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0587 570
2021-06-23

        价值

价值就是分配权,分配权有三源泉。

劳动资本和资源,参与生产都要钱。

工资利息和地租,产品价值三骨干。

分配原则定价值,市场供求围它转。

劳动价值天地义,资本价值是强占。

占有资源收地租,代表地球把钱赚。

稀缺资源属优势,优势能把利润添。

优势种类虽然多,共同实质是垄断。

价格

供方拥有出价权,追求利润多益善。

需方只能把票投,根据出价做判断。

自己决定买不买,买多买少想周全。

供求双方来博弈,动态调整没有完。

价格到底是多少,成本价格是骨干。

利润大家都想要,没有优势就免谈。

价格在外为表现,价值暗藏是根源。

一里一外相对应,一因一果紧相连。

                   效用

解释效用老大难,甘付代价是关键。

若是竞争很充分,稳定价格是成本。

效用虽不定价格,需求数量归它管。

甘付代价超成本,这种顾客才能算。

甘付代价更低者,能买低价属偶然。

若是市场被垄断,厂家就把优势占。

供给数量被操控,价格就能往上弹。

甘付代价更高者,只好认投多给钱。

效用只是一方面,代价还要可承担。

甘愿付出虽必要,兜里没钱也枉然。

                   货币

价值符号就是钱,代表财富分配权。

纸币并非真财富,只是通用提货单。

交换中间充媒介,没有货币真麻烦。

财富分配也靠它,要取产品先挣钱。

要想挣钱先生产,付出劳动做贡献。

不劳而获钱生钱,社会经济被搞乱。

                   宏观

社会生产一条链,企业部门前后连。

你方唱罢我登场,分工分步首尾衔。

支付报酬买原料,货币作用很关键。

充当产品搬运工,企业之间来结算。

随着生产往前赶,价值不断被积攒。

原料厂房和设备,生产过程内部转。

统统消耗不露面,只留价值往下传。

最终产出消费品,所有价值在里面。

生产各方得报酬,即是产品分配权。

摇身变成消费者,拿着货币来买单。

提走产品去消费,完成整个大循环。

收入即是购买力,总和只能是成本。

整体利润等于零,产品刚好都卖完。

宏观整体来观看,一切其实很简单。

                  危机

应该追求是产品,货币只是提货单。

用钱生钱太贪婪,缘木求鱼难实现。

可惜庸人看不穿,生产目的被偏转。

取得收入不消费,消费品被抛一边。

储蓄还要变投资,恶性循环不间断。

产品积压卖不完,经济危机已难免。

不但没有钱可赚,还要赔掉老本钱。

借钱企图把本翻,债务积累酿祸端。

旧债不还借新债,金融体系要玩完。

放下生产吹泡沫,房价飙升要上天。

ZF赤字救经济,自身难保要破产。

央行只有一招鲜,货币宽松买债券。

需求不足难改变,造成滞胀是必然。

劝君要想免灾难,只需戒除心贪念。

将来

占有资本和资源,躺在家里就来钱。

剥削压迫劳动者,利息地租两座山。

减损不足奉有余,贫富分化走极端。

逆反天道失平衡,经济社会必崩盘。

废除利息很简单,劳动人民自管钱。

发展生产要多少,只管借钱去周转。

自然资源属公有,没有地主来纠缠。

按需定产多筹划,盈利不再是条件。

唯劳分配得收入,公开透明大家看。

挣钱消费莫投资,不能过量存钱款。

保护环境省资源,可以持续来发展。

劳动者们齐联合,众志成城能移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6-23 13:01:38
概念体系

使用价值,效用:指的是物品通过被人们直接使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具体需求的能力,即人们直接使用该物而能得到的具体效果和作用。简单说,就是物品对人的具体功效、用处。
在本概念体系中效用和使用价值意义相同,是可以混用的。这里的直接使用,不包括“交换其他物品”这种广义的“使用”。“满足具体需求、具体功效”不同于当前主流经济学效用概念中笼统的“满足感”。
交换价值:一种物品购买(或者说交换)其他物品的能力,这种购买力(或交换力)决定了不同物品之间互相交换时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反映物品的贵贱程度,也就是得到或占有该物品的难易程度,或换取该物所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其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对财富(主要指产品)的所有权、占有权、(参与)分配权。而这个所有权/分配权也就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所要求的报酬或代价。本概念体系中并没有与交换价值不同的价值概念,所谓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简称。
这里用“物品”而不说“商品”,是因为不用来交换的财富也有交换价值。



财富: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品(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即是财富。
财富也称为经济物品,包括人造财富(产品)和天然财富(即可被占有的、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经济学通常称其为“土地”)。劳动也符合财富的定义,但我们习惯上更愿意将其视为财富的源泉。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换价值的物品称为自由物品。

商品:用于交换的财富。

产品:即人类创造的财富。一般来说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人为改造转化而成的,可以用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物品,包括无形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
个别产品或服务可能并不需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制造”,不能拘泥于生产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更要注重其经济学性质(成本、消费者对效用的可及性)的变化。

交换:各自拥有物品的双方,互相占有对方物品的行为。简而言之,互换所有权的行为就是交换。
真正的、纯粹的交换环节,就仅仅是双方物品所有权的互换。而那些带来所谓“交易成本”的过程或步骤,都应该归于生产过程,即所谓交易成本实际上应该是生产成本。

分配:指对产品的分配,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产品分配,是指各生产参与方或要素提供者分别占有一定份额产品的行为或过程。
广义的产品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取得一定量社会产品的行为或过程。
狭义分配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次分配;广义分配还包括二次分配。
占有或取得产品份额,不一定表现为直接获取产品本身,在现代社会,通常表现为获取与产品等价的货币或其他财富。


价格:商品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格是人们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比较或量化结果,是交换价值的现实表现形式,它经历了从实物表现,到金属货币表现,再到纸币表现的三个阶段。


生产要素:发展生产所必需的,且具有价值、索取报酬的因素。
包括劳动、土地(或更广泛的概念优势)、生产资料(半成品)、货币(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使生产得以跨企业、跨部门进行)。前三者为实物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劳动和土地的派生要素。


劳动:人类为了生产产品而付出自己的必要的脑力、体力、精力,占用耗费自己时间的行为,即人们为了生产产品而付出必要的自身代价的行为,都是劳动。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产中出人力。


工资: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分配所得。

劳动价值:劳动(者)取得的分配权,来源于劳动的价值。
工资的实质。


资本:就是被用来增生更多将来价值(分配权)的原有价值(分配权)。
表现为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资本的增值方式就是(广义)借贷,即一切要在收回本来价值基础上要求更多将来收益的行为,包括各种投资行为。也可以说,各种投资行为的本质是借贷。


货币资本:货币形式的资本。不被其所有者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来赚取更多货币的货币。

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所购买的)实物形式的资本。
就生产领域而言,实物资本不仅包括资本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半成品),实际上也包括了被租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被雇佣的劳动者(的劳动),实际上就是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并用来牟利的所有的实物生产要素。把实物资本仅仅理解为生产资料就显得狭隘而僵化了。由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要素可以概括为:劳动,土地(或优势),资本。


利息:资本(家)的报酬、收入、分配所得。
与经济学“纯利息”概念基本一致,泛指各种形式的资本报酬,不能狭义理解为资金借贷利息。宏观分析中对应企业的整体平均利润或融资成本。


虚劳动:资本的作用。

虚价值:资本(家)取得的增殖的分配权,来源于资本的价值。
利息的实质


半成品:除了完全没有动过的自然资源(保持地球提供给我们时的样子),以及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并真的用来消费(不会被再次投入生产来谋求后续利益)的最终消费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见到的所有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物品,都是半成品。
大致对应以往经济学里生产资料概念,与资本品概念的范围差异较大。


优势:能造成不等成本交换或利润率差异,帮助个别企业或生产者突破平均整体利润率、赚取超额利润的力量或因素,统称为优势。
优势,是优势利润或超额利润的来源。优势可以归结为广义的垄断,控制供给数量是维持垄断、保持优势的关键。


代劳动:优势的作用。
代价值:优势(所有者)取得的分配权,来源于优势的价值。
优势利润的实质。


土地:可被占有的、有价值的自然资源。
实质上是一种优势,即自然资源形成的优势,或有优势的自然资源。


地租:土地或自然资源优势(所有者、地主)的报酬、收入、分配所得。


优势利润或超额利润:优势(所有者)的报酬、收入、分配所得。
地租是一种优势利润


利润:并非实质性的、严谨的经济概念,任何收入与支出成本之间的差额都叫利润。
在自然学派语境里,工资归入企业的成本;优势利润归入企业的利润(土地的优势利润通常归入成本);利息可归入成本(融资成本),也可归入利润(整体平均利润)。利润分为货币利润和产品利润。


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参与分配,向资本使用者收取利息回报的人。狭义地说,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货币资本(垫付货币),进而占有或控制实物生产要素(使其成为实物资本),并借此在产品中加入自己的分配权,牟取资本回报(利息)的人。

地主:凭借自然资源所有权参与分配,向自然资源使用者收取回报(地租)的人。


劳动者:亲自参加生产、付出劳动并凭借劳动取得回报(工资)的人。
资本家,地主,劳动者,都是经济学角色或身份的概念,是典型经济行为的人格化,各代表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现实中的人,通常为三种角色的混合体,即三种行为的混合实施者。


企业家:劳动者的一种,从事企业的创办、组织与经营管理。
包括了熊彼特所谓的以创新为职能的狭义企业家。创新即创造新的优势,形成新的垄断。


货币:价值的标准通用尺度,人们用它来测量和表示所有商品的价值,从而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货币又起到分配工具,支付结算工具等作用。


金属货币:是用某种商品来充当的货币。即被隐藏了使用价值、专门作为交换价值通用标尺的商品。
从本质上看,更应该称之为商品货币、实物货币、足值货币。因为充当货币的商品通常为金属,所以才叫金属货币,但并非限定货币的材质必须是金属,金属材质的货币也不一定都有资格叫金属货币。


纸币:是通过一定方式人为规定其交换价值的虚拟货币,是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或者叫分配权符号、购买力符号。
规定纸币价值的方法包括靠信用规定(承诺兑换金属货币),或仅靠权力规定(不承兑金属货币),或不做明确硬性规定(发行方通过控制纸币数量来稳定币值)。纸币没有使用价值(可以忽略),因而不是真正的财富或商品。这种没有使用价值只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可称之为“虚拟财富”,是占有真正财富的证明或凭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价证券。纸币其实是一种基本的有价证券,通用提货单


通货膨胀:一种货币政策的倾向,往生产流通领域里面增加(过多的)货币量。
涨价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效果。


通货紧缩:从生产流通领域里面往外抽取货币量或者减少货币注入量。


甘付代价:效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一个人甘愿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效用)而付出的最高代价。
可承担代价:人们为某种商品所能付出的最高代价,或者说能够负担得起的最高代价。
竞争代价:竞争对手(生产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出价,也包括消费者自己生产这种产品的代价,这两种代价都称为竞争代价。

有效需求数量:所有代价剩余大于等于零的消费者的需求数量的总和。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需求数量等于有效需求数量


储蓄:指货币储蓄,即货币收入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
在形式上不只限于存入银行的储蓄。


储备:留存起来以备将来不时之需的实物产品或资源。
勤俭节约的美德要求我们储备实物财富,而不是储蓄货币收入。


消费:购买最终消费品,并真正享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不再试图收回其价值。
只有消费是真正的需求。


投资:狭义的投资,是指购买生产要素,并将其作为资本投入后续生产过程,再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回投入资本价值并赚取利息的行为。
投资虽然购买了商品(半成品),但会形成新的产能或产品,形成新的供给。投资是假需求真供给。
广义的投资,即广义的借贷,泛指各种将已有财富或价值作为资本并凭借其牟取利息的行为。
包括狭义借贷、银行储蓄,购买股票基金,直接投资企业等行为。要注意区分那些与投资相关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本身的报酬(利息)


投机:利用某物自身价格(价值)变化而牟利的行为。
也就是俗称的“炒”。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投资。


分步:纵向的分工。即在生产相同的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分别从事先后不同的工序。
分步不但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或部门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是普通的分工,横向的分工,即不同的人生产不同最终产品的分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3 13:02:28
clm0600 发表于 2021-6-23 13:01
概念体系

使用价值,效用:指的是物品通过被人们直接使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具体需求的能力,即人们直接 ...
理论体系总结

        由于本书不仅仅面对经济学专业人员,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力保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本书的末尾,为了让大家能够对我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认识,现将理论要点整理如下:

一、        价值理论

1、        分工产生了交换,交换即交换财富(主要是产品)的所有权(多方同时拥有所有权时即为分配权)。占有产品或参与分配产品的依据,也就是交换这些产品时的依据。交换价值(购买力)的实质,就是生产过程的各个参与者(即生产要素提供者)对产品的所有权与分配权。由于分配权有多种来源(生产要素),所以价值是一个混合体,包含劳动价值,优势的代价值,资本的虚价值。各生产要素对产品的分配权,组成了产品的价值,同时也是其自身的价值。
2、        人们为生产产品而付出各种必要自身代价的行为,不管是付出体力脑力还是时间精力,包括经营管理、发明创造,都可称之为劳动。劳动价值,就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产品时付出的劳动量而形成的,对产品的所有权与分配权。
3、        人类是生产过程的主宰,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主体,除人类之外的东西为生产而付出的代价,或者是为生产做出的贡献,并不应形成对产品的所有权,本来不应该“创造”价值,但现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4、        生产产品时,除了人们必须付出的劳动代价形成了分配权之外,资本所有者凭借为生产过程提供货币资本并占有和控制实物资本,也形成了对产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这种强行加入的,由已有的分配权所增生的分配权和所有权,可以称为虚价值。
5、        虚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剥削工具,其作用是让资本家不需付出劳动也能占有一部分产品。虚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就是在所有商品的成本积累传递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则注入资本家要求的分配权,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代价和成本价格。
6、        人们生产劳动的效率与质量上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差异(对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差异具有影响作用),以及人们对生产,市场,技术, 设计,资源的控制与垄断,造成了不同商品交换时发生的不等成本(生产代价)交换现象。其实质就是交换的一方(也包括市场上的其他竞争性生产者),无法用与另一方同等的成本代价生产其产品,因此等成本交换的基础被打破。所有这些造成不等成本交换和利润率差异的因素,统称为优势,优势的作用可以称为代劳动,人们利用优势可以产生代价值。代价值解释了产品购买者所付出的交换代价与产品生产者所付出的生产代价之间的差值,进而,某些长期稳定的代价值(如资源的代价值)也进入到生产代价之列。
7、        自然资源被一部分人占有或垄断之后,其代价值就成了这些人不劳而获的依据,也造就了各种“非劳动产品”的资源类商品。
8、        生产代价包括了人的劳动、资本虚劳动、资源的代劳动,其对应的劳动价值、资本虚价值、资源代价值,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方式之下的价值骨干,对应着商品的成本价格;商品的其他短期优势,如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垄断优势等等所形成的代价值,组成了价值的波动部分,对应着商品的超额利润。

二、        价格理论

1、        由于生产和产品的供给都被资本家或企业所控制,以及货币的充分运用,物物交换退居几乎可以被忽略的次要地位,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卖方生产者和买方消费者两大阵营。
2、        商品价格的形成及变化机制是:生产者或供给方出价,拥有出价权;消费者对此出价进行表决,从而决定产品的最大可能销售量,并由此形成了商品的单价—需求量曲线。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种不同作用的不断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造成了供给方对价格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整个调整变化过程的动力,就是生产者对超出成本的利润的最大化追求。
3、        价格是人们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比较或量化结果,是交换价值的现实表现形式。价值与价格完全对应,劳动价值对应人工成本价格;虚价值既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看作是全体企业维持生存的基本整体利润;而代价值则对应个别企业优势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即对全体企业基本整体利润的利润偏移量。
4、        由于虚价值的人为规定性和代价值的相对性暂时性,导致了价格的不确定性。生产者只能通过不断调整价格的方式在市场上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即用猜测、试探、不断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调整的办法去尽量挤压出每个消费者“宁愿”接受的最高价格,努力实现最多的虚价值和代价值,因此价格不过就是供给方追求利润的工具,与供给方的定价策略定价水平也有关系。
5、        分工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们生产产品时付出的代价。然而为了在随后进行的交换中以少易多,人们在不断地降低生产代价的同时,还要隐瞒成本信息,控制和垄断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优势的代劳动,进而去追求更多的利润。
6、        经济学必须坦然面对人们的自私、虚伪、贪婪、狡诈和无知,因为每个经济人的行为正是在他们的这些心理活动指导下完成的,所有经济人的经济行为就汇总成了各种宏观经济现象,而试图用公平合理正义理性的说法来解释经济现象必然会误入歧途。

三、        效用理论

1、        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叫效用,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追求效用所必需付出的各种代价,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所有权/分配权)。有得必有失,效用和代价,是商品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效用使得人们甘愿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代价反过来又限制了人们对效用的过多追求。
2、        效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一个人甘愿为某商品(效用)付出的最高代价—甘付代价;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最高代价—可承担代价;竞争者的出价,或消费者自己生产这种商品的代价—竞争代价,此三者之间的最小者,决定了一个消费者可能为商品付出的最高代价(并由此决定其宁愿接受的最高价格)。而这个可能付出的最高代价与商品生产者生产代价之间的差值,可以称为个别消费者的代价剩余,所有消费者的(指对应商品总数量的实际消费者)代价剩余,就形成了一种商品的优势(代价值的源泉),优势大小与商品数量密切相关。而所有消费者“宁愿”接受的最高价格,也就决定了商品在任何单位价格上所能取得的最大可能销售量,从而决定了单价—需求量曲线,这就解释了消费者对价格进行“表决”的过程和依据。
3、        消费者为商品宁愿接受的最高价格,是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而不是效用价值论所说的“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商品的不同效用无法计量和比较,也无法产生效用的量化结果—需求价格;能比较的只有效用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人们为效用甘愿付出的最高代价—甘付代价。
4、        单价—需求量曲线的最重要特性就是需求刚性,体现需求数量变化量与价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需求刚性越大,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表决权就越弱,通过决定商品销量而影响价格的能力就越小。
5、        全体消费者的可承担代价,或者说社会购买力,正是他们生产这些消费品时所付出的代价,并根据这些代价形成了自己的货币收入,而这些货币收入的总和就是等于全体企业的总成本、就是等于对应消费品的总成本!因此所有企业总优势当然是零,代价值的总和是零,总利润率最多就是零。

四、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

1.        工资之和+ 利润之和=最终消费品价格(价值)之和。
2.        这个等式体现了个别企业的利润实际上转化为产业链后续生产企业成本的事实,既利润也是一种成本。这里的工资和利润,分别代表经济体每个企业里所有劳动者的工资和每个资本家赚取的利润(既包括基本整体利润或利息,也包括优势超额利润、地租),它们形成了半成品的成本,并随着半成品在企业间的流动,沿着产业链不断地积累并传递下去,一直传递到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了一批最终消费品的总成本(价格)。这里的价格是消费品的总价格、总成本,它是宏观整体上的概念。
3.        这个等式体现了资本家只能追求产品利润,不能追求货币利润的事实。全体资本家凭空追求货币利润的行为,是无法实现的,他们能得到的只有自己不想要的产品利润(积压产品),个别资本家赚取货币利润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另一些资本家赔的更惨。即资本的虚价值根本无法实现为企业的整体货币利润,只能以产品利润(积压产品)的形式存在,全体企业的整体货币利润率最大才是零,在存在储蓄并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总利润率小于零。资本对利息的追求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相背离,是无法实现的目标,是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在。
4.        生产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只不过是在分工分步过程中提供半成品结算手续和支付本企业劳动者工资的一个工具,使得半成品能够顺利地在产业链前后不同的企业里流动并继续凝结劳动直至变成最终消费品,只是让生产得以跨企业,跨部门连续进行的一个必要的垫付和接续工具。而生产领域里的资本家,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这种垫付货币、占有或控制实物生产要素(使其成为实物资本)并从中牟利的人。
5.        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货币必须一直循环流动,在形成了人们的收入(工资和个别资本家的利润)之后必须用来购买最终消费品,不可以被长期储蓄,更不能用来搞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没有区别,只是需要更多的劳动者,资源和货币而已。
6.        现实中,人们凭空追求利息的行为,储蓄一部分工资和利润进而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行为,造成了生产过剩的不断恶化和循环积累,直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生产的发展必须不断经历这种挣脱生产方式桎梏的痛苦挣扎。为了避免这种危机,政府必须靠借债给生产流通领域注入消费货币,滞胀和政府债务危机也就成为必然的后果了。
7.        对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的微观理解:任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成本,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成本,都是由参与该产品生产的劳动者、资本家、资源及其他优势所有者的收入(工资和利润)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件商品的生产过程,既是产品在物质上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每个生产参与者即生产要素提供者提取自己的分配权的过程,在提取分配权的同时,也必然在产品上注入了等量的成本,这些成本不断积累传递,最终汇总成为此商品的总成本。
8.        微观经济学无法准确确定利率,进而确定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能对其本质和实现方法进行解释。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只能是宏观经济学,通过概括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效果、算总账的方法,揭示了人们微观经济行为产生的宏观后果,反过来也验证了微观解释的正确性。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人为划分是错误的,三者必须融会贯通,才能正确解释现实,反之如果三者各自为政,其后果只能是盲人摸象。

五、        货币理论

1、        金属货币或实物货币,就是一种被隐藏了使用价值,只利用其交换价值的特殊通用商品,用来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和隐藏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抵抗商品的涨价。
2、        纸币就是通过某种方式人为规定其交换价值的虚拟货币,是纯粹的价值符号,分配权符号、分配凭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欠条,或通用提货单。由于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付出了(广义)劳动,或者说向社会提供了一些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他们就得到了这种分配凭证、提货单或欠条,可以凭借它从社会分配到相应的财富,即从企业或他人那里提取相应的财富(但纸币本身并非财富)。一旦人们不再明确而有效地规定其价值(如绑定金属货币),纸币的购买力只能不断地贬值,即纸币难以抵抗商品的涨价。
3、        货币(主要指纸币)的价值或购买力变化,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货币数量变化。货币贬值与货币数量的泛滥,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分配方式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和消费货币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需求货币(即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真正用来消费的货币)不足引发了涨价和债务积累,倒逼货币量增加。

六、        未来之路

1、        废除利息(虚价值),根除利用货币及其他形式资本不劳而获的权力,即取消资本的分配权,实现唯劳分配。正确对待和运用货币,让其起到分配工具和流通媒介的作用,货币收入只能用于消费,合理控制储蓄量并且不能将其转化为投资,利用新增货币扩大生产规模。
2、        端正生产目的,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求而生产,盈利不再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和目标,利润只是对优势企业劳动者的额外奖励。不盲目发展生产,而是合理规划,根据资源条件量力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制,正确利用资源的代劳动,消除垄断基础上的代劳动,鼓励科技发明等创造性劳动,规范管理重复性劳动。
4、        生产资料可以以公有制为基础,采用灵活的具体所有制形式。企业内部的公有制,或者叫集体所有制,实质是一种集体负责制;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基础原则,就是要保证任何企业都不能关起门来为所欲为,必须接受外部的监督,它只是一种全民监督制。公有的方式正是为了保障每个劳动者的私利。
5、        民主和科学是公有制和经济规划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3 15:47:29
clm0600 发表于 2021-6-23 13:00
价值价值就是分配权,分配权有三源泉。劳动资本和资源,参与生产都要钱。工资利息和地租,产品价值 ...
你的效用既然是使用价值,就不要用效用一词,容易和西经中主观效用相混淆。我觉得中国名词功效比较好。<br>
你说的功能和用处其实是一个意思。用功效包括功能还有效果一词。包括效用。比外国用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3 16:02:08
飘逸的风趣 发表于 2021-6-23 15:47
你的效用既然是使用价值,就不要用效用一词,容易和西经中主观效用相混淆。我觉得中国名词功效比较好。
你 ...
我已经说清楚了,你还要混淆,而且跟主观效用混淆,那就不是我的事儿了。
而且,我的理论不只是要树一家之言,而是要统一经济学,西经的效用概念该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24 08:43:50
小农的想法。
楼主不懂现代经济,不懂创新。就想强别人的财产,妖言惑众。只可惜,讲了讲去没人听。
乡下人米西米西炒咸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