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为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一些感悟,属于读后感。
经济学的根源是资源的稀缺性,这使得每个人都不能100%地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为了尽可能的获得自身所需,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分工的不同来各取所需。然而由于能力、资源的不同,人们的分工也是不同的,从而所获得的利益也就不同,最终产生了阶级。而经济学的作用,则是探究如何能够更好的管理这些资源,使得人们尽可能的得到满足。
也正是因为稀缺性,人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需要舍弃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从而出现了权衡取舍。这也就是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你付出的越多,那么你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而对于社会来说,平衡和效率就是一种取舍。通俗来说:效率主张的是劳有所得,而平等主张的是等额分配。如果没有平等,那么可能就会造成贫富差距的加大,激化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效率,则也会导致一种不平等,付出较多的人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而经济学所做的,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正是因为权衡取舍,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得不考虑机会成本。以考研为例,在选择考研时,人们所舍弃的主要是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准备考研而去花时间去工作,在考研准备的这一年内,所能赚到的钱,就是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而人们为什么依旧选择考研呢?因为人们认为,在获得
研究生学历之后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所牺牲的机会成本。
而理性的人,是通过比较边际量来进行抉择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首先考虑多做这一件事情所付出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收益,而不是考虑之前所付出的成本。因为投入的成本已经是投入了,不管这个事情做还是不做,你的投入成本依旧是那些,如果多做这一件事情,兴许还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多的收益呢。以考研学习为例,在某一学科上,因为前期投入较多,可能会导致现在提分很难,所以这一科的边际成本已经很低了,那为什么不多花时间在之前投入较少的科目上呢?
激励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因为这些激励会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暗示,从而可能会在思想上改变人的行为。以扶贫为例,如果扶贫政策只是一味地“救济”,那么在这些贫困户可能在心中会比较努力的边际量:努力所付出的是时间和体力,还有脑力,而且到时候还不一定能够获得确切收益;而在家躺着,既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体力和脑力,还获得了金钱,虽然金钱有限,但足够自己吃饭。所以这种激励可能会使得他们好吃懒做。而一个正向的激励,可以使得人们向着正向的方向努力,例如考研路上研友的肯定,会使得自身向着他们所说的方向更好的努力。
以上就是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