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2307 2
2011-03-26
昨天看到了一张帖子讨论RMB被高估还是低估,藉此在这写写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来拍砖。根据中国的现状,应该从国内外两种角度去分析rmb。

在外国看来,RMB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汇率的问题。根据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等于汇率*国外产品价格/国内价格。因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导致产品价格过低,假设国外(USA)价格不变,那么维持实际汇率等于1,汇率(¥/$)应该降低,此时RMB有升值压力(1$兑换的¥少了),RMB被低估。但这个实际汇率只局限于贸易产品的计算,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品。贸易产品的价格低&汇率高无疑造成贸易部门的收入增加,根据萨缪尔森效应,贸易部门的生产率会提高,同时贸易部门工资也会上升,而因为劳动力可以在国内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间自由流动,非贸易部门工资同时上升,非贸易部门价格水平会有提高的压力,这时非贸易品价格可以进入购买力平价模型与贸易品一起计算出实际汇率>1(RMB被低估)。但从中国国情出发,萨缪尔森效应未必有效。为什么?中国人口众多,贸易部门的生产率提高也不会造成工资上升,因为劳动力供给接近无限,老板们不会担心因为工资过低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因此,非贸易产品价格水平不会有上升的趋势,不能进入模型计算。

我们可以尝试从货币供需的角度出发,用通货膨胀去分析国内RMB被高估还是低估,若通货膨胀则人民币贬值了(被低估),反之升值(高估)。这时可以用货币模型(monetary model)分析。
monetary model.jpg

P0是实际汇率为1时的购买力平价均衡点,实际上中国的贸易品价格较低(P1),出口增加经常账户盈余Y0增至Y1,贸易得来的外汇FX0同时会不断上升至FX1,RMB受到升值压力,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回归到均衡点),出口竞争力下降。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出口,ZF为保证每年高增长的GDP会竭力保障出口。这时ZF一定要让价格保持较低水平,用什么办法呢?减少外汇的持有,进而减轻RMB的升值压力。上面分析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并没有因为出口贸易而提高,所以ZF不能寄望于国民消费掉这些美元。由于中国管制外汇,央行会投放人民币与商业银行换取贸易市场中赚取的美元,然后用外汇购买美债。为什么要买美债?不考虑风险,投资回报等因素,从国际金融上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如果中国不继续买,美国发行了债券却借不到钱,一方面美不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不能按期偿还旧债(美国大叔一直沿用建国初期“凯旋门计划”以旧债还新债的伎俩,即可准时还款保证zf信誉又不用自己出钱,只需付利息),美被逼大量印钞美元贬值(其实可能很乐意,因为布莱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成为了世上最流通的货币,大量印钞意味可获得大量铸币税)。$贬值对中国有消极的影响,其一美债会随之贬值,我国央行持有的美债缩水,中国生产工人的血汗付诸东流;其二,RMB相对升值,出口受打击。中央行此举无疑是维持了低汇率高出口额,但市面上流通的RMB多了,货币供给增加,工资不变货币需求不变,通货膨胀,因此国内来说RMB贬值了。

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让zf的政策只能围着汇率转,因此近年来经济结构的改革重心都放在拉动内需上,达到不依赖对外出口(内销为主外销为次)的目的。也许因为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太深刻了,人们正视了历史却没实事求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本来就是世上最大的市场,不能只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丢了最重要的东西。经济结构改革不是一时三刻的事,但若ZF能克服重重阻力,中国的腾飞会更高更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7 12:30:12
对于在国外被普遍公认的人民币被低估的说法,原作者的分析没有局限于实际利率的框架内,而是同时考虑到了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压力对内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综合分析。以我看到过的journal和article来看,原作者的分析可算新颖而略显更全面。
拉动内需无疑已经成为近几年政策的重点,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史来看,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主要还是以投资拉动率和净出口为主,要让消费拉动率成为GDP增长的梁柱并不能够立竿见影。
在此提供几项数据供原作者和往后读者参考。
(一)1980年中国的国内消费(household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数据是2331亿元人民币,2009年HHFCE是121712亿元人民币,增长约为52倍。
(二)1980年中国的消费(HHFCE)占GDP约为50%。2000年,略低于47%。2009年HHFCE占GDP略低于35%。
(三)货物服务出口额占GDP的比重:1990年约16%,2000年约23%,2007年金融海啸前约为39%,2009年约为27%。
(四)Domestic investment占GDP的比重:1994年约为35%,2008年约为55%

祝愿原作者在现有思路上再作突破!并持续分享您的见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 05:52:13
个人认为此贴观点比以往普遍观点要来得更全面,未知各位同学持何种意见或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