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经济发展理论纵横谈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界争议了很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能力的增长,另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的增长。后来,随着凯恩斯对GDP的定义,后者占了上风,争议才告一段落。实际上我们今天看起来,前者其实才是大局观,后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它的辉煌时代是古典经济学时代,那个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克思的两部门生产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以后,经济学转而研究均衡问题,经济增长理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40年代哈罗德多码模型的出现,后来又经历了50年代的索洛模型,80年代的内生增长理论。目前,关于经济增长,普遍认为有三个驱动因素: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效率;技术的发展。
有人说,西方经济学就是天气预报,它的方法论就是把窗户打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个特点,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身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哈罗德多码模型建立后,他们看到了资本和产出比例的不一致现象,所以提出了索洛模型,认为资本和劳动是可以互换的。再后来,他们又看到了技术的巨大进步,所以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看成了一个变量。无论他们怎么变化,哈罗德多码模型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就是认为经济的增长,应该正好满足储蓄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投资和储蓄两大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发展,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定会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由于主流经济学拒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它导致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失去了剩余价值这个最珍贵的视角,只能被动的描述这个世界,不能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不能用于指导实践。那么,经济增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效率或者技术的进步,其实不过资本积累的升级而已。不管怎么变化,最终的资本积累的指向一定都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本质上就是历年的剩余价值演变的结果。只不过,这种演变的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同等的剩余价值存量,我们能够得到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不一样的。当技术既定,产业不升级的前提条件下,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存量总值。
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最大化,所以应该追求生产能力的最大化。要实现生产能力的最大化,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三种前述的模式中,选择一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究竟是哪一种模式增长速度最快呢?当然是越简单的,增长速度越快。如果这个世界是完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资本,那么理论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无限快的,所以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实就是人口增长速度。
产业的规模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而提升的。假定国家的固定资产生产能力是不变的,那么产业规模越大,国家生产出来一家工厂的节拍时间越长。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整个国家的固定资本的完成周期就越长,换句话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慢。
经济发展快当然好,但是任何工厂的生产都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的,你发展的太快,人口自然就跟不上了。如果你不能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样的增长很快就会因为缺少劳动力的供给而陷入停滞,剩余价值也不能进一步积累了。经济转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形,转型其实就是牺牲经济增长的效率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转型完成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也会提高。
资本主义的一个缺陷,就是贫富差距或者地区差距。如果一个地区很富有,它必然要进行产业的升级。可是如果另外一个地区还很贫困,它说明这个国家还没有真正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明明我们这个国家可以跑得更快,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财富过度集中,它一定会用自己的产业升级拉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贫富差距一定会降低整个国家物质财富总和的。
可见,经济转型并非是经济增长最好的选择,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退路而已。资本如此,技术又如何呢?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都是来自于剩余价值的积累,所以我们可以把技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无形资产的积累。为什么技术要算入剩余价值里面呢?首先是因为技术和固定资产一样,并不会因为你的使用而消失,或者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不会消失,它的真正价值,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它的使用者身上,使用的人越多,它所创造的价值越多,也就是说它不能够通过商品交换方式,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技术成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化,并且存在一定风险性,劳动者的价值不可能马上实现,所以劳动者不能创造当前的价值,只能依靠分配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方式生存。
既然剩余价值可以用于资本,也可以用于技术,两者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原则上讲,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两种能力,生产能力和资本有关,随资本增长而增长;技术能力和资本关系不大,原则上它不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技术主要不是为资本服务的,而是为产品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效率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产品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它的价值大小,更多的取决于生产能力。如果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很小,技术能力再高,国民生产总值也高不到哪里去;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生产能力非常高,但是你没有技术创新,产品的附加值就不会高,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大受影响。
经济学,也称政治经济学,很多智慧不一定在数学模型里,或者说它并不存在数学意义上的最优,而依靠所谓的均衡分析,试图把自己打扮成一门建立在严谨的数理分析基础上的学科的企图,就像那个把天气预报变成了天气通报的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今天的主流经济学,还能够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