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关注幼儿教育并不是从有了孙子才开始,此前在工作之余同事和老师在一起闲聊起各自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当然话题很多。但有一点就是对孩子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是不是一定要先从“太阳公公,月亮婆婆”起步?3岁甚至2岁半的孩子能不能从球体的概念认识太阳和月球?能不能从扇子了解风,进而知道“空气的流动”?能不能从用一根筷子在水杯里搅动产生的漩涡来认识水的流体性质乃至产生飓风和龙卷风的气旋?能不能用自己的动作来演示龙卷风的运动轨迹?能,完全能。
1、用两个皮球。爸爸拿着大皮球,让孩子拿着小皮球围着自己转椭圆形轨迹,告诉他四季的位置。只要提示他注意沿着椭圆形走时观察与爸爸距离远近。不久孩子就可以认识到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一年四季的关系,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并能用一个大球放在地上,自己拿着小球围着大球走圈圈来验证和表达自己的体会。并且能刻意表达冬夏和春秋的差别。
2、两个皮球碰撞,一个被碰后前移,另一个碰撞后倒退,直接告诉孩子那个是作用力,那个是反作用力。你不用那定义来唠叨,幼儿不会忘记哪个应是作用力,哪个应是反作用力。他会马上自己做重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3、春天的太阳照进阳台拿一个小镜子放在地上影子灰招进屋里的墙上。孩子当然很好奇。只要你伸开胳膊做一个V字形,对孩子说:我的脖子就是镜子的位置,胳膊就是光的路径。你保持V字形不变,旋转180度问孩子光的路径一样吗?孩子当人会说一样的。因为孩子对物象的观察是他“检验真理的证据”。这个道理早在上百年前的“儿童认知理论”中就已告诉我们了。
看看上述几个例子,哪个幼儿园敢说做不到?只能说明那些号称“哈弗学园”、“新思维”学校根本就是名不符实。只能说明中国幼儿园不是教育,充其量是”哄孩子“骗钱。说最好听的也就是“哄孩子”。
笔者没结婚时和前辈们闲聊后就开始观察这个现象。好在单位有个还算不错的幼儿园可以观察。结论就是“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之类的“规矩”训诫反复重演。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课程,但仅仅如此不符合人才素质教育的宗旨。后来发现,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不是这样的。皮亚杰的理论在情景教育的场景中,从“好奇——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的儿童智性演化过程说明,每个儿童都具有这样的认知升华。
我的孙子今年4岁,上述实验我从孩子1岁时还不会走,但是他却出人意外地趴在地上产看沙发底下的玩具:正着头进不去沙发底下,于是侧着头贴着地面伸进头并把玩具拿出来了。我马上意识到这孩子有直觉性的“逆向思维”。所以我决定不跟他讲“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的故事,而是拿两个一大一小的塑料球来比喻太阳和月亮,这时你再告诉他太阳和月亮都是星球。他马上就会自己做验证。这就是第一个例子中孩子自己的“验证过程”。
到了万有引力,为了他的理解,我说,太阳就像妈妈。总是牵着它的8个宝宝围着她自己转。孩子会说,太阳妈妈没有手呀?我告诉他,太阳妈妈的手叫做万有引力,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我说,“万有引力无处不在,你蹦个高看看会有什么情况?”孙子说肯定会落下来的。我说对了,你是被地球的引力抓回来了,孙子说那肯定就是万有引力。于是我们都拍手“吔!”
我不认为我的孙子聪慧过人,而是我验证了一个道理:儿童的执行开发需要教育的手法得当。当孩子提出“为什么”家长老师都不要回避。而是实事求是的回答他,知道的就告诉他,不知道的就去找答案。比如他看了有关黑洞的视频问我:黑洞很可怕吗?我就告诉他科学家伯伯正在研究。他就说以后我要搞清楚。我说那你就要好好学习,知识学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找到答案的。他说我当科学家行吗?我说你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成为科学家的。“那太好了,我会努力的”。这就是一个还没满4岁的孩子的回答。这就是启蒙,而不是去说教。
我们总说“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可现在的幼教行吗?6.1马上就到了请幼儿园和中小学别再搞那些烈日当照下的的“汇演”,请给孩子一个认识世界的空间,让他们在“兴趣是第一位的”环境下去开发自己的广阔天地。中小学先不说,幼儿教育着实要“刮骨疗毒”了。生理医学告诉我们,3-6岁的儿童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对于知识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灌输。简单地讲:如果儿童意识到太阳是个球一体,那就不要再唠叨“太阳公公”。只有当儿同遇到看不见的东西,你才可以用太阳妈妈的手牵着8个星球宝宝围着她转这样地比喻——尽管孩子还没有起码的天文知识,但他毕竟意识到天体的一种远动关系。
我再次呼吁:要认清孩子的自身潜能,要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应在科学普及上为孩子当好引路人(杨振宁的忠告),要把科学普及变成“趣味的天堂”。所以,我的孙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我能理解。
最后,我讲一个过去的经历:66年,我上初二。有天晚上上自习课,下课前物理老师来了说:“明是水暗是泥,花花绿绿是地皮”,“今晚下雨你们回家走路要注意安全,我这口头语你们记着,按我说的回家,明天回答我你们的感受是什么”。第二个就是65年毕业前最后一课几何老师拿着一根树枝走上讲台说:“给你们一个数学的概念叫做‘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于是它把树枝折去一半又把剩下的一半折去一半,直到树枝剩下很小一点。老师问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树枝不断地这样这下去会不会没有了?同学当然认为总是一半一半的折树枝很定还会有的。“对了,太对了。你们知道了数学的一个重大概念,那就是极限——无限接近零,永不为零”。前一个例子学过光学的人都能理解其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后一个例子在恢复高考之后的中央电大的数学课上你那些从工厂、田头走进课堂的知青们,给一个”数列的极限“的定义搞得头痛。问题是没有一个讲师用‘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典故先把极限的含义讲给学生听。自己亲历的过程永不会忘,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有解惑技巧和能力。
从现在的世界看来,振兴中华必须要从孩子的成长特征及潜能来培养孩子——这是强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