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人对文化的贡献
2021.11.16
商人即专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以赚钱的人。
消费者即花钱买商品(含劳务)的 人。
文化即以文字、颜色、声乐、光影、物品、身体以及其他形式(或载体)呈现(多是组合呈现)给人以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思维等意义的符号体系。
商人的出现,肯定是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关于钱、商品生产与交易等的历史发展,本文不论。本文单论有了商品生产与交易后,商人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因为本人没专门做这个历史研究,只凭零碎印象谈谈。
一、何以见得贡献大呢?
节假日的氛围,大家肯定看到过街上各家商户各式各样的“招蜂引蝶”招式,比吸引雌性的雄孔雀各展彩屏更炫目。这里的精神刺激甚至让不买货的“路人”也愿意逛街以免费享受感官知觉盛宴。
记得有本书说,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新兴商人支持撰写出版发行乃至推广的。
教堂、庙观、清真寺等的修建,虽然早期是一些地主贵族牧场主(他们中不少人也是兼做生意的)、大官乃至政府出钱修建的,但是,毫无疑问,平民中是商人的贡献最大。如今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宗教捐助的来源统计,我敢大胆估计,一定是商人贡献最大(也希望是这样)。
最近,参观了本地两三处小区地产,真真切切被惊到了,其中一家的营销大厅有一种让我置身于上海乃至巴黎的建筑艺术馆(想象)的感觉,另一家小区更是诗词图画、园林艺术、名木奇石、光电霓虹等珍贵富丽,都是文化盛事。
欧洲现代制度就起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又来自威尼斯等商业城邦的丰厚商业土壤。
美国上个世纪初,新闻界搞过一次“扒粪运动”---即:揭露美国大垄断资本与政治家勾结欺负中小微业主、雇工、消费者的丑陋行为的社会大事件,其中的推手就是靠媒体征订量赚钱的媒体商人与记者们。结果,就催生了《反垄断法》《产品之质量法》等制度文化的创新改善。
很多大亨虽然不懂艺术但一样购置收藏“名画”等艺术佳作,因为“附庸风雅”也是能赚钱的,艺术品行情看涨。
很多艺人的背后是商人在操盘,动漫、影视等文艺公司的盈利竞争更是导致文艺大繁荣。
一些城市的公益读书会活动,背后也有商人的鼎力支持,因为文化公益活动能给商人带来“人气”与“名气”。
总之,上述事实让我忽然有了一种顿悟:原来文化发展好多都来自商人的贡献、原来我们普通百姓搭便车享受了好多免费的“精神食粮”。
二、商人咋样“贡献”文化的呢?
商人搞文化,必须满足2个条件:第一,必须有人买文化---社会上一定要有人缺文化、且有钱;第二,有能搞文化的人但缺钱。商人自己懂不懂文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搞文化能赚钱。
依据上述假设,我们推演商人“贡献”文化的途径与机会。
第一,有钱没地位的人想要地位,于是,请商人组织写手造故事、造理论、造氛围。这事一般发生在生产方式大变革的“前夜”。如亚当.斯密的例子。
第二,在封建社会商人有钱没地位,所以,商人自己其实是当时最大的“文化”买主,所以,南欧西欧早期的大庄园边际两不管的“商业小镇”或“岛屿商业城邦”里文化率先搞了起来。
第三,早期必须有没落的“文化人”---如欧洲的穷牧师、家道衰败的贵族及其子弟、长子继承制下的老二老三等,这些人是谁给钱就给谁“写文章”捉刀。
第四,异地官僚贵族对“舶来品”异域文化的兴趣,这是国际文化掮客的市场。
第五,封建集权下上层“怕失去”感需要麻醉、底层穷人“求不得”需要“认命”,这是宗教迷信以及仪式仪轨文化等被官僚集团赞助乃至“政府采购”的机会。
第六,在工业革命之前,家里有钱但对文化感兴趣的“富二、三代”“官二、三代”以及有品味的“姨太太”们、贵妇人们等人是文化商人的第一大“钱主”---这些人自己从文化消费中也可能成长为文化的“打工仔”---因为他们往往“不务正业”所以家里容易“富不过三代”(如宋朝的一些名姬诗词歌赋都是好手、因为她们有的曾经就出身官宦之家)。
第七,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工业化需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于是,商人以及政府就开始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文盲人口越来越少、看书读报看戏听音乐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有文化的劳工也越来越有余钱剩米了、他们也开始对原先贵族们的文艺消费感兴趣了,于是,商人开始把文化规模化运作、碎片化销售(如名画的大量印刷销售)或捆绑销售(楼盘里的园林是文化捆绑销售、实用与闲暇消费的捆绑)等,众多的文化消费者必定催生更多的文化创作人才---花钱的票友玩家最后不少变成靠创作文化谋生的“行家里手”,商人的文化市场日益发达,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就来临了。
总之,文化的繁荣来自普罗大众的购买力。而文化创新往往来自有钱但没地位(被边缘化)的小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