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再生开始之前,生产后的价值总量已经大于生产前的价值总量(无论第一部类还是第二部类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扩大再生产”已作为某种前提现实的存在了,后面的“扩大再生产”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让生产能够“更加扩大”而已,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二)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扩大的社会再生产是如何实现的
下面以物质财富的生产为例进行说明:
1、生产开始前,第一部类存在机械设备、原材料(对应着价值形态的Ⅰc)和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下同)(对应着价值形态的Ⅰv),第二部类也存在机械设备、原材料(对应着价值形态的Ⅱc)和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对应着价值形态的Ⅱv)。
说明:(1)在这里假定:第一部类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第二部类的机械设备、原材料是不同类的(界线分明的)或说是不可通用、混用的。(2)决不可假定在生产开始前劳动者不掌握任何生活资料。作为劳动者生存和生活资料的标准耗费额的v,在生产开始前是由劳动者“自行”提供且已然耗费的,因而才能脑明体健的进入生产场域开展工作。
2、生产开始后,劳动者(v)与相关生产资料(c)相结合,伴随着机械设备一定程度的磨损、经过一定的劳动加工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制造、改造成一定数量的某种新产品,不仅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标准劳动单位的价值(c+v)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且带来了一定数量的新增价值额(m)。
说明:(1)从物质产品的角度看,第一部类提供的是一定数量的本部类使用的机械设备和一定数量的第二部类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及一定数量的本部类使用的原材料和一定数量的第二部类使用的原材料;(2)从物质产品的角度看,第二部类提供的是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其中一部分可供本部类劳动者使用,另一部分可供第一部类的劳动者使用);(3)从物质产品的角度看,生产结束后,若各类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未发生变化,则不仅提供给第一部类劳动者使用的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生活资料,而且提供给第二部类劳动者使用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生活资料,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不仅能弥补其在生产中的损耗,而且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剩余,即ⅠΔc +ⅠΔv +ⅡΔc +ⅡΔv);(4)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之外的各种人员消费的,即用于资本所有者(和运营者)及其家庭成员及其供养(或豢养)人员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等等生活、发展、享受的资料——从价值上看,这一部分也属于m(在简单再生产模型中,m基本上都属于这一部分;在扩大再生产模型下,m中一部分属于这一部分、一部分属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增加额;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也可以将此部分的内容压缩到极小以至于可以暂时忽略);(5)m中用于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之外的各种人员消费的部分,其价值形态为Ⅰm -ⅠΔc -ⅠΔv和Ⅱm -ⅡΔc -ⅡΔv,换句话说,“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压缩”m中用于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之外的各种人员消费的部分而实现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资本所有者(和运营者)的进步性。
3、社会再生产开始前,第一部类将“留用”部分新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即Ⅰc +ⅠΔc),“留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即Ⅰv)并新招聘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即ⅠΔv),第一部类的劳动者(即Ⅰv +ⅠΔv)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即Ⅰm0 =Ⅰm -ⅠΔc -ⅠΔv)会与第一部类通过交换获得相应数量的生活(生存、发展、享受)资料;第一部类新制造的部分生产资料会交易给第二部类(即Ⅱc +ⅡΔc);第二部类也会“留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即Ⅱv)并新招聘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即ⅡΔv),其劳动者通过交换获得相应数量的生活资料;与第二部类相关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之外的各种人员(即Ⅱm0 =Ⅱm -ⅡΔc -ⅡΔv)通过交换获得其他的生活(生存、发展、享受)资料。在上述过程中,从价值量的角度看,Ⅱc +ⅡΔc=Ⅰv +ⅠΔv +Ⅰm0,因为这是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的、仅有的“两次”交换,只有其在价值量上大体相当时,上一环节生产创造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下一环节的生产(即社会再生产)才能顺畅开始。
说明:(1)上述论述完全是以不变资本(机械设备、原材料等)与可变资本(劳动力)的比例不变为前提的。如果二者的比例是处于变动中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2)上述论述完全是以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为前提的。如果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处于变动中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3)上述论述是完全是以劳动者工资水平与“剩余价值”的比率保持不变为前提的。如果劳动者工资水平与“剩余价值”的比率是处于变动中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