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448 10
2006-09-01


《政治经济学》里,在价值的这部分,对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它是这么说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得到什么呢?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能得到的是:对于任意一件商品,例如一件衣服,如果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个工日,那么我们就能说这件衣服的价值量是10个工日*K*表示的是乘号,K是常量系数,对于所有的商品来说,K是定值)。这样表示的意思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和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量的大小。这样表示应该没违反价值量的意思吧。

(如果我们取K=1,那么结果一件衣服的价值量就是10个工日。这样表示,虽然数值变了,但是意义仍然没变。需要说明的是,取K=1时,价值量的单位我们用的是“工日”,不是经济学上普遍使用的单位“元”,大家可能不习惯,不过这没关系,如果找到“工日”和“元”的换算关系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进行换算。)

给出了价值量的意思之后,经济学里在后面又接着说,有时候有人用1件衣服换2只羊,这时1件衣服的价值量就由2只羊表现出来了。

大家看到经济学上的这两段表述后,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两段内容之间有个跳跃,而且这个跳跃是脱节的,不衔接的,象变戏法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请大家仔细想想,前一段说一件衣服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10个工日*K,后一段又说,当一件衣服和2只羊交换时,这件衣服的价值量就由2只羊表现出来了,这里面能没有交代不清的地方吗?在这里,我要问的是:当一件衣服和2只羊交换时,一件衣服消耗的劳动时间能正好和2只羊消耗的劳动时间相等吗?如果正好相等,2只羊的价值量也是10个工日*K,那么2只羊当然能表现1件衣服的价值量,可是如果不等,2只羊又怎么能表现一件衣服的价值量呢?

然而,经济学上并没有给我们证明,说当1件衣服和2只羊交换时,它们双方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必然相等的。只是冷不丁地就告诉我们,当1件衣服和2只羊交换时,1件衣服的价值就由2只羊表现出来,掐掉了或者是忽略了非常必要的一段证明,完成了一个超时空的跳跃。

完成了这个跳跃之后,后面的都是顺理成章的了,没有出现逻辑毛病。例如后面又说,2只羊就是1件衣服的等价物,这个就和上面的——2只羊表现1件衣服的价值量——没有矛盾,是衔接的很好的。后面又说,当2只羊和3把斧头交换时,3把斧头的价值量由2只羊表现出来,等等。由于大家都比较接受羊,都愿意和羊交换,所以羊就成了一般等价物。这个和上面的也没出现矛盾。

按照上面的推理,经济学上又说道,如果1件衣服和10两银子交换,那么1件衣服的价值量就由10两银子表现出来,如果3把斧头和10两银子交换,那么3把斧头的价值量也由10两银子表现出来,等等。又因为银子体积小,不易腐烂,容易分割等,有很多优点,大家更容易接受,所以就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了,它就成了货币。这一段也没有逻辑上的毛病。

有了货币后,商品和一定数量的货币交换,这个数量就叫商品的价格。1件衣服换10两银子,1件衣服的价格就是10两银子。1件衣服的价格是10两银子,而10两银子表现的是1件衣服的价值量,所以1件衣服的价值量也就是10两银子。所以,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多少,价值量就是多少。这个也没有毛病。

以上就是我对经济学的思路的梳理。从整个思路上看,后面没有毛病,就是前面有个毛病,缺一个证明。而这又恰好处在关键的地方,所以尽管后面没有毛病,能自圆其说,但是就有这一个关键的毛病。有了这个毛病,就使我们看不到它的前后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好比,一个说书的,刚说张三在南京打架,突然又说张三在北京喝酒,当中没有交代,我们就搞不清北京的张三和南京的张三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一个人。而且那个关键的地方,是后面推理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没有得到证明,或者说是错的,就造成后面的所有推理都是悬空的,或者是错误的。推理一错,理论也就全错了。

因为理论错误,所以它就有很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例如,一件文物,消耗的劳动时间很低,却能卖很高的价格,它就解释不清楚,只好说是特殊情况。对于看起来还算合理的价格的变动,它就说成是围绕价值正常的波动。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辩解。我们知道,作为科学,是不应该出现特殊情况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有一个物体不受引力,我们就能推翻万有引力定律,不应该说它是特例。如果说它是特例,那么科学就永远停留在老地方,就不能发展了。

对于这么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我们就从上面那个没有得到证明的地方入手。我们就认为,当1件衣服和2只羊交换时,2只羊并不能表现1件衣服的价值量,任何两种商品交换,其中的一种都不能表现出另一种的价值量,它们消耗的劳动时间都不同,都是不等价交换。即使有两种商品交换时,劳动时间相等,也是偶然的,不需要考虑的。这样一考虑,就符合实际了。因为实际上,互相交换的两种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很少有正好相等的。而经济学上,则是硬认定双方的劳动时间相等,然后再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显然不对。

有了这样的认为之后,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1 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2 劳动价值论有什么作用?

我们的认为,等于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这样一否定,就得重新寻找价格的决定因素。这个很好找,就是供求关系。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

既然价值不能决定价格,即劳动时间不能决定价格,那么劳动价值论还有什么作用呢,是不是就成摆设了?不对,它还有用,而且大得很。我们可以用劳动价值论来计算,在实际交换中,互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它们的价值量的差别有多大。例如,1件衣服消耗的劳动时间是10个工日,价值量是10个工日;4把斧头消耗的劳动时间是10个工日,价值量是10个工日,实际上是1件衣服换2把斧头。由此我们就能计算出,1件衣服和2把斧头的价值量相差5个工日,这样铁匠就无偿占有了裁缝的5个工日的劳动,裁缝就亏了5个工日的劳动。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贫富差别的一个原因,而这是资产阶级刻意隐瞒的。另一个原因是剥削。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细说。

这样一改变思路,不仅找到了贫富差别的原因,而且所有经济学上遇到的难题,从此都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该把经济学上这个脱节的跳跃找出来,重新修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9-2 01:14:00
以下是引用土灶在2006-9-1 19:53:00的发言:

可是如果不等,2只羊又怎么能表现一件衣服的价值量呢?

1,如果不等,当然是按其它数量交换了。把劳动看成唯一的约束,一个生产羊,一个人生产衣服,如果两只羊的时间低于一件衣服的时间。那原来想用衣服换羊的劳动者会自己生产羊的,而不是用一件衣服去换两只羊,那样他就吃亏了。

这是“等价交换”的理想模型

2,尽管从必要劳动时间开始论证两者的等价看起来合理,但偶不建议采用这样的逻辑顺序。因为“抽象劳动”概念就从交换中产生的。换句话说,两个单纯以劳动为约束的人进行交换时,他们对“劳动”的认识是相同的--具体表现在两个人可以交换双方的分工,且效率相等。但这样的劳动如果移植到其它交换或其它劳动者那里就不一定适合了。

所以,如果把劳动作为一个脱离于交换的概念独立使用,那是非常危险的。包括马克思,也始终强调抽象劳动都表现在必要劳动时间上的。也就是一种劳动首先要能参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过程,然后才能称之为劳动。

预设的、脱离交换和比较的劳动,很容易变成一种单纯的物理量的衡量--这是绝对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 09:11:00
如果你是生产大米的,你要交换电脑,交换比例是3000斤大米换一台电脑,现在就明白地告诉你3000斤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大于一台电脑的,那么你会不交换而自己生产电脑吗?这是不可能的,你还是得交换。就算有些农民看到电脑的利润高而去生产电脑,但是并不能是所有农民都生产电脑。而且就算以后电脑和大米的交换比例降低了,它们的劳动时间相等了,可是以前的交换已经发生过了,亏的也亏过了,占便宜的也占过了,富裕的也富起来了,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 09:19:00
交换上的利润计算应该是一次次结清的,一次交换完毕就计算这一次,长远的、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你今天花3000元买一台电视机,明天电视机降到30元了,可是这已经和你没关系了,你吃亏已经吃过了,人家占你便宜也已经占过了。你交换时在劳动时间上的赢或亏就应该按照你交换时的比例来计算,不能和大家平均。如果平均,就不知道你贫穷的原因了。如果搞平均,那就是所有买电视机的人的平均赢亏情况,反映的是所有买电视机人的贫或富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3 00:01:00
同意土灶老兄的疑问。另外,请土灶老兄,各位网友,到地球经济论坛看下兄弟要开始写的生活价格论一贴,里面对有关问题有所涉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4 02:45:00
以下是引用土灶在2006-9-2 9:11:00的发言:
如果你是生产大米的,你要交换电脑,交换比例是3000斤大米换一台电脑,现在就明白地告诉你3000斤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大于一台电脑的,那么你会不交换而自己生产电脑吗?这是不可能的,你还是得交换。就算有些农民看到电脑的利润高而去生产电脑,但是并不能是所有农民都生产电脑。而且就算以后电脑和大米的交换比例降低了,它们的劳动时间相等了,可是以前的交换已经发生过了,亏的也亏过了,占便宜的也占过了,富裕的也富起来了,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了。

注意,你换了分工不可交换的条件之后,就不再适用马克思价值论和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了。

马克思从交换价值实体到抽象劳动的等价过程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改变了条件之后还用这个理论就没意思了。就好象考察微观物理学必须用量子力学,而不能用宏观牛顿力学一样。

马克思的逻辑严谨性在于,得出交换价值实体的概念之后,就用了演绎方法--在演绎过程中是加入了辅助条件的。

“假设-演绎”逻辑最重要的就在于把前提看成固定的假设,在演绎中注意辅助条件。如果任意变动前提,或辅助假设,那这理论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