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须解决“土地财政”顽疾
【《澳门日报》4月2日报道】题:调控楼市决心不能动摇
3月31日,是国务院要求各地公布本年度楼价调控目标期限的最后一天。据报道,在全国657个城市中,已有608个城市公布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已公布调控目标的城市,除北京提出新建住房价格“稳中有降”的目标外,其他城市大多要求新建住房价格与当年当地经济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吉林省榆树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更为“雷人”:低于去年新建住房价格增幅。去年当地新建住房平均价格同比增长达50.5%。
不少地方亦首次将以往被排斥在楼价统计体系外的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纳入楼价计算范围,这样一来,新建住房价格将被明显拉低。难怪“涨”声一片的楼市调控目标一出台,换来民众“嘘”声一片。
这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前,内地楼市调控力度堪称史上最严,但时至今日许多地方楼价依然坚挺,甚至继续上行。一些地方官员认为,如此严厉的政策成效不彰,地方**还能做什么事情?他们甚至以楼价下降、资产缩水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为由,暗地里采取不合作态度。
导致中央调控楼市政令不畅,根源在于“土地财政”。当前卖地收入已成为内地许多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有的地方财政超过八成依赖卖地收益。近期中央调控措施已令炽热的土地市场明显降温,不少地方出让地块以低价成交,甚至无人问津,地方**出于切身利益,不希望楼价下跌断自己“米路”。
当前,内地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远远超过国际合理区间,楼价存在严重泡沫,一些大城市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楼价让普罗大众望楼兴叹,地方父母官应更多体恤民情,倾听民意,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坚决贯彻中央调控楼市精神,认真落实调控措施。楼市调控要取得成效,还须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比如“土地财政”问题,如果现行的财税制度不进行大的改革,地方**始终面临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困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将无法避免。
【香港《星岛日报》4月2日文章】题:地方**难摆脱“土地财政”
一边是财政收入,一边是民生改善,对于那些吃惯了“土地财政”的地方**来说,要抑制楼市是个两难的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表示,楼房的造价约平均每平方米2000元,地皮价格是推高房地产价格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地价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紧密相连。
今年,地方**进行一项从未尝试过的庞大工程:1000万套保障房。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而地方财政能用于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收益。而一季度,由于严厉调控改变了许多开发商的预期,各地房地产市场十分冷清,令地方**愈来愈感受到“事情太多、钱不够用”的压力。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现行的财税制度不进行大的改革,地方**将始终面临“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尴尬境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将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