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473 54
2021-07-02

敢问路在何方:经济发展理论纵横谈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界争议了很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能力的增长,另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的增长。后来,随着凯恩斯对GDP的定义,后者占了上风,争议才告一段落。实际上我们今天看起来,前者其实才是大局观,后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它的辉煌时代是古典经济学时代,那个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克思的两部门生产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以后,经济学转而研究均衡问题,经济增长理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40年代哈罗德多码模型的出现,后来又经历了50年代的索洛模型,80年代的内生增长理论。目前,关于经济增长,普遍认为有三个驱动因素: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效率;技术的发展。

有人说,西方经济学就是天气预报,它的方法论就是把窗户打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个特点,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身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哈罗德多码模型建立后,他们看到了资本和产出比例的不一致现象,所以提出了索洛模型,认为资本和劳动是可以互换的。再后来,他们又看到了技术的巨大进步,所以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看成了一个变量。无论他们怎么变化,哈罗德多码模型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就是认为经济的增长,应该正好满足储蓄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投资和储蓄两大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发展,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定会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由于主流经济学拒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它导致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失去了剩余价值这个最珍贵的视角,只能被动的描述这个世界,不能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不能用于指导实践。那么,经济增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效率或者技术的进步,其实不过资本积累的升级而已。不管怎么变化,最终的资本积累的指向一定都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本质上就是历年的剩余价值演变的结果。只不过,这种演变的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同等的剩余价值存量,我们能够得到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不一样的。当技术既定,产业不升级的前提条件下,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存量总值。

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最大化,所以应该追求生产能力的最大化。要实现生产能力的最大化,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三种前述的模式中,选择一个增长速度最快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究竟是哪一种模式增长速度最快呢?当然是越简单的,增长速度越快。如果这个世界是完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资本,那么理论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无限快的,所以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实就是人口增长速度。

产业的规模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而提升的。假定国家的固定资产生产能力是不变的,那么产业规模越大,国家生产出来一家工厂的节拍时间越长。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整个国家的固定资本的完成周期就越长,换句话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慢。

经济发展快当然好,但是任何工厂的生产都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的,你发展的太快,人口自然就跟不上了。如果你不能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样的增长很快就会因为缺少劳动力的供给而陷入停滞,剩余价值也不能进一步积累了。经济转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形,转型其实就是牺牲经济增长的效率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转型完成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也会提高。

资本主义的一个缺陷,就是贫富差距或者地区差距。如果一个地区很富有,它必然要进行产业的升级。可是如果另外一个地区还很贫困,它说明这个国家还没有真正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明明我们这个国家可以跑得更快,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财富过度集中,它一定会用自己的产业升级拉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贫富差距一定会降低整个国家物质财富总和的。

可见,经济转型并非是经济增长最好的选择,只不过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退路而已。资本如此,技术又如何呢?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都是来自于剩余价值的积累,所以我们可以把技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无形资产的积累。为什么技术要算入剩余价值里面呢?首先是因为技术和固定资产一样,并不会因为你的使用而消失,或者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不会消失,它的真正价值,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它的使用者身上,使用的人越多,它所创造的价值越多,也就是说它不能够通过商品交换方式,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技术成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化,并且存在一定风险性,劳动者的价值不可能马上实现,所以劳动者不能创造当前的价值,只能依靠分配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方式生存。

既然剩余价值可以用于资本,也可以用于技术,两者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原则上讲,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两种能力,生产能力和资本有关,随资本增长而增长;技术能力和资本关系不大,原则上它不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技术主要不是为资本服务的,而是为产品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效率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产品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它的价值大小,更多的取决于生产能力。如果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很小,技术能力再高,国民生产总值也高不到哪里去;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生产能力非常高,但是你没有技术创新,产品的附加值就不会高,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大受影响。

经济学,也称政治经济学,很多智慧不一定在数学模型里,或者说它并不存在数学意义上的最优,而依靠所谓的均衡分析,试图把自己打扮成一门建立在严谨的数理分析基础上的学科的企图,就像那个把天气预报变成了天气通报的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今天的主流经济学,还能够走多远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7-2 12:42:35
经济的增长靠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生成的法律下的自然增长,而不是靠揠苗助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7-2 12:56:35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就有一段“我打算怎么做”的交代,但那是中国人看不懂的,就因为中国教育不教逻辑:

“当我们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探讨它们的一致性或探讨如何去理解它们的关键时,我们在事实上表明了:我们在此刻想要把它们看作是某种作为“未知的事物”而需要加以研究的东西,需要加以探索的东西;我们想要对它们追本溯源,直到相对说来是“已知的事物”,就象任何一门科学对待它的研究客体一样。当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两种现象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这样就完成了自己作为经济学家在当前这种场合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后我们必须让位于其他的学科。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它本身在性质上是经济的,我们就必须继续我们在阐释方面的努力,直至我们到达非经济的基地。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7-2 12:59:42
在追溯经济现象的成因时,为何要追溯到非经济的基地才算成功?
这个问题等同于,为何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不懂逻辑就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庸医。懂逻辑就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神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7-2 14:09:20
关于经济增长,普遍认为有三个驱动因素: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效率;技术的发展。
技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无形资产的积累。为什么技术要算入剩余价值里面呢?首先是因为技术和固定资产一样,并不会因为你的使用而消失,或者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不会消失,
一一一一一一
进一步推理,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技术里面的货币内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7-2 14:52:16
什么是经济,什么不是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