中的我就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之外的就是客观存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事实告诉我们,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具体关系是:客观存在中的一部分即自然存在是先于、决定、制约人类主观意识的存在,客观存在中的另一部分即社会存在是被人类主观意识决定的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存在。自然存在决定制约主观存在的原因是:意识是人类生命的反应机能,人类是生物界的一员,因此人类生命反应机能意识是被自然存在中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所决定;自然存在中自然环境及其规律制约着人类的意识,如人们无法制造出“永动机”,无法实现“天上掉馅饼”、“亩产水稻十万斤”就是被规律所制约,如人们无法在东北种香蕉、菠萝就是被自然环境所制约。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的总和。社会存在虽然来自自然存在,但这种“来自”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即意识的能动(人类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主导下进行的,因此是意识的能动)。社会意识(注意:社会意识不是指群体意识或个体意识,是指一个社会中包括以往历史过程中人们意识的总和)决定社会存在的原因是: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是社会意识能动的形态和产物。如学习、劳动等是社会意识能动的形态,学校、工厂、企业、国家、议会、军队等是社会意识能动形态的产物,公路、机床、电脑、房屋、武器等是社会社会意识能动的产物。
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整体,即从一元论的角度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世界存在。世界存在是指包括精神意识在内的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世界存在内部主要分为两种存在,即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主观存在是指存在于人脑信息系统中的事物和现象,如人类回忆、构思想象中的事物就是主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指主观存在之外的事物和现象。这就是说,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生命反应机能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不能简单的说是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或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因为这种关系的事实是客观存在中的自然存在决定意识,人类的意识决定人类的社会存在。
我的观点粗略的讲可以概括如下。
大约在130亿年前由质量无比大的一个奇点爆炸产生了无数的星系星球即宇宙。宇宙目前在膨胀,但终究会有一天收缩回到原来奇点。这就是说世界存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循环的过程是没有本原的,因此世界是没有本原的。
大约在45年前,宇宙中的一个大爆炸产生了太阳系从而产生了地球。大约在35年前地球上产生了最原始的生物,原始的生物经过35亿年的进化,演化出了当今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人,是生物进化中的一员,是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
说到进化论,现在很多人持反对的观点。关于进化论,我认为它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有目共睹的不容置疑的事实。人类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充其量不超过七千年。通过考古学家们的努力,我们得知最早的生物出现在35亿年前。如果把35亿年缩短成一天,那么人类文明史即七千年在其中所占的位置不会超过1秒钟。想想看,人类在不足1秒钟时间内利用生物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已创造出了不同的物种如金鱼、猪、牛、马、鸡、鸭等等,那么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通过24小时的时间,完全可以造就今天的不同门类,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离开了进化论,你就无法接近事实的解答“人从哪里来”。
生物,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繁殖、自我发展的自组织本质特性。这种自组织本质特性在与外界的关系中就形成了趋利避害的需要反应。根据生物进化的不同层次,生命的趋利避害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意识需要。
生理需要亦称无条作反应或无条作反射,是指低等生物如菌类、植物和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的需要。生理需要是由生物体内细胞的化学反应或神经元的功能所导致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先天的遗传而来的,生来就具备的本能。生理需要的层次是表浅的,范围是狭窄的,只能对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并且直接影响自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生理需要是以自己的体形变化和体内组织的结构变化显示出来的,如绿色植物的枝节避开阴暗趋向阳光,单细胞动物变形虫碰到异物伸出假足将其“抓住”等就是生理需要的表现。
心理需要亦称条件反应或条件反射。心理需要只有高等动物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具有。心理需要是由动物体内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导致出来的,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活动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心理需要的内容要比生理需要的内容广泛和丰富,其不仅能对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并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而且还能对并非直接接触自己躯体和并非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产生需要。例如,狼会依据兔子的气味抓住不在身边的兔子,在这里,狼就对并非直接接触自己躯体的事物兔子和并非直接影响自己生命的事物兔子的气味产生了需要。心理需要是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需要,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形成的需要。虽然动物的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学习到一些长辈们和其它个体的经验知识,但是由于动物没有语言和文字,无法记载和深层次地交流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动物个体从长辈和其它个体那里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极为有限的。从主体上讲,动物的经验知识是建立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的。由于动物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生活的经历是有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动物的经验知识水平是低下的。由于动物的经验知识水平是低下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动物的心理需要在内容方面是极为有限的,在范围方面是狭窄的,其只能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产生制造工具的需要,却不能为了制造工具而产生制造工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