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经济学的破产(二)
张 杰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伪科学属性
1.矛盾的理论构成。古典经济学主张劳动价值论,边际革命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古典自由主义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政府无须干预。凯恩斯主义认为私人市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主张稳定货币供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是不完整的,主张非市场出清假设,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完整的,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认为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但是又反对政府干预。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发给了观点相互对立的两大金融学派,有效市场假说学派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价格是正确的、价格不可预测,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不是那么有效的、价格不是完全正确的、价格可以预测。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熊彼特认为创新过程不是持续的而是阶段性的,造成经济呈现出周期波动;弗里德曼认为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凯恩斯认为主要是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循环性变动造成经济周期性循环;萨缪尔森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更为明显,西方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最好的经济制度,现实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根本不存在,而资本主义历来“重病缠身”,当前正历史性地走向衰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实现市场均衡和效率最大化,现实是市场经常失灵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认为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能够消灭经济危机,现实是不仅没有消灭经济危机,反而带来了长期的滞胀。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层出不穷,各种理论众说纷纭,缺乏一条能够揭示经济学真理的主线。
2.脱离劳动的价值论。恩格斯说过,价值论是经济学纯洁性的试金石。亚当·斯密的价值论的准确含义有两层:第一层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指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层是商品价格构成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指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的分配格局,即商品的价格是在工资之外加上利润和地租形成的,这是亚当·斯密的本意。但是,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对亚当·斯密的价值论进行了选择性继承,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商品价格构成论当成了价值论并奉之为“斯密教条”。萨伊发展出“生产三要素”论,即“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共同为生产作贡献(共同创造价值),由此产生“三要素分配论”,即土地的报酬是地租、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资本的报酬是利息(利润)。边际革命创造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商品的价值并非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而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与稀缺性相结合形成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将商品价值与劳动创造完全割裂开来。马歇尔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发展出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分配问题最终归结为生产要素的价格确定问题,劳动的价格是工资,土地的价格是地租,资本的价格是利息,企业经营能力的价格是利润。西方主流经济学坚持均衡价格论和生产要素价格论,当代西方经济学集大成者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分配由生产要素市场来决定,劳动、土地和资本应当获得的分配等于各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偷梁换柱地用主观效用感受代替商品的客观价值,用市场供需力量博弈形成的所谓均衡价格代替商品按其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为生产要素按所有权参与分配和掩盖资本剥削本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
3.虚构的均衡命题。微观经济学均衡理论认为,在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价格变化能够对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都产生直接的线性的影响,原理是商品的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以供给量和需求量为横轴、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为纵轴,供给曲线从左下方朝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从左上方朝右下方倾斜,当两条曲线没有相交时,市场能够自动调节两条曲线走向相交,交点对应的产量为均衡产量,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市场将保持在供需均衡这个点。宏观经济学将单个商品的微观均衡上升到社会总产品的宏观均衡,以全社会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为横轴、一般价格水平为纵轴,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原理与微观均衡相同,当两条曲线没有相交时,市场能够自动调节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走向相交,交点对应的社会总产量为均衡产量,对应的一般价格水平为均衡价格水平。按照相同原理,宏观经济学演绎出劳动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宏观均衡、外汇市场的均衡、国际收支的均衡等等。
均衡理论至少面临四个问题需要解答:一是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没有设定统计相关数量指标的时间范围,也就是说没有明确这些数据指标应当在特定的时间点提取还是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提取,也没有指出从不均衡状态变调整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显然地,不考虑时间因素就不存在产生任何数据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计算均衡或不均衡;二是没有明确相关数量指标的统计方式和统计范围,例如个别商品的需求量和社会总产品的需求总量应当如何统计,个别商品的价格和一般价格水平应当如何统计,统计成交量还是统计有意愿的未成交量?抽样统计还是完全统计?有关经济学家没有提供基于现实统计数据的案例,使用的数据都是假定数据;三是仅仅解答了均衡状态是如何产生的,没有解答不均衡状态是如何产生的,没有指出维持均衡的力量和破坏均衡的力量都有哪些以及谁占主导地位;四是没有论证现实中的经济运行是否服从均衡原理,以及是否以均衡状态为主要状态,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大量的价格、供需现象与均衡理论不符,例如,有的商品价格长期下降而产量依然长期上升,有的商品产量增加则价格下降、产量减少则价格上升,有的商品价格上升时成交量上升、价格下降时成交量下降,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的地方同时表现出不同的价格,以及无数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价格、供需现象。如果均衡理论无法有说服力地解答这些问题,那么所谓的“均衡”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命题。
4.用“假定”推演出“假说”。脱离经济史实、经济事实和经济实践,大量使用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并且推演出的不是真理,而是与事实不相符或者牵强附会或者难以验证的结论。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它将社会中各个不同阶层、各类不同人群、无数个人和组织的一切行为归纳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由些确立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目标,假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变成了一个默认值,所有的指标都围绕投资者收益最大化这个中心进行设计。理性经济人假定既不符合现实,更不符合全社会的需要,它实际上为资产阶级自私逐利、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提供了理论上的借口。西方经济学心目中的“理想市场”即完全竞争市场由四个假定条件构成,即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信息是完全的,在假定条件下全面排除了垄断行为的可能,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无力单独地影响产量和价格,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市场是“完全的、有效的、效率最大化的”,无需政府干预。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政府与市场是对立的,市场失灵的原因源于“市场势力”和“外部性”。以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的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均衡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上面讲到的各类微观均衡和宏观均衡,全部都是复杂假定条件下的逻辑推演,而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与完全竞争市场并不相符,矛盾深重、危机频发,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及其理论逻辑俨然“乌托邦式”的幻想。
西方经济学设计了许多经济模型,这些模型大量使用假定条件、假定常量、假定变量和假定数据进行推演,这些假定几乎不考虑时间因素,也不考虑现实可能,却把推演结果当作科学结论。与古典经济学相比,边际革命后的主流经济学的一大特点是将经济学命题进行了量化表达。一般来讲,实行量化表达原本应当是经济学科学属性的体现。但是,西方经济学的量化表达很多都与实践操作不兼容,换句话说就是有大量指标是抽象的,难以实际量化,西方经济学在进行模型分析和逻辑推演时大量使用抽象指标和假定数据。微观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起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中所得到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效用”如何具体测量呢?由此演绎出来商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如何具体测量呢?供给曲线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利润最大化”如何具体测量呢?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点”如何具体测量呢?宏观经济学中,诸如一般价格水平、总需求价格、总产量、总供需均衡点、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收入乘数、自主投资、自主消费、均衡利息率、投机货币需求等等,如何具体测量呢?
萨缪尔森所著《经济学》中讲到一个案例,美国搞了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财政政策乘数估算方法,该套模型包含了一套预测所有各主要经济部门经济行为的方程式,假定政府的商品和服务采购的实际水平的增加额始终为10亿美元,估算这个增量对实际GDP的影响,结果8个模型估算出的乘数差异很大,萨缪尔森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关系本身存在着固有的不确定性,经济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1965年来说是正确的模型,对2005年来说就可能与正确相去甚远,萨缪尔森指出,该财政政策乘数模型本身忽略了诸多因素的实际影响。使用假定数据进行估算都成了一本“糊涂帐”,更不用说进行实测操作了。
5.对经济危机顽疾“把脉不准”又“胡乱用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治愈的“顽疾”。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或称商业周期)是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扩张和衰退(经济危机)是商业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对于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外因论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根源,如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战争、新发现、自然力等,内因论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商业周期的机制和原因,认为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衰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复苏和扩张。西方经济学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造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和私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系统性矛盾,这个矛盾造成全社会“生产——分配循环”不畅通、不完全,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属性也不可能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着手预防经济危机。为了“抹平”经济周期,西方经济学主要开出了两剂“猛药”,一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由政府通过赤字预算来制造新的需求,二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大量印钞“放水”刺激经济。这两剂“猛药”在短期内有一定疗效,但是长期、经常使用,一个制造巨额政府债务,一个制造通货膨胀,这是必然的。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8版)》中写道,在过去的150年中美国商业周期的历史显示出,商业周期明显趋于平缓的态势,1945年以后商业周期的波动变得不那么频繁,而且温和了许多,政府已经能够运用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来预防各种冲击演化成衰退,制止经济像滚雪球一样地从衰退陷入萧条,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宏观经济史上的一段最平衡的时期,新千年后没有目睹过严酷的经济危机(该版本《经济学》2005年出版以前),商业周期有可能在北美已经被消除。然而萨缪尔森还是失算了,因为转眼到了2007年,美国就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并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未完待续)
作者:张杰 QQ 3652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