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秘诀
如果一个学者首先提出A观点,并偏执地坚持认为A观点是正确的,而第二个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与A相反的B观点是正确的,强烈地反对A,论证只有B才是正确的。第三个学者看到了前两位学者各执一端,各执己见,各有正确的方面,各有不足,都有片面性,所以第三个学者综合前两个的观点,提出A+B才是正确的。这是学术发展的形式逻辑。
如果要将学者以学术创新与科学贡献来分流的话,第一个提出A观点的学者,其创新性最大,对科学的贡献也最大,应该属一流的学者;第二个反对A、提出B观点的学者,其学术观点是比较容易形成的,因为只要将A观点反过来,找到A观点的对立面,就形成了B观点,其学术贡献虽然不如A,但毕竟提出了与A相反的观点,也算是一种观点,所以第二位学者的创新性及其对科学的贡献当属二流。而第三位学者看到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将A与B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算是有所贡献,但是由于没有提出自己独创的新观点,只做了一个“各打五十大板”的加法,所以第三位学者的贡献和创新性只能是三流水平。
凡学界人士,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者属于三流水平,够二流水平的大约能有百分之九,而真正一流水平的学者则远远不足百分之一。
但是,这些人无论几流,对外都可堪称学者,起码可以拿学者工资。知道了这个秘诀,如果你是一个有创建性的人,就应该做一流的学者,努力提出一种新观点,并固执地坚持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这种观点有可能是不全面的。如果你实在不能提出新观点,当不了一流的学者,那就退而求其次,当二流学者,找一个已有的观点去强烈地反对它,越著名的观点越好(向竞争者认同),如能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最好。如果这两方面都实在做不到了,那就甘心当三流学者吧,你可不要小瞧这三流学者啊,那可也是学者级的人物,甚至可能是某学科的著名学者呢!因为能真正识别真假学者、能将学者分流的人并不多,只要你不停地做算术题,不停地A+B,保你一辈子都会有饭吃。如此这般,混迹学术界,当个教授什么的,或被称为某学科的著名学者自然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