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94 0
2021-07-25


续前

在1950年,全中国一年的GDP不到200亿美元,目前则是14万亿美元,是1950年的700倍。如果物价不变,那么要维持扩大了700倍的经济规模的运行,货币至少也要同比增长700倍才行。如果不敢增发货币,势必到处缺钱。所以,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货币同比增发的过程。经济增长了700倍,通货也应该增加700倍才对。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混为一谈,在我看来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两回事。实际上,只要有充足的产能,增发货币并不一定引起物价上涨。增发货币是否导致物价上涨,并不取决于货币的绝多数量,而是由市场上货币与商品之间的比例决定的。顺便说一下,我在本文中使用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这两个概念时,我仅指的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而不涉及物价。


财政上每年增发的新货币时,在额度上应该等于或大于每年新增的储蓄净值,公式为:(C2-T )>(S-L)。举例来说,某年度新增储蓄为20万亿元,贷款出去了18万亿元,储蓄-贷款的净值为2万亿元(即有2万亿元货币沉淀出流通),那么国家财政至少可增发2万亿元新增货币通过财政支出注入经济体,以防止市场上发生流动性短缺。如果要推动经济增长,新发行的货币还要大于新增净储蓄才对,至于大多少,需要看当年的开支需求。这些新增的基础货币,应该由国家财政按情况投入到社会的需求侧,通过需求侧流入市场。


不必过于担心这会引起物价飞涨。国家增发货币给社会公共产品项目,增加了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与对外贸易出超所带来的现金流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比出口挣钱的方法还多了许多商品留在国内市场可以应对需求的增加。所以既然对贸易出超那么兴高采烈,就没有必要对自己印钱给自己人民花却胆战心惊了。实际上,在法币时代,适当的增印纸币,在本质上与金本位时代增加了黄金产量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节省了大量的劳动投入而已。一般来说,只要社会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全部人口,那么其它经济活动及其结果GDP都是给社会注入了货币所激发出来的结果,货币是经济的润滑油。


除了在需求侧补短板,也有供给侧补短板的项目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主要是进口替代项目。比如中国的粮食产量目前的自给率只有85%,就是说即使中国粮食产量再提高15% 是完全可以靠国内市场消化的。中国可以搞藏水引疆工程,可造出十亿亩良田,以补足中国粮食的短板,增加中国的粮食安全。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人的需求如果没有货币的支持就是无效需求,无法变成购买力拉动供给侧的产业单元增产。为什么我主张国家财政支出要优先给扶贫和养老等等社会保障事业,原因之一就是这方面的开支可以很快变为购买力出现在市场上,从而拉动供给侧产能增加生产。


除了需求增加,新技术有时也可以是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很满足,没有什么新的需要的时候。比如在许多富裕国家人人都丰衣足食,实在想不起自己的生活中还缺什么的时候,经济增长就会很小很慢,即使增发货币刺激,只能增加储蓄,对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经济仍然停滞,即所谓的滞涨。如果这时某一项新技术比如互联网出现了,很快深入了人们的生活,扩大了每个人的消费面积,于是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互联网经济在许多国家比农业的产值还大,这就是创新技术成为内生经济增长源泉的一个例子。


这里顺便说一下,并不是所有的新发明新产品都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比如电动汽车是一种性能更环保的新型交通工具,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电动车成为普遍接受的新型汽车。但是,电动车的普及过程不大可能成为提高宏观经济总量的经济增长点,因为电动车的入市与燃油车的退市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电动车带来的GDP增量与燃油车退市带来的GDP减量是同步的,所以从宏观经济上来看,电动车不会像手机和互联网那样扩大人们的消费面积,很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由于电动车的能耗低,所以随着电动车的推广,国民经济中的石油产业的GDP可能会有相应地缩减,所以可能还会减少GDP的总量不过,若由于节能减排导致了GDP的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这要看社会的经济制度如何了。关于GDP与社会生活水平的关系也是另外一个经济学议题,这里不作深入讨论。


无论任何,技术创新是否带来经济(GDP)的增长,更重要的还受经济运行模式的影响。新的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产业工人减少——在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这将导致社会购买力减少,导致了市场萎缩,经济下行。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就与当时几种创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分不开的。由于当时的机械化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许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和工资,造成了购买力萎缩,市场容量变小,引发了商品过剩,在除数作用下,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经济大萧条。


所以如果没有新的经济理论来取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那么科技进步,生产率提高,自动化的普及不但不会提高GDP, 反而会带来普遍的失业,经济萎缩,甚至大萧条。


最后,我们集中陈述一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几个条件:


《1》社会需求总和大于生产供给总和,即:C>P,这就是求大于供;一般来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是好事,不要过于紧张。

《2》公共开支大于产业系统的利润总额C2>Δ,即财政支出税收T≥利润总额∆。

《3》出口净值大于零  ,   C3>0。

《4》财政赤字大于新增的净储蓄差额, (C2-T)>(S-L),国家财政不要追求财政结余。

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个条件,后面的其余条件都是第一个条件出现的原因。


然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不会是无限的,随着每个人的各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经济发展也将会趋于饱和。如果没有人口的增长,GDP的增长也会停下来。但是发展不会停下来,表现为产业领域人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但是GDP却会不再增长,或者非常缓慢。当今许多国家离这一步还很远,所以还没有必要多谈这个问题。目前中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每日收入还不到10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所以提高广大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中国这样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终须进入全面的福利社会,才能拥抱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若是经济学理论还囿于资本主义企业经济原理,那么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只会导致失业增加,人民贫穷,商品滞销,经济衰退。所以,国家财政主导的二次分配必将在维持货币循环和经济平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国家财政在维持宏观经济的整体平衡中的作用。宏观经济学完全可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数理逻辑建立起理性综合体系,为管理现代社会整体经济的运行提供理论指南。(完)


注一: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第64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