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陈劲松:怎样振兴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国术化!
(2015.8.11)
薛颠 小子无胆 传统武术 国术凶猛 龙蛇演义
一、缘起
国学已然进入教材,国医(中医)喊冤者众,唯独国术,默默沉沦!
草根陈劲松不是练家子,可谓手无缚鸡之力。但像所有中国男士一样,小时候都曾有过一个大侠梦。直到今天,还经常看武侠小说。
而真正开始认识国术(传统武术),是3年前,无意中发现了网络作家梦入神机的国术小说:《龙蛇演义》,一通乱看。接着郭捷的《真武人间》、小子无胆的《国术凶猛》、《六合无双》。这些小说,揭开了国术的神秘面纱,让草根陈劲松领略到真实的武术的魅力。尤其是小子无胆和郭捷,本身就是练家子,写实武术,技术上可靠。
难能可贵的是,小子无胆在《国术凶猛》中,指出了导致国术式微的原因,如早年政府有意引导弱化、外来拳术的冲击、散打的缺陷,以及因国术杀伤力强、以致现代社会几无用武之地等等;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公司化、商业化推广国术——成立一个传统武术公司,下设立武术研究机构,研发武术产品;下设武术事业推广机构,开办如擂台赛、武馆、还设计了传统武术擂台赛的护具和规则等,以此推广国术并赚取发展资金;建立武术学校,以培养武打演员,研发、传授养生功法与实用格斗防身技术,并设研究中心,发掘保护在世老拳师的功法、研究恢复失传功法打法、培养高手——以专业传统武术公司的形式,对外教学培训,获取资金,并发掘培养人才,传承、推广国术。
这个方案通过现代商业化运作,达到以武养武的目的,能够解决专业武者的就业问题、传统武技的传承、推广发扬问题。
二、体育教育国术化改革方案
草根陈劲松却另有高招:体育教育国术化!叙述如下,以锦上添花。
(一)为何需要体育教育国术化改革
1、国人体质下降急待解决!
(1)中国现行西式体育项目教学已经失败
草根陈劲松认为,中国现行西式体育项目教学,除了训练时间少,更主要的是这些项目存在重大缺陷,使之不具备成为人的兴趣爱好的条件,从而导致国人在学生时代不爱运动、体质差,也没能培养出运动类兴趣爱好项目,继而导致走入社会后运动量少、体质差,最终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差,亚健康普遍,肥胖率高。中国现行西式体育项目教学已经彻底失败!
首先,西式体育项目本身有重大缺陷。
这些年来,中国学校中实施的体育教学项目,大部分为西式体育项目,如跳高跳远、短跑长跑跨栏跑、单杠双杠高低杠、推铅球掷铁饼投标枪等等。
这些西式体育项目,动作过于简单乏味,缺乏美感,没有内涵,比如推铅球跳远、跨栏跑等,根本没有吸引力,让人难以产生兴趣。这些田径、体操项目的天然缺陷,使之绝对无法成为人的兴趣爱好。
其次,西式体育项目导致国人运动量少
由于这些西式体育项目,无法成为人的兴趣爱好,国人就不可能在闲暇时间,主动以此类项目训练来锻炼身体。
原本活泼好动闲不住的少年儿童,现在都沉迷于电视、网络手机游戏之中,成为“低头族”。2006年《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经常锻炼的比率只有5.4%,闲暇时久坐少动者占到94.1%,平均每天为2.1小时,57.3%的人在2小时以上。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每天锻炼两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6.3%,日本则为21.3%。中国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居于日本之下。
成年人大多数也因此没有在学校时期,培养出运动类的兴趣爱好项目——谁在参加工作后,还经常练习推铅球、立定跳远?即使球类项目,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何况还受限于场地难找,哪怕是乒乓球台。
如此一来,国人的运动量自然少了。
最后,运动量少导致国人身体素质差。
生命在于运动。但国人的运动量少,是导致国人肥胖率高且持续增长、重大疾病低龄化、普遍呈亚健康状态、体质弱、体格小的重要原因。
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率为8.1%,成人超重率22.8%,肥胖率为7.1%,分别为2亿人和6000万人,大城市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则分别高达30%和12.3%。
2006年《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3-17岁年龄段,城市女生肥胖率比1992年增加了420%,达2.6%,男生增加了138.5%,达3.1%;高血压糖尿病呈低龄化趋势,15-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7%;我国学龄儿童少年中,高血压患者约1790万人,糖尿病患者约59万人。
草根陈劲松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也没见到几个胖子,现在大街上、学校门口几乎随处可见大胖子,有些真是腰如圆桌。
因此,要想提高国人的运动量,提升国人身体素质水平,必须首先废除西式体育项目教学。
(2)国术能够拯救国人身体素质
国术,即传统武术,既不是外来的泰拳、西洋拳、柔术、空手道、跆拳道,也不是建国后新创的散打、太极等套路(被武术界称之为“太极操”、“武术操”)。国术,是以杀伤、击败对手为目的实战武术。
类目方面,国术功法种类繁多、各成体系、源远流长。首分内家外家。内家三大派:太极、形意、八卦;外家以少林为代表。外家又分南北两大流派,长拳为北派代表,有潭腿、查拳、花拳、洪拳、炮拳五大门户;南派主流在福建广东两地,福建有龙、虎、豹、蛇、鹤及五祖拳等,广东刘、洪、蔡、李、莫及永春拳等……各类人群都有适合练习的功法拳种;
文化内涵方面,国术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为指导,深邃广博、没有止境;动作方面,国术多为全身性动作,讲究协调性,有美感、有力感、有动感;实用性方面,国术强调从精神到肉体内外兼修,对身体全面均衡锻炼,长期坚持训练能够改造体质,塑造良好身材,还能养成坚毅品格、超强自制力,还有防身功能,娱乐性、竞技性也很强;训练方面,国术不受场地限制,有小块空地就行,不受设施装备限制,徒手即可。
中国国术这样的运动项目,既能对人产生强大吸引力,让人乐在其中,又能有效锻炼身体,而且学无止境,是天然的可以相伴终身的、运动类兴趣爱好项目。以国术作为提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的手段,实在是不二之选!
2、国术振兴发展面临六大问题!
但是,由于国术的杀伤力大,动辄伤残,乃至死亡,又有薛颠故事在前,在建国初期,国术难免被视为社会不稳定诱因,受到压制,从而造成影响深远,绵延至今。
草根陈劲松认为,现在国术发展面临“五没一难”共六大问题:没信心、没兴趣、没需求、没供给、没平台、传承难——大多数国人对国术不了解、没有正确认知,以致没有信心,没有兴趣,从而社会上学习国术的需求量低,进而对国术岗位的需求也就低,导致国术人才和学员的供给量低,学习国术的平台自然少,国术的传承更困难,于是不少国术拳种面临失传处境。
所以,要振兴国术、发扬光大国术,必须要解决这六大问题!
一是没信心。
“中国武术是花架子”、“传统武术中看不中用”这样的观念比较流行。这源于我们看到的各类武术比赛、表演,都是在那练套路、耍花招,也就是只能看到“花拳绣腿”,再加上,在不少擂台上,国术参赛者的表现似乎也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传统武术失去了信心。所以,很多对武术运动感兴趣的白领、学生,都去了外来的跆拳道馆、空手道馆等。
二是没兴趣。
兴趣爱好是靠长时间接触培养而成的。小说、影视作品把传统武术描述的神之又神、玄之又玄,引人向往。但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各类武术比赛,只让院校派的学员上台表演套路、练些高难度的花架子,不让民间国术传人参赛;而且,评分标准是动作难度高低、美观与否,有国术实战真功夫的上不了场,偶尔上场演练了真功夫,也得不到高分。故此,国人在公开比赛上基本看不到真正的国术。另外,传统武术界由于本身的种种原因,一直保持神秘,国人日常基本上很难接触到。这就导致国人根本不了解真实的传统武术,自然无法产生持久兴趣。
反而,跆拳道、空手道的宣传却铺天盖地。
三是没需求。
由于上述信心、兴趣问题,导致社会上学习国术的需求低,进而对国术教师的需求也低;信心问题还导致保镖等职业岗位对国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降低。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衙门(捕快衙役)、保镖镖行、武馆,能提供部分岗位,尤其是军队。但当下是热兵器年代,军队、警察虽然仍用得上武术,但重要性肯定是大大降低的;传统的镖行已经消失;中国的保镖业可能受冲击稍小一点;只有武馆的发展可能不逊于古代,但是中国的国术武馆生存空间,受到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拳术拳馆的严重挤压冲击,长年累月处于劣势,被抢走大量岗位。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对国术职业岗位需求少,身怀绝技也无用武之地。
可是,对于我国丰富多样的拳术种类而言,只有社会对国术职业岗位的需求量足够大,才能满足各拳术种类的传承发展需要。
四是没供给。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的人少,教的人自然也少。国术学员和国术教师少,国术人才的供给自然少。
五是没平台。
想学传统武术的人,找不到地方学,找不到人教;想传授传统武术的人,找不到人来学。好不容易瞎猫碰到死耗子,却因为学员离教学场地太远,难以坚持,或者休息时间都得时常加班,或者生存压力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赚钱,最终只能中途放弃国术学习。可见,国学教学双方极度缺乏对接平台。
很多武馆名字上没有跆拳道、空手道这些字眼,但教授的内容却是跆拳道、空手道。跆拳道馆、空手道馆遍地开花。
六是传承难。
各院校系武术专业,民营文武学校,本来就少,还都是教授套路、好看的招式,也就是演法或武术操,目的是为了培养演艺人才,最多教了一点练法,实用的打法是不教的。国术在民间的传承空间,被外来拳术挤掉,官方的平台,不传承真功夫,综合的结果就是,练国术、会国术的人原来越少,国术的精髓面临失传。
(二)体育教育国术化改革方案内容
针对中国现行西式体育教育失败、并导致国民身体素质差的现状,以及广泛的国术学习能够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但国术发展式微的现状,草根陈劲松在此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体育教育国术化!
在全国范围内,将现有体育教学,改为国术教学为主,部分西式体育项目为辅。
1、教学机构。
将现有体育学院、体育系,改为国术学院、国术系。在全国设一家中央国术大学,在各省或者各大区域(东北、华南、华北、西南等)各设一家武术学院,以不同拳种划分院系。以发掘、保护、研究、传授国术。其学员主要作为国术传人、各地学校师资力量培养。
2、教师任用。
将体育教师,换为国术教师。
3、教学项目。
将体育课,改为国术课。全面教授传统武术的内容,按不同拳种,划分专业;再按不同训练内容(练法、打法、演法、桩功、养生功法等)编制专业科目、教材。废除田径、体操类项目教学内容,保留球类项目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阶段性安排。
小学阶段,教授训练简单的练法套路为主;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教授训练传统武术的练法为主,其中有天分、守武德的学生,则单独传授打法;演艺专业学生,传授演法为主。总的原则是:练法教学,打法传艺,演法表演。
5、课时设置。
每班每天2节课,一周10节课。考虑到师资力量,可以先从每班每天1节课、一周5节课开始。
一天两个小时习武锻炼身体,并不算多,还有6个小时习文。这比以往的一周2节体育课,提高到了5倍,但却是值得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身体强壮,精力会更旺盛,能做更多事;血气旺盛,头脑会更清明,思虑敏捷。宋代以前的读书人,都是文武双修的,如孔子、鲁肃、李白(少时任侠),因此才有出将入相一说。毛泽东年少时就有意野蛮自身体魄,还研究出了一套健身操;蒋介石每天到了晚上十点,天大的事都扔下不管,睡觉去也。现代职场上,选领导主管人员,都偏向体格高大、声音洪亮、甚至偏胖的人,就为体型大有助于镇住场面、震住人。
(三)体育教育国术化改革的意义
1、能整体大幅提升国人身体素质。
实施体育教育化之后,学生每天练拳两小时,无需什么绝招秘法,就练几个套路,从小学到大学毕业,16年练下来,男士必然是人高马大,骨粗筋壮,器宇轩昂;女士必然是曲线婀娜中透漏出一股子健康朝气。绝不会如今天这般:男的年年怀孕,女的天天穿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