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彰显个性,初评竞争优势理论
——基于学生是否上课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引言
今年来到了新的校区,我自己有了新的想法,这里的一切建筑都是新的,唯有不变的就是人情关系及我个人的理想。这个学期我不想去上课,大家认为我总是有一些叛逆,可其背后隐藏了不少经济学含义,我通过比较竞争优势,结合我自己能力禀赋及个人行为习惯,我选择不去上课,对我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谈论这些原理需要利用的竞争优势理论及比较优势理论,本文先对相关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再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是否上课”的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对近来我看到的竞争优势相关理论谈谈自己简单的看法。
二、相关理论回顾及述评
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候选对象上与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相比较而言的相对竞争力水平。再引入相对竞争力的概念:相对竞争力,指得是一国或地区在备选对象上与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相比较而言的竞争力水平。相对竞争力水平取决于产业内部各个环节和具体产品的技术经济特征和自身现有条件的对应分析。
波特在1999认为,一国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在于“砖石”体系的形成,钻石体系”包括四个核心因子:(1)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 (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和机会两个因素也影响产业竟争优势,**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钻石体系的任何一个因子进而影响产业竞争优势,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等机会因素则为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这些理论对提出,一般都是基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进行分析,至少也是企业层面的分析,没有分析个人的行为,属于一种群体决策的理论。本文是利用这些比较理论用于分析个人的对自己行为选择的比较,并指导个人持续发挥其个人竞争力做出一定的指导建议。
三、案例分析
关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现在互动式教学仍然没有形成主流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动作用都在弱化,这不仅有学生本人的原因同时也有相关老师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师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抑或是学生无心去听课,总之,现在学生是否去选择上课时一个判断利弊的博弈过程,是一个两者收益相对竞争力较量的过程,这个因每个人的个人能力禀赋心智构念以及其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行为,以及自我事实的行为,这些不同的动机会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结果。所以我这里不能去分析别人是否去上课,就我个人而言,我权衡各方利弊,选择不去上课或者选择性的去听课是我的最优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3.1个人能力禀赋
经济学中禀赋就是指一个国家的资源呀,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百度百科里称禀赋指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等素质。个人能力禀赋因人而已,对于我们这些读研究生的学生,本科都是来自不同专业,都在各自的学科拥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差异都会影响到对知识接收能力的大小;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本科是学习数学的,虽然我当时不会什么模型的建立及运筹,现在老师如果两节课所讲的,我自己在图书馆看半个到一个小时就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这样我可以节约至少一个小时,个人闲暇时间的增加相当于我获得了更高的个人效用,同时利用这些闲暇时间,我可以去学习更多自己想去内容,这样自己的能力禀赋分析,其在选择不去上课是一个占有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能力禀赋对我而言选择不去上课是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
3.2个人心智构念
诺思(2005)指出,个人所形成的用来解释周围世界的心智构念部分是从他们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部分是从他们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局部的”日常问题所产生,还有一部分是“非局部”学习的结果。心智构念指的的是个人的观念、理论和意识形态等。
我个人是推崇个人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是在不影响其他人自己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个人主义。在这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力,个人的创造力受到的限制较小,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按照人口比例,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至少有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是咱们中国人吧,可天公不作美,事与愿违,华人目前还保持着0的记录,在哲学方面,除了古代几个哲人能够与其比肩,现代基本上都是凤毛麟角了。当然在这种社会规则下,有利于日常工作管理,可期间已经导致不必要的腐败现象,思想被规则束缚导致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出现,越是担心什么最后却什么现象比较严重。
我个人崇尚个性,希望能够不拘一格,上课是随性而为,从边际效用分析,只要我在同一个上课时间内,我不在教室获得的知识的效用的边际效用大于在教室所得,我是会选择不去上课。。。。。。。。。。。。
3.3个人社会资本
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信任,所谓信任,就是在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社会资本则是建立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信任普遍程度,这样信任也许植根于最小型、最基础的社会团体里……它通常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
卜长莉(2005)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将社会资本审视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对于我作为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与班上的同学及授课教师都形成各种关系网络,在中国人眼里,要尊师重教,尊师不一定要表现在课堂上的“安分守己”,为教者的目的是学生去领会他所传授的知识或者学生能够升华其所讲,所以尊师最重要的学生能够达成老师的目的。
这里我拿社会资本来分析自己是否去上课,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以及对同学关系的思念,所以个人社会资本对我去上课成正向相关关系。即:由于对老师尊敬和对同学们的想念能够促使或有利于加强我去上课的动机。也就是说,个人社会资本对选择去上课具有相对高的竞争力水平。
当然个人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人情世故,信任机制,让这个小型社会看似简单而有很复杂系统关系,确实我个人的社会资本也有些抑制我去上课的资本,综合评价后还是这个因素能够促使我去上课。
总之,个人抉择去上课的是个人能力禀赋、个人心智构念及个人社会资本的函数,能力禀赋和个人心智构念对我而言对我上课起到抑制作用,个人社会资本对我去上课有促进作用。这种抉择必须因人而异,彰显自己的个性,把握自己的方向,去选择自己的路,发挥个人核心竞争力,定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四、文章不足之处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纪念我开始准备写论文一个星期,所以很草率,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未能有效地寻求合理方式理论去很好地吻合这一现象,而是通过这些天所看到的新知识去吻合个人实际情况,其实这个已经违背了科学研究正常规律,只有以事实基础,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实证,这样才能很好地去解释客观现象,拿社会规律去强加到已有事实,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及说服力。
我对人文知识看之胜少,故对问题的见解存在很大的偏颇,这对问题分析只是对其泛泛而谈。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