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1-8-18 06:55:46
打击假冒伪劣,淘汰道德经。凡是还论道德经的人,都属于不辨真伪的上当受骗者。儒篡,儒释,儒解,就是道德经三字的来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1:01:54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01:38
这就是你自证未入门的活证据。
呵呵!当你沉迷于过度主观的自证而己经无视社会的他证时,这已经是一种自负了,好之为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1:30:44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01:35
你不敢说,是因为你没有全文贯通。
道经第一章就是全篇的定调,读懂这一章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1:33:21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01:40
五千言问世于公元前11世纪。作者与周公同时代。当你读完五千言正解,自会明白一切。
就整部道德经而言,我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先哲对概念问题的论述。其余的都不感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1:41:54
一般人读书都是往后读。我相反,往前读。读《资本论》也是这样,只读第二版跋,接着就是去读黑格尔。但不是整部黑格尔逻辑学都读,我只读概念论,其余篇章全部不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1:47:14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01:40
五千言问世于公元前11世纪。作者与周公同时代。当你读完五千言正解,自会明白一切。
你推销书的心情我很理解,但就这种不自谦的态度已经是偏离老子的逻辑思维了,老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名恒道”。从这你看到什么?就是老子承认自己也不敢说绝对掌控自己与道同步共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3:31:4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8-18 11:30
道经第一章就是全篇的定调,读懂这一章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你连第一章是哪个都没弄清,还有啥好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3:34:55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8 11:47
你推销书的心情我很理解,但就这种不自谦的态度已经是偏离老子的逻辑思维了,老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你错了,我的目的是淘汰儒篡的道德经,还道学本来面目。所以,只是为此提供了正本,让大家迷途知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3:35:43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8 11:47
你推销书的心情我很理解,但就这种不自谦的态度已经是偏离老子的逻辑思维了,老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目的不是赚钱多少,而是打击假冒伪劣,淘汰道德经。凡是还论道德经的人,都属于不辨真伪的上当受骗者。儒篡,儒释,儒解,就是道德经三字的来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3:36:43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8 11:01
呵呵!当你沉迷于过度主观的自证而己经无视社会的他证时,这已经是一种自负了,好之为之吧!
事实胜于雄辩!真理不怕误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3:44:23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13:31
你连第一章是哪个都没弄清,还有啥好说的?
流传了两千年的那个“非常道”的版本我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我只能读懂1972年出土的那个“非恒道”的版本,但我只读了第一二章,后面的都没打算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4:16:3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8-18 13:44
流传了两千年的那个“非常道”的版本我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我只能读懂1972年出土的那个“非恒道”的版本, ...
道德经是儒篡本,就是要让大家看不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4:26:49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14:16
道德经是儒篡本,就是要让大家看不懂。
以秦大一统为分界,先秦的儒就是百家之一,秦后的儒却变成了迎合权势的愚民之术。我不知道是谁把“恒”改“常”的,但改了之后就让人读不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8 16:44:18
yi_wen 发表于 2021-8-18 13:34
你错了,我的目的是淘汰儒篡的道德经,还道学本来面目。所以,只是为此提供了正本,让大家迷途知返。
出发点是好,我也支持发挥国学的精粹淘汰其中的糟粕,你提到还道学本来面目,请问你它是什么?我学习经济学之后注释的第一本就是它,你说来看看,我们也可以讨论交流下,但别动不动3000年来老子第一口气的正解,这就违背了道!你先回答道是什么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08:25:53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8 16:44
出发点是好,我也支持发挥国学的精粹淘汰其中的糟粕,你提到还道学本来面目,请问你它是什么?我学习经济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面目就是: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
能看懂,就知道司马迁断言的道儒互绌是史实。看不懂,就证明你在道学门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1:45:26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08:25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面目就是: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
能看懂,就知道司马迁断言的道儒互绌是史实。 ...
呵呵,你怎不把老子的原话多搬一点过来。我是让你的白话语言说说,可不是让你搬老子的话哦?不过,“道"是什么无正面回答,你这里倒是又提出了“德”这个概念,你说说“德"是什么也可以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2:18:55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9 11:45
呵呵,你怎不把老子的原话多搬一点过来。我是让你的白话语言说说,可不是让你搬老子的话哦?不过,“道"是 ...
原来你是个门外汉。所以这么简单的要害问题,你看不懂。上德否定下德,这是五千言的宗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2:33:04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12:18
原来你是个门外汉。所以这么简单的要害问题,你看不懂。上德否定下德,这是五千言的宗旨。
呵呵,估计你都不知道我问的是什么!这个是出自《老子》之三十八章《德经》开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讲的是社会价值或人道问题,老子的“道“可是还包括个人养生保命即(身心、本我与自我)的人道与天道交集以及人与自然(自我与物我、心与自然宇宙)之人道与天道交集和天道(物道)方面,你把这里谈(社会健康、自我与超我关系的)“德”来定义“道",说明你的无知!估计是你也不懂我上述的细分,谁是门外汉一目了然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2:52:38
章菜根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人,能做到不过份自负目中无人视自已的才是正解才是3000年来解老第一人,老子之学也不是说就玄之又玄不能解,而是说把他人的他证完全否定自以为正解,无视他证而自以为是的自证,这正是不正视自已的无知从而自谦的体现,老子学说一直强调要“上善若水”,居“善下”处“低洼”之位,“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也教之。强粱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也是一种在个人身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体现。你做到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3:09:09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9 12:52
章菜根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写文章 ...
不错。逻辑规则不是我订立的,因此按照逻辑规则来解读就叫自谦,不按规则(甚至完全不懂逻辑规则)或者自立规则就叫自负。后者往往都会自诩正宗正解。

“不可以物配主”,按照逻辑规则的解读就是“原因一定不是结果性质的东西”,不可以果配因。西方几大宗教都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解,因此就解读为“不可塑像”,并成为了几大宗教的共同教条。塔利班就世世代代不由分说地按照教条去做,去炸大佛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4:31:26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9 12:52
章菜根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写文章 ...
你就是被儒篡欺骗的实证!
帛甲第一章,去儒取道,属于绌儒扬道的总号角。你看不懂,才会有这些错觉。
【《五千言》正解第一章:去儒取道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ey2fcW/
看过了,你才会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4:33:1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8-19 13:09
不错。逻辑规则不是我订立的,因此按照逻辑规则来解读就叫自谦,不按规则(甚至完全不懂逻辑规则)或者自 ...
【《五千言》正解第一章:去儒取道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ey2fcW/
看完,不懂再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4:34:19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9 12:52
章菜根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写文章 ...
你根本不懂上德不德是批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4:46:12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14:33
【《五千言》正解第一章:去儒取道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ey2fcW/
看完,不懂再问。
打不开。这样吧,就把第一章的解读摘出来吧。

只不过,我还真没遇到过逻辑如此严谨的人,能够指出唯心唯物的逻辑错误所在,能够按照逻辑规则去解读道经第一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5:23:37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14:34
你根本不懂上德不德是批儒。
你回答不了什么是“道”也就算了,在你哪篇所谓的“第一章"中你竟然是让人听你讲历?你讲历史也就算了,你竟然是让人听你讲贬儒家与法家?你贬儒法也就算了,你竟然是让人听你讲只有你才是正解?
如果是让人认为唯你才是正解正统而独尊,那么,这是否会失去你所说的“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呢?因此,失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朝气发展基础。”?呵呵!你那连接的注解,我怎觉得有点像一些虚不受补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自已不反省一下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5:48:1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8-19 14:46
打不开。这样吧,就把第一章的解读摘出来吧。

只不过,我还真没遇到过逻辑如此严谨的人,能够指出唯心 ...
《五千言》正解第一章:去儒取道

方圆天成
方圆天成
原创
07月07日
第一章[38] 去儒取道(去下德礼治,取上德道治)
  上德①不德②,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④也(默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分为三档:上仁义礼)。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⑤;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⑦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⑥也,而乱之首也。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⑧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注:①、上德:“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所以儒家的上德,是指尧舜禅位的禅让个人品德,与道家“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截然不同。“上德无为而以为也”,其实就是上德的定义!什么是上德?“1、无为,2、无以为也,即没有自己的私欲”。同时,这也等于定义了下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即:“1、有为,2、有以为也,即有自己的私欲”。因此,上德治世天下为公,所以:以百姓之心为心,大上,仅仅下知有之。下德,则为私,所以为保皇权私利,三纲五常,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因此,《五千言》这里的上德与儒学无关,是指道学,“无为”二字就是实证。第四章的“上德如浴”则是另一旁证。下德,则指周孔儒学,儒学德仁义礼“故失道”则是实证。两者公私对立,路线相反。所以,司马迁说:道儒互绌,“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不德:不,古同“否”,加在名词前面表示否定。所以,不德,就是否德。这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什么德?当然只能是上德。那它可能否定上德吗?所以否德只可能是否定下德!这样,这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按逻辑只能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帛甲原文缺损,说不清了。只能用有篡改的帛乙。按行文逻辑,必须如此理解才正确。类似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之德,当然只能是下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德?明摆着有下德,怎么可能无德?所以,只能是无上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证明开头两句话,作者就是用于区分上德下德并明确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无为的上德代指道学,无上德的下德当然就只能代指周儒了,德仁义礼“故失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五千言》中所说的德,分为道学上德与儒学下德两种,其内涵完全不同,切记不可混淆。作者否定的德如“不德”、“失道矣而后德”之德等,都是指儒学下德。
③、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即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绝不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④、无以为:没有既定个人目的或私欲。
⑤、乃之:“乃攘臂推行礼”的倒装句型,以强调“攘臂”行为。“之”代指推行礼的行为。传世本因注释者理解错误而错改为“扔之”或“仍之”。
⑥、泊:浅水湖泊。传世本错通假为“薄”,以致文意全拧了。
⑦、《说文》:“后,繼體君也。發號者,君后也。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所以,“而后德”,就是指:以德为君,轮到德作君或作主了之意。

⑧、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这里作者是指具有治世责任和需要者,也是本书的授课对象或学生。
  全章断句与结构分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区分上下德以区分道儒两家。上德代表道学,下德代表儒学。上德否定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德定义,无为是道学经典特征)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2、区分辩识上下德及下德的具体表现上仁义礼的内涵与实践差异)
  故:失道。
  (3、辩识结论:如此的下德即上仁义礼,皆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儒德仁义礼之间关系是梯次下滑,一蟹不如一蟹,共有特征是失道)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5、到了最终的礼制,已成为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与祸乱之源)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6、总结前面试探结果并揭示根源:前面1到5试探辨识出来的恶果,皆源于道治虚华而未落到实处,而这也就是产生周儒德仁义礼愚蠢行为的源头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7、所以,大丈夫当然要推崇道治而摒弃礼治浅泊,落实道治而非其虚华的恶果礼制)
  故:去皮取此。
  (8、这样,这里“皮”也即彼之所指,当然就很清楚了,就是下德也即周儒之礼治失道理论;而“此”,则代指“以道立天下”的道学了。因而去彼取此就是去下德取上德或去儒取道。
参考译文:
  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所以无上德。
  上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没有私欲目的。

  上仁刻意推行仁,也没有私欲目的;上义刻意推行义且有私欲目的,上礼则推行礼而无人理睬,因而乃挽袖子捋胳膊上前强拉硬拽。所以,上仁上义上礼皆失道了!
  失去了道呀,才轮到德作主,失去了德才轮到仁,失去了仁才轮到义,失去了义才轮到礼!礼制这个东西,就是由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和一切祸乱的源头。
  前面试探辩识的这一切,道治虚华未落实处,就是一切愚昧产生的源头。因此,大丈夫一定要推崇道治,摒弃礼制的肤浅水泊;坚决落实道治而摒弃其虚华的恶果礼制。
  因此,一定要去除下德礼治,全面落实上德道治。


简评:

  本章作为全书首章,作者开门见山,首先区分道学上德和周儒下德,宣告上德否定下德,去下德取上德,等于一槌定音,奠定了全书去儒取道的基本宗旨和基础!剩下的就是展开论述何为以道治国以及如何“以道立天下”无为治世的方式方法等具体内容了。所以,本章乃是全书提纲挈领之作,是五千言的开场白,绌儒扬道论战的出发点,也是正确把握、理解《五千言》的入门点。所以,必须重点关注、正确理解,方能奠定读懂全文的基础。

  因此,作者本章的论题与论点,也根本不是什么历史上的所谓古圣先贤或现代的砖家叫兽们注解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什么论德,而是以周儒德仁义礼皆“失道”的共同缺陷为例证,论述“以道立天下”之道治的根本性、重要性和必然性所在。因此,去儒取道以及坚决落实以道治国,就是作者给予他的“大丈夫”学生的唯一正确出路和选择。

  由此可见,本章乃是对于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所鼓吹的以德治国及其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学说的彻底打击与否定,强调唯有全面推崇落实道治才是唯一正确出路。这才是作者写作本章的真正目的和论题论点所在。所以,作者开言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之结论,根本就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作,而是以否定周儒的下德治国为实证和入门台阶,给出了:“道治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这个立场鲜明的绌儒扬道结论!所以,把它作为第一章,首先提出德仁义礼皆失道而必须“去皮取此”即去儒取道,其实就是为了开门见山,首先把道论提出并摆上桌面,然后再徐徐论之与解答:何为道?如何以道立天下?如此安排全书的布局与结构,当然可以说是深思远虑同时独具匠心之作!

  而读者学了第一章,如果你就能够产生与心存“什么是道?道治?”的疑问 ,就说明你一只脚已经踏人了道门了!因为《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治国之道的论战性著作。

  不过,至今为止所能看的全部历史注解,却都是竭力掩饰这一真相的故意歪曲误导之言。其中广受世人尤其是砖家叫兽吹捧的王弼、韩非等注解就是典型。为什么呢?当然因为它们都是独尊儒术淫威下被后儒有意汰留的符合绌道扬儒需要的儒解注释。儒家既然独尊了两千多年,它能容许绌儒扬道的真正道学《五千言》公然批儒吗?要不是为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以弥补自身缺少哲学本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致命缺陷,恐怕早就把五千言罢黜禁绝了,哪里还会殚精竭虑去删改原文歪曲误导,颠倒上下篇序去炮制什么儒家经典《道德经》呢!那不是主动替对手道学作宣传吗?

  比如一开篇,韩非的注解:“德者,得身也”。而王弼是:“德者,得也”。二人的认识显然一脉相承,师徒情深。但结合原文来看,“德”真是如二人所言指“得”吗?如是,那么“德”畜之,还是“得”畜之?可见二人所言“德”之为“得”,皆与五千言毫不搭界,都是他们个人的主观想当然胡扯。上德,就是上得?得畜之?含得之厚?……这不是胡扯又是什么?!所以,两人的注解,完全偏离了原作内涵,纯属胡扯一通,故意误导后人。还远不如河上公: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至少河的上德,是指上德之人,而与什么的“得”无关。就拿儒家自身来讲,也是:“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唐虞之道》”,从而儒家的上德,也是指上德之人,与二人的什么“得”这样的公然歪曲误导胡说八道毫不相关。

  为什么会这样呢?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就象共产党领导下不可能公然允许反共言论猖獗一样,独尊儒术的大政方针下,同样不会容许明目张胆地绌儒反儒的言论与学说公然生存,因而韩王二人并非看不懂,而是存心误导歪曲用以迎合时政,或者干脆就是后儒假借他们的名头的捉刀之作,用以实现实际歪曲罢黜道学的的目的。曲径通幽,由此把五千言中的绌儒色彩彻底屏蔽,然后把其中从宇宙起源论起的本体论哲学提出来为儒家所用,以“内用黄老”。而韩王的注解,不过是儒家罢黜百家借力打力的最好大棒而已。想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加上汉初黄老之学为官学,汉武帝之前的注解诠释绝非唯有韩非一家,为什么能流传千年的注解,先秦注释独剩韩非一家?答案恐怕也只有一个,即:韩非注老的流传,是把持国家舆论出版界的被独尊儒家特意选留的,因为他的胡说八道,对独尊儒术歪曲道学有大用。由此也可见,官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威力之大,而它却又偏偏允许道学全国流传,为什么?因为被阉割歪曲为谈玄论道的玄学之后的道学,已经成为儒术的理论基础而促进与实现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术完善化。所以,道学五千言原本的道儒互绌,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儒家完成手术后,变成了道儒互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道德经了!
  韩非,于无意中成了儒术一家独大的帮凶。而王弼注老能够得到推崇而广泛流传,恐怕也是同样原因。因为他沿袭了韩非的衣钵,阉割歪曲了五千言的绌儒色彩,为独尊儒术添砖加瓦,怎能不得到把持舆论权的儒家的青睐有加呢?《河上公章句》得到流传,恐怕也是同样原因。因为河的注解同样阉割掉了五千言的绌儒色彩。

  总之,从先秦到如今,反映五千言原本绌儒色彩的注解,恐怕都没有好下场而全部“被”失传了。如果不是帛书出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淫威下的道学,恐怕永远都只能成为儒术“内用黄老”的理论陪侍丫鬟而终身为儒术服务了。
  由此也可见,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术统治中华思想舆论理论界两千多年,其唯我独尊,戕害百家,危害之大,流毒之深,手段之卑劣,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吧!道学借助帛书出土,加上现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氛围,还可以还其本来面目,那其余的百家呢?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呢?因此,失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朝气发展基础,老迈僵化不会发展的儒术一家独大,死气沉沉,中国到近代堕落到落后挨打,不得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在是理所应当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否则,那才真是不合情理。说到这里,使人不由地想起了龚自珍的那首发人深省的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也许只有踩着唯我独尊的儒术的尸体,才能真正实现群策群力,全民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齐心发展自然科学技术,中华民族再次登临世界民族之林之巅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5:55:20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14:34
你根本不懂上德不德是批儒。
你说这话很荒谬,儒家作为老子的学说之后才产生的,何来他批儒之说?老子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只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层次与规模扩展之后产生偏离“道"的乱象会出现相应的道用也即德行,德者道之用,当偏离“道”达到边际时,纠正的方法是反向回归于道,而过程要柔且弱,这样才能避免系统的涨落过大出现硬着陆,故也称“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动”,故从人类的根本即生命力的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以“为腹不为目”为目标出发,填饱肚子、解决温饱,不去过度耗费人力物力资源而浪费追求过度的破坏身心、社会道德以及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畋猎”、“难得之货”等等干扰耳目口鼻舌身的各种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诱惑,让劳动生产力(能力)与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守中”的生活,才是人类走向更有序的前进道路。
故老子才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可见,是你自己好像在那曲解老子为正解,当然,我之解也不能说是正解,只算一家之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6:04:50
yi_wen 发表于 2021-8-19 15:48
《五千言》正解第一章:去儒取道

方圆天成
我还以为你解读的是1972年出土的那个“非恒道”的版本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8:12:3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1-8-19 16:04
我还以为你解读的是1972年出土的那个“非恒道”的版本呢。
就是帛书甲本。非恒道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8-19 18:14:32
林汉扬 发表于 2021-8-19 15:55
你说这话很荒谬,儒家作为老子的学说之后才产生的,何来他批儒之说?老子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不知道礼制?没听说过儒家的创始人是周公?孔老二不过是梦见周公的粉丝。你欠缺的东西太多了,整个一个小白。除了被儒解误导欺骗,没有别的本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