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在“两会”期间透露,“我国有13家企业在利比亚投资,共涉及50多个项目的工程承包,总金额约440亿元。”
而此次法国充当“倒卡”急先锋,对利比亚打响第一枪,也是出于利益上的考量。利比亚的石油行业是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主要投资市场。美国 《时代周刊》网站的报道称,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由2008年的18家增加到32家,能源是主要的投资领域。法国认为积极推动制裁利比亚不仅会提升其国际形象,还能使其在利比亚乃至整个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的利益得到更大保障。
警示之一:后冷战时代并未改变强权的地位,中国要想谋求和平发展,要想维护国家统一和解决好领土争端问题,必须立足于应对强权政治和外部干预的严峻挑战。和平发展是中国既定的国策,但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却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的重大任务,突发情况也难以料定。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是不怕,二是要有足够准备,尤其是不能简单的认为这些都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要充分考虑外部势力插手和干预的复杂情况,准备应对最困难局面,这是中国未来战略谋划的重要基点,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警示之二:中国对外战略的“短板”显而易见,同时也很难加以改变,这就需要加强政治、外交手段的弥补,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做到有所取舍。中国的“海外利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利益今后还会不断拓展,但中国却缺乏相应的维护手段,特别是军事手段。西方国家为了“保护”甚至取得海外利益,不仅敢于进行“全球干预”,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在这方面它们没有任何顾忌。
警示之三:中国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关键时候国际影响力还是要靠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来说话,因为今天的世界还是一个讲实力的世界。这些年,中国发展了,富足了,有些人以为“财大”就能“气粗”,就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行事权,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却是要看谁的“拳头”硬。对于在利比亚发生的事情,中国只能表示“遗憾”,这是对中国真实的国际影响力的检验和反映,但这种态度在处理周边问题上却是绝不可取的。中国希望靠经济、科技立国,在国防发展方面长期保持低调,有些事想做而不敢做,有些事做了不敢说。这种状况,如果在大家都一心谋和平,求发展,有话好好说的国际氛围中,或许行得通,也未必会失去话语权。然而,当今世界远没有达成“和谐”的共识,强权当道是严峻的现实。在此情况下,用“钱”是换不来国际影响力的,加快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应对办法。
西方国家扔在利比亚的炸弹,造成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同时也应该把中国“炸”醒了,迫使中国人更多的想想自己的事情。如果从中能够得到应有的警示,能用更清醒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未来,也许我们会做得更好些,付出的代价和损失也会更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