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指责人的动机?
2021.11.13
答案是: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指责人的动机。
先说过故事:
在小区晚饭后散步,见到两只猫,一只白,一只黑,我一一招呼,黑猫让我撸它的头,白描逃进竹丛。
读者想想:
我肯定不喜白猫,我能责怪它的动机么?
不能。应该是同情。
虽然我不喜欢白猫的躲藏行为。
我能赞扬黑猫的动机么?
不能,应该是同情。虽然我喜欢黑猫的亲近行为。
其实,无论白猫黑猫,它们的动机都是对安全感与生存的渴求。
动机一样,行为有别。为什么呢?
也许,天性有差异;也许,白猫受过人的伤害,对人有了警戒,而黑猫一直得到了人的友善,所以,信任人。即使投食,估计白猫也会叼了就走,而黑猫会在人的温煦目光下慢慢品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因为别人的动机、而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预期。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又对行为不讨自己喜欢的人予以“动机不良”之类的指责反击呢?
这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心理行为误读为“动机”了。我们应区分清楚动机与心理行为。
为了辨析这个命题,
首先得理解根动机(真正的动机)与派生“动机”(误读的伪装“动机”)的区别。
(1)根动机:
人的根动机首先与猫一样:安全、生存、性。然后,按马斯洛的说法,还有归属感、自尊心、自我实现等~也许,这些都是基因带来的本能。比如,对自己的喜新厌旧其实就是追求自我实现~心智不断成长。
其他学说里特推荐一种:“生物必须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不论体温、血液、激素、营养等代谢因素,失去平衡都需要调整。”这种需要会反应在我们的意识上,我们会误以为是自己的意识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其实,是我们的身体需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这里强调的仍是人的本能(动机)。
这种根动机,我们不能指责,也不必做善恶评价,性善性恶论都是附会的赘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不管你感怀如何。
本文第一句话“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指责动机”,准确的说是: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指责根动机。
(2)派生“动机”。派生“动机”,是个体的环境造就的满足根动机的心理行为(显意识或潜意识)。如同开始讲的白猫黑猫的故事,白猫逃避人之前有逃避的心理行为、黑猫亲近人之前有亲近的心理行为。也许,有的人因为从小受到了“虐待”,因而出于自我保护形成了“攻击”类行为习惯乃至被冠以“反社会人格”,但也可以通过脱敏治疗或惩戒强化纠偏或温情调适纠偏等来纠正的(本段基于行为心理学)。因此,派生“动机”的错误可以指责,指出来责令改正,或者说,指出来由专人负责帮助改正。
由上述对根动机与派生“动机”的区分,我们可以获取如下启示:
第一,我们平常指责人“动机不良”时的动机,其实是根动机下准备实施的行为意识或派生“动机”。这种准备实施的行为意识或派生“动机”其实就是行为,因此,我们平常的动机指责其实是指责行为(例如,损人利己的预谋)。我们不喜的实属行为。
第二,准确描述根动机与派生“动机”这二者的区别,很重要。否则,我们容易犯错:犯“污名化别人的错”!
其实,我们的心理谋划或派生“动机”(不管显意识或潜意识),如前所述,是可以调适或调整的,因为人选择满足根动机的路子很多,因为现代文明社会里,更是完全不用走原始狩猎时期损人利己的独木桥了,现在完全可以利人利己了,人们彼此完全能相容相生、共建共享了。因此,调整调适不困难~认知心理学也为此提供了理论与实操依据。
但是,一旦听任“污名化”泛滥而把别人的心理计划或派生“动机”变成人格化固有特质,则会将人的心理行为纠正机会取缔或封杀,进而甚至恶化为对这些被“污名化”的个体的肉身的消灭,于是,野蛮的残酷成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这是非常可怕的!
一旦这种“污名”文化流行,类似灭巫运动、屠杀犹太人运动的悲剧就会历史重演。
当你污名化别人,你就会被别人污名化。“动机指责”的恶果,当警钟长鸣!
第三,子曰:为政,先正名。正名,就是正确界定名词,不搞“污名化”!
小心语言之殇,语言腐朽处、思想难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