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 发表于 2021-12-3 11:30 
1、效用或者使用价值都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它本身肯定不能是价值(价格)。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是对的。
2 ...
1)效用是西方经济学的用语,使用价值是老马用语。
当一个人饿的时候想吃饭,想写文章的时候需要笔和纸。这就产生需求。
大米,笔和纸就成为商品了,这商品就有效用了。
人家不饿也不想写文章,管你劳动价值多少他都不会购买。这些劳动价值等于零。
但效用和价值是含有主观性质的。客观上人家当然不会无偿送给你。
他也有他主观上该卖多少钱,其中包含他的劳动价值,劳动只是价格是局部,不是全部。
当有很多人需要他的商品,就算是小作坊没有资本家的工人自产的商品也会涨价。
这劳动价值会随市场需求而变化。
这商品价值(价格)该多少?人言人殊,最后只能透过市场机制定出来,不是劳动价值。
卖者报价,买者接受或者拒绝购买。
买者怎样决定买不买,是否真的很需要。就是效用对他的大小。
2)效用是含有主观感受,但客观上是需要。
今天想吃面条,明天想吃饭,都能饱肚子,效用一样吗?当然不。
用苹果和用中兴,都是手机,效用一样吗?当然不。
因为人的欲望各式各样,而且都包含主观感受,想要得出非常客观的价值基本是浪费时间。
经济学是应用学科,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市场机制,用价格作为交换单位。
在整个过程买者不会问劳动价值,因为劳动价值不是购买的主要因素。效用才是。
但购买者会不考虑劳动价值吗?会。
如果卖者开价很高,他就会想,倒不如自己动手做。
例如佣工报价三千,他能接受,报价三万,他就会想我自己动手做家务算了。
或者寻找另一家报价去购买。这劳动价值又会变化了。
其实不是劳动价值变,卖不卖得出去,劳动价值就是工资已经付给了工人
变化的是效用,而效用的变化是因为市场的供需变化,
以及市场的变化,例如竞争,替代品,
以及需求者的变化,例如收入。
资源的使用能满足消费者的效用就是适当,销售就多,
而因为效用会随人心改变,商品一定也需要改变来满足消费者。
消费者觉得没有用的商品就不会购买而遭淘汰。
人心千差万别,同样是手机的效用和价格也不一样。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就买。
这根本跟劳动价值没有关系,劳动价值只是成本的一部分。
生产者也需要所得分配得到补偿,工人也如是。
不然谁会无偿去生产商品。
老马是故意颠倒是非来忽悠工人,以达成他煽动工人去革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