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j-1 发表于 2021-6-18 16:45
不知这个文化传统与权术文化传统,哪个更占主导。指鹿为马的权术文化似乎没有消亡的迹象。
民主与仁义
林汉扬 747 0 收藏2016-10-24
“民主”与“仁义”
所谓“民主"?我认为应分为:“以民为本”、“为民作主”、“与民同享”三部分。
一,“以民为主(本)”,即以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讼求为根本,服从社会价值帕累托改进,一切上层建筑必须与下层基础相适应,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民主思想的核心,它认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不是神授、天命或世袭,而是民之所与,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要将政权的稳固建立在提出符合民情民意的政策法令基础之上。在君民关系上,常将其比喻成舟与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统治者要顺应民心民智,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主从关系,甚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在。如果罔顾民心民意,恣意妄为,即使一度强大的秦隋帝国,也难免二世而亡。贾谊《新书》就曾尖锐地指出:“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二,“为民作主”,《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劝曹操称帝时说:“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比如孟子之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将人民放在首位,认为君主应该尊重下层人民的利益,为政者应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即人民产权,人民在其所在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劳动生产耕有其地,老幼有所养,正常发挥自身的才能并按劳公平合理协作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谁愿意造反?所以,他才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当一个社会成员之间,上下层之间的劳动行为符合于帕累托改进的“仁义道德”(非后来宋的三从四德和三岗五常的道德)时,国家上下自然如《孙子兵法》曰的:“上下同欲者胜”,所以,孟子也说:“仁者无敌”,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即因为劳动行为利他的领导人才是无敌于天下的,因为把只为本我的“小我”扩大到整体的“大我”(超我),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有道的统治精英集团才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资格!可见,只有成为一个现代经济学所说“互惠人”类似符合仁义的领导,人民或其他社会成员才会拥护他,这种孟子称为“人和”的趋势比天时地利更重要,故他才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朝代更换,起初,无非是邦无道失民主,民心涣潵、道德堕落,百姓生活在被压迫剥削的水深火热状态之中;突有一人揭杆而起,应者众之,从其服之,其势成朝代更,有道者得天下,无道者自然难为继,如果罔顾民心民意,恣意妄为,即使一度强大的秦隋帝国,也难免二世而亡。西周时召公谏厉王止谤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引导民意合理地表达,顺天应民,才能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只有“安仁”“利义”,为民众谋福祉。如果当权者缺乏同情同德之心,罔顾民瘼、暴虐无道,就会失去权力的正义性与合法性。齐宣王曾询问孟子说:“汤放逐桀,武王伐纣,有无此事?”孟子回答说:“有这种记载。”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从容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暴君不施仁政,戕害仁义,臣民便不再奉为君,而是视作独夫民贼,人皆可讨而诛之。
三,与民同享。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孟子与梁惠王的描述: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为政者如不是建立在“以民为本”、不“为民作主”的基础上“与民同享”,而是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独占老百姓的劳动成果,这就可称之为“独夫”的行径。这是孟子所反对的,他认为这种不仁不义之君王必然失道寡助,要被人推翻。在这点他与近代西方学者马克思看不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不公平待遇,提倡建立一个他认为科学的共产主义制度而推翻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如出一辙。
民主的理想目标是在效率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在公平上实现双赢和共荣的社会福利分配的帕累托改进,而不是无视效率的一方压倒另一方的不公平分配,更不是政客们玩弄选票的规则的游戏。当然,如果将民主简单等同于分权、选举或票决,虽然一时胜负分明,但彼此之间如果缺乏合理的社会生产效率上体现的协作与民生改善的利益不均,就不能真正化解矛盾,成为社会和谐的状态,自然要自吞“道不同不相为谋”带来的恶果,选民们只能成为政客利用和借势上位的阶梯。历代的美国选举就闹出不少笑话,所谓“民主”也就成为政客背后代表的资本财团轮流更替的工具,甚至成为华尔街攻击和颠覆他国政权继续奴役其他民族的借口,立异者可能结为朋党,苟同者可能沦为乡愿,两者对于大局都是有害的。
因此,古人奉行“尚和去同”“不偏不党”的原则。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是必须要赞成的,也没有什么事是必须要反对的,一切根据“义”的标准立身行事。平等协商,当同则同,当异则异,求大同存小异,不仅尊重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兼顾不同群体的个别利益,避免了多数人决定少数人命运的简单专政;既维护了社会的良序发展,又促进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正是民主协商制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民主:邦民为本 仁义为则
李飞跃》一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28日 第 10 版)
[2]《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古文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