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6-28 11:45
交易场合讲“分配”,不知有错就是水平问题,明知有错就是人品问题,是诡辩。
如果不懂从相对观到全息观的话,的确会出现人品问题与诡辨,但在我这里应该是不存在的,请看我四年前回张建平的一贴。
当一个人从局整而不是从整体看问题的结论,或者说作为观察者的价值参照系(立场、角度)“以身观身”即从本我出发来看自身参与集体之中的财富分配时,分配就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竞争。
要破解这种局限就意味着要从一个第三方存在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存在就是以社会价值规律(或国学的“道德仁义”为标准社会我或“超我”)存在。
举个例子分析:比如你爸爸把一把糖果在你两兄弟之间分配。你爸爸肯定不希望你们兄弟为分这一把糖果而打架或不开心,
所以,即使是如果你爸爸走开了,只有你兄弟两个人,可以说这种“分割”、“瓜分”、“争夺”“竞争”等等也是大家相对在原来没有糖吃时,满足程度即个人总效用要比之前高和边际效用递增,这是良性竞的结果,有人说一把糖果总归目标只有1个,这是2+1的问题。何谓2+1?这位网友说:“就是2个抢1个”,这位网友进一步说“就像你两兄弟回家看到桌子上有个蛋糕”。这位网友把本来家庭内部的分配分享看作为一种零和搏弈甚至恶性竞争了,完全没有那种家庭本来应有的分享时的快乐,至于这样吗?如果中国人的观念都像他说的每个家庭都这样,那么,我只能说:“作为曾经的仁义之邦的中国人,现在真的有这么太可怕了吗”,从小的教育就对自家人下手,玩有你无我的零和搏弈和恶性竞争了,我想也许这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如此,起码我所知道的许多家庭在兄弟姐妹未分家之前都是懂得以分享为主的,那种零和搏弈只有合起来对付外人对付家庭公敌、仇人时才会这样吧?父母在儿女小时的教育都会与一视同仁来对待,偏爱即使有也不会太明显,谁家的父母会把儿孩训练得彼此仇视?如有这只能说这种父母是在为家庭和谐团结挖坟墓了。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儿女的分配不公平可以说就是一种不和谐的根源,为兄弟姐妹埋下予盾的伏笔,同样,你对他们现在不公平种下因,以后,你要求他们对你孝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得到的也会是可能不齐的回报。孔老子说:“修身、养性、齐家……”,为什么是用“齐”,我想只要正是要公平对待每个成员吧!
所以,即使只有一个东西,父母也不会让兄弟俩因此大打出手灭了对方。如果每个父母故意这样做那可能是另有目的了,比如,皇帝抛出太子之位让皇子们竟争以观察他们的能力并选择谁更适合继承皇位!但
一般百姓家却是不同,除非大家族争财产也有可能。
在一般经济许可条件下,我很少看到一般家庭的父亲故意让孩子恶性竞争而抢果糖和蛋糕吃,也许在大饥荒时代为了生命生存,而顾及本我时不排除会有他所说的情况,这时自己的生理甚至生命生存都难以维持,一般人的自然属性就占了主导,被生理本能的本我需求的“恶”所驱动,至于作为具有社会性中的那个超我的分享需求的“善”就被隐藏了起来。交换也是如此,自己都吃不饱粮食未达到厌足量怎么可能拿去交换更高层次的艺术产品呢?我《为什么交换》一文中有较详细论述这个需求层次与交换的关系,看看中国古董市场的发展就明白,许多人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温的年代,那些在现在或以前和繁荣时代价值连城的古董和艺术文物的价格是如此低廉!哪像现在少则几十几佰万,多则上千万上亿的?所以,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另一个古人说“温饱思淫欲”的说法,不说别的,如果你我连一日三餐都不饱还有闲在这闲聊或讨论这种问题?当然不太可能!
所以,在一般经济许可下的家庭中,就你兄弟以你爸爸的那把糖果而言,不说要要求你兄弟俩如何相互礼让,但适可尝过而止之后留点给兄弟应该你还是做得到的吧!
就是说兄弟俩都心中有以父母或大家公平价值分配的参照标准这个第三存在:“爸爸要把糖果让我们兄弟俩分享”的“超我”出现,这个就是儒家所说的“良知”或“正知”了。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比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所以,“齐家”之“齐”就是要对家里人一视同仁,存异求同,公平公正对待这样才能凝聚团结在一起以对付一切困难啊,这正是我“正学”所说以“正”治家,而那位网位则把家人当零和搏奕的竞争对手,以“奇”对待家人了。这不是搞内斗内耗嘛。
所以,在整体信息相对对称时要有整体全息资源优化观,而不是搞你哪什么二人争一或什么2十2因人而异的价值交换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