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6-19 21:27
“是什么”暗含着“除此之外的都不是”,这的确就是定义。定义是我们人类整理思维素材的一种能力,与生俱 ...
我认为你这里所说的其实应该不是定义,倒是与国学的“良知”类似,“良知”望字释义,就是追求相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具有价值的认知本能,比如,人一出生,肚子饥了,由于不能手拿看到可能可以吃的,未能满足达到生存需要所感觉到身体饥饿带来的神经感觉而难受时,就会哭喊引起母亲的注意,当母亲喂其第一口奶偿到乳汁而满足充饥的生理需要时,就从事件中感知了乳汁相对于自己充饥需要的价值判断,以后逐渐感觉认知积累多了看到许多好吃的东西就会往口里塞,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辩哪些东西能否吃,而是在试错,父母或监护人不注意可能会发生危险的,比如硬币、弹珠等小玩意也会被抓到塞入口中,这样,通过对环境相对于自我的是非和善恶之心的成长从而强大,逐渐形成了自我对环境的事实与价值一套系统的判断以及相应来指导自身成功价值实现的行为,这个过程也是自证的过程,王阳明称之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而与“良知”对应的行为就是“良能”。这两个概念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个是非就是“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王阳明晚年又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见,王阳明又对良知的概念有了补充,从辩“是非之心”到“知善知恶”,就是包括了真伪到价值的认知本能。
良知,用现代白话的说法其实就是人天生就有的主观能动地求生存与发展从而对客观环境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信息反馈能力,或是主体与客体信息互反馈而产生的求有序平衡(和谐共处)的信息对称能力。这个还涉及到另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命道,本人在几年前就解决了这个命题,即提出一个“事实价值”,这里暂不多说了。另,以国学的说法“良知”也是顺应天道而赋予的不学而得的善根(天赋)。
而定义则有所不同。
中文字义:对事物做出的明确价值描述。
现代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五节:“大抵西人之著述,必先就其主题立一界说,下一定义,然后循定义以纵说之,横说之”。如果是定义不符客观事实,那么,一切理论的大厦就等于建立在不札实牢固的地基上,终有一日将会坍塌为废墟,许多以前的“科学”理论就是,像18世纪中叶由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等人提出的热素说就是,它与燃素说相类似的解释热现象的一种错误理论,最后破产了!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一切从农村转城市。”毛泽东的策略是符合“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的,认为定义不全等于绝对真理,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认知发现发掘出适用于我们自己更有价值的行为,才是实事求是,所以,他成功了。而发起文革与大跃进不实事求是的浮夸风则相反,所以,某些人失败了!
定义的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定义是一种表述并非自主认知来源,在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上过度拘泥于它会扼杀知道但无法表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