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面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几乎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由衷地钦佩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致富的思想的深邃。然而,当我们钦佩斯密思想伟大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凯恩斯,因为正是凯恩斯革命,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发生了自从斯密和李嘉图以后无人匹敌的影响。
  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跃出水面,成为一颗闪烁的新星,并经久不衰
  1933年3月,罗斯福面对着惊涛骇浪般袭击的经济萧条的严峻形势,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着手治理经济萧条,宣布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公布了相关法案和法规,建立了相应的、旨在加强管理的机构,如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和农产品(18.19,0.58,3.29%)信贷公司等。新政的具体做法很多,其基本内容是: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金融银行机构和制度;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并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缩减耕地面积等,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因抵押贷款过期,仍无法偿还而遭受的部分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着重于需求管理的反萧条的措施,其基本特征是:①鼓舞民众信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过一句十分精彩而著名的话:“我们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后来,他一再重复这样的意思。②一反自由放任,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③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的做法,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④扩大信贷,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私人投资。⑤向国外转嫁经济危机,包括宣布美元贬值、组织美元集团等。
  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从1933年开始,经济的确有所复苏,尽管速度比较缓慢。
  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都是一种政策举措,都是一种实际操作,需要经济学的革命,即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经济形势给凯恩斯提供了一种机遇,世事造英雄。
  2.凯恩斯其人
  用增加**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医治失业等加强需求管理的思想,在大萧条期间已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作过尝试,在凯恩斯的名著出版以前的罗斯福的全部新政都渗透着这一思想。然而,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凯恩斯、特别是其追随者对其思想“前赴后继”,精雕细刻的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不会成为此后各届**的经济政策选择。
  尽管在凯恩斯以前,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如雅可布·奈特,亨利·西蒙斯,保罗·道格拉斯,富兰克·奈特等人都曾发表演讲,著书立说,主张用扩大**开支、膨胀通货等手段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缺陷,但真正使这些思想成为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成为一种支配宏观经济政策主流的经济思想,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起初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来研究经济学。在剑桥执教期间,曾几度担任英国**的要职。凯恩斯一生著述甚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他1936年1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求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而凯恩斯的独创之处,就在于一反传统的司空见惯之见,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需求管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凯恩斯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
  3.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自己曾经说过,他的被经典学派看作“异端”的学说,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凯恩斯在中学教书时,认识一位叫穆莫里的商人,此人经常和凯恩斯讨论储蓄过度的问题,认为储蓄过度,是经济不景气时劳资二者就业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说:“有好多时候,我用正统经济学所有武器,想驳倒他的论据,但他最后说服了我……”。([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310页)此后,凯恩斯虽然受到了当时的权威的压制,但他依然按照新的思路前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介绍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1)批判“萨伊定律”和哲学层面的观念变革是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前提
  所谓凯恩斯革命就是革萨伊的命,革萨伊定律的命。那么,萨伊是谁?萨伊定律又是什么呢?
  让·萨伊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时间比斯密稍晚,与大卫·李嘉图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是法国经济学家。著名的萨伊定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萨伊认为,一商品的卖就是一商品的买,货币只是一个简单的媒介,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因而不会发生过剩,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现在看来,萨伊定律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商品交换毕竟不是物物交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惊险的跳跃。
  萨伊定律只是由于萨伊的精练概括而得名,其内容是自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所普遍推崇的。在凯恩斯点到名的推崇萨伊定律所概括的内容经济学家中有李嘉图、约翰·穆勒、马歇尔。面对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萨伊定律以及被凯恩斯称为经典学派的理论显然不能解释,凯恩斯认为“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不健全”,他批评萨伊定律所讲的内容,是把从鲁滨逊的世界里得来的结论,“用错误类比法搬到现实经济体系中应用”,因而是不能解释现实的。在凯恩斯看来,经典学派这一基本理论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凯恩斯还讨论了被经典学派奉为美德,能够泽及社会的节俭理论,认为节俭从个人的角度虽然可以说是美德,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不一定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如果无人消费还谈什么生产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上古埃及和中古埃及,一个是《蜜蜂寓言》的故事。他说:“上古埃及可称双重幸运,因为埃及有两种活动(建筑金字塔与搜索贵金属),其产物不能做人类消费之用,故不会嫌其太多。一定是由于这个原故,上古埃及才如此之富。中古则造教堂,做道场。造两个金字塔,作两场道场,其利倍于一个金字塔,一场道场。但在伦敦约克间造两条铁路则不然。现在我们变的合理了,我们把自己训练得像一个谨慎的理财家,
  为后世建造房屋时,会审慎考虑到加于后世的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已经没有简便办法,可以逃避失业之痛苦。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111页)
  另一个例子是《蜜蜂寓言》。《蜜蜂寓言》是荷兰作家和经济学家贝尔纳德·孟德维尔的著作,是一本寓言诗。该书的全名为《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孟氏所讲的劣行是指个体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快乐,孟氏所讲的公共利益则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全书主旨是阐述人类的天性在于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利益,但这种追求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凯恩斯在他的《通论》里介绍道,《蜜蜂寓言》“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因为推崇奢侈性消费而繁荣。笔者注),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降,靠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得出的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在叙述完寓言的内容之后,凯恩斯还摘录了孟德维尔的有关评语。孟氏指出:“因为在私人家庭之中,处处节俭打算,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于是有人想,不论国家得天之厚薄,假使每个人都实行以上这个方法,则国家也可以致富。例如有人以为,假使每个英国人都择其邻居之节俭者从之,则英国人比现在还要富。我以为这是错的。”([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305-306页)凯恩斯是完全赞同孟氏的观点的——肯定之间,溢于言表。
  凯恩斯讨论的另一个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个人则不一定正确;对个人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社会则不一定正确。“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111页)而被凯恩斯称为经典学派的古典经济学是分析单独的个体,厂商行为的个量分析。而用这种建立在个体、厂商行为上的理论来对待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时,就未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