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按照一种缜密的逻辑、严谨的原理、实验的证实,重复的核查,去研究问题。科学最杰出的成就,就是演绎出了化学。因为,化学的微观成分,没有任何人看到过,全凭无数的实验研究、严密的逻辑分析,神话般地得出定律,而自然物质却老老实实遵守这些规律,任由化学家捏拿塑造,人工变出无数新奇的化学品,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方向。
科学是科学,中医是中医,二者既不矛盾,也非贬损。
就如同说,狗就是狗,猫就是猫。猫不是狗,不仅不矛盾,而且非常准确。
如果物理是狮毛狗,化学是狼狗,西医是雪橇狗,它们都可统称为狗。
如果中医是猫,科学是狗,猫肯定不是狗。如果中医要归入狗类,就必须有狗的特征。
换句话说,中医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了,它就是科学。显然,中医没有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
所以,中医还不是科学体系,而是另一种思想体系。
到现在为止,自然科学的任何学科之间,都遵循同一个原理:研究物质、物质性质、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所以,任何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人,从甲学科改行从事乙学科,再改行做丙学科,最终又研究丁学科,其知识体系全部相通,绝不互相矛盾。也即,所有的问题之间,都能用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自圆其说。遇到说不明的问题,就郑重存疑,列为科学界的未决事件,期待解决,而不是野蛮做出某个论断。科学不拒绝质疑,一旦被确认为疑或为其它,就果断决绝地承认、接受其它。
非常荣幸,或者非常不幸,中医诞生得太早,那时候还没有科学。因此它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和认识生理、疾病、医药、诊断、治疗等生命和医学的本质。
于是中医就只能以当时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最原始的思维意识,试图阐述这一切,比如,用人的形态特征如脉搏、舌苔、肤色、气息、皮纹,预示疾病的关联性;用药的形态性状,如颜色、味觉、形状,预示药物的治疗功能。这种做法不自觉地运用了部分科学原理,但由于当时没有现代科学的核心即物质观为基础,只能利用局部表观性状,真正地本末倒置了。比如诊断疾病,只能依据疾病表现出来的部分症状,当然不可能有现代医学的物理、化学诊断技术;比如药材的功能,只能利用视觉味觉,结合部分临床经验来分类,适用于什么疾病;比如疾病分类,由于没有现代生物、生理、病原、病理的原理,只能用一种相对程度来划分:虚实、阴阳、寒热、湿燥、风火。不可能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这不是中医的错,谁叫它太超前了呢?遗憾的是,中医现在很落伍,实在太落后。
纵观中医发展史,不仅缺乏物质观,而且没有行业体系、研究团队,靠师徒承传、亲族秘授,同行相斥,更可惜的是从无研究性试验,直接对病人实施,也绝对没有统计分析,全凭郎中们“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心得经验,当大师死去之时,所有医术精髓都化为清风。如果仔细分析所谓的中医理论,仅仅是历史上某几个人的经验臆述,都是一家之言,几乎无人补充和修正。即便是今天的中医大学,也不能突破《黄帝内经》、《伤寒论》、《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所谓经典理论。中医的脏腑,不完全是你体内的实际器官,据说某概念的定义就有逻辑错误;中医的气也不是你呼吸的气;中医的血也不是你血管的液体;人体经络至今也没有找到对应的实际物质。
无意贬低中医,恰恰相反,一方面非常崇敬我所结识的几位中医妙手,另一方面为中医后继乏术、后继乏人感到痛心疾首。客观事实是,象如今这样,中医正在自己绞杀自己。惜铁未成钢。
中医的出路在哪里?估计最终只能统一到现代医学中来。一方面是中医诊断学,必须将古代的疾病分类与现代疾病建立基本对应关系,否则中医语言永远都是火星方言。另一方面,中药的出路,在于进一步从现代化学观念的角度,搞清它的有效成分,才能更加准确地用药,并且走化学合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