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心太黑了!强烈谴责!
下载下来就这么多!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要点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均衡关系。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令社会资本家预期因雇佣—定数目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得到的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社会购买这些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预期的卖价出售商品,而且会有大量商品卖不掉。这时,资本家将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因有利可图,将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既不增雇工人,也不解雇工人,社会的总产量、总就业水平就在这个时候确定下来。
要知道,马歇尔在市场均衡问题上考察的是单个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他进行的是个量分析。马歇尔关于均衡价格的概念被凯恩斯继承下来。凯恩斯依据这种对均衡关系的解释,表述了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的论点。但在理论上,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传统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即认为,均衡水平并不一定是充分就业水平。在达到均衡时,如果社会上除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已经不存在非自愿失业了,这才足充分就业均衡;如果社会上还存在非自愿失业,那就是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此,是否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要根据有效需求的大小而决定。
凯恩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下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它是指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其结果将引起消费需求不足;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它是指人们增加投资时预计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的,这种心理作用使资本家对未来往往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三是人们“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是指人们总喜欢把一定量的货币保存在身边,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出于这一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不能过于降低,而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于利息率时,资本家就不愿意投资。这将引起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正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这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所以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一般总会有“非自愿失业”存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萧条和失业。凯恩斯从自己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稳定的政策性结论。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论述宏观经济问题时,对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按照萨伊定律,以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形式形成的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留作储蓄。通过利息率的自动调节,储蓄必然转化为投资,而储蓄转用于投资就形成对生产资科的需求。所以收入分解为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增加(即供给增加),收入就增加,需求也随着增加。产品的销路总的说来不会发生问题,至多只会有个别商品的供求失调,但通过自由竞争,这种失调终将消失,普遍生产过剩危机不会发生。然而,凯恩斯通过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论证,表述了与萨伊定律截然不同的看法。根据凯恩斯的论证,储蓄是受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制约的,投资则是受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制约的,因此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对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均衡起作用的,主要不是利息率水平,而是收入水平或产量水平。这一点正如克莱因所强调的:“凯恩斯的程序是抛弃储蓄与投资的利息理论而代之以储蓄与投资的产量理论,做到这一点后,革命就是一个既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