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23 0
2021-08-10
      前几天就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各自优劣势及转换时机,心有疑问发贴一章,可惜被封了也未留有草稿。今日偶有灵光闪过,再试剖析一下。
        私有制经济主体产权清晰,权责到位,所以企业家掌握性,具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优势;私有制的分配制度具有最高资本积累率,有利于最快速度的扩大再生产。优势同样是劣势,私有制的分配制度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最终导致消费能力下降,这也就是私有制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所以我总结私有制是一种优先发展,有限保屏的制度。在金字塔顶上的人有制度性保障他们持续发展,持续有累世的财富。
        公有制呢?公有制立足于公平,立足于全面保障。所以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断有新的所有人,又将自然死亡的所有人的资产回收。可以概括为生产资料的所有人是指存活着的人。公有制所有人具有流动性、不具体性,所以企业管理权责落实难,治理挑战大。公有制的剩余价值分配同样减弱了资本积累率,在市场竞争弱于私企的资本积累。所以需要特别的方法来让劳动者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股分,从总体上保证公有制企业同私企一样的资本积累率,以利于竞争。公有制企业的特点,从运营的各各层面其复杂性要超过私企。有弊必有利。公有制公平的分配制度将社会竞争从制度差异拉平到各能力差异。失去制度性贫富差异过主因,有助社会共同富裕,更有助于消减周期性经济危机。
       公私之间转换的机制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出发。科技的发展使一部分高科技企业逐步摆脱生产资料的束缚,劳动力在企业的重要性不断超过生产资料。给予劳动者分红权、分股权已然成为创新经济的最重要激励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看见无人工厂、智慧工厂,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创新者。可以讲,未来有竞争力的不是生产资料而是人才。这必将推动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剩余价值分配与劳动者股权激励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剩余价值分配其实是对低端(或说普通劳动者)的保护,而劳动者的股权激励则是一种市场奖励。从结果与内因来看,股权激励对象其实与资本所有人是同样的待遇,属市场要素影响。
       在公私所有制转换上,我上次的迷惑来自于对土地所有制的不当观察。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确实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我忽略了自资本主义兴起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经济发展公司化。在中国某些地区我们可以发展一些苗头。像寿光农业,很多土地所有者都是雇人干农活,然后规模化向外出售农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