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货币 价格 价值尺度 价格标准 流通手段 货币流通
(1)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价格:商品的价格(价格形式或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一种,指商品在货币(如黄金)上的价值表现。说得更加严格一点,价格是指商品(如绵羊)在已经执行货币职能的商品(如黄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
(3)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一种职能.
(4) 价格标准:是关于货币的计量单位以及划分这一计量单位的规定,用于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它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无关。
(5)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个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6)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始终留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从购买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货币的这种不断转手就构成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它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当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货币流通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4) 流通中纸币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
3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在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