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复古的路子。在现代化的困境中,中国人的精神出路会转向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回归就是把孔子,老子,孙子,《易经》《黄帝内经》,中医,书法,民族性的工业重新捡拾起来,发出幽远的复古呐喊。复古并不是新奇的事情,孔子,老子都是以复古作为道德和文化的基点的。即使是孙中山推翻帝制也被复古化。政治和文化都会有这种古代的向心力。最近几年,中国对古文化的重视,把伏羲,黄帝,各种古代文化的精神领袖都重新树立起来,进行祭奠和膜拜。恢复了清明节作为中国较大的节日,祭祖文化也是复古的一部分。
复古的形式是教育中古文化的兴盛,《易经》,风水在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的高校作为专修课。复古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古建筑,古装的服装,茶肆酒店,中医养生,书法,中国传统的各种技艺。甚至在高考中出现纯粹的古文作文。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贫困造成的。一旦一个民族的原创性的文化丧失活力,就必然会返归传统。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的势力抵制,也就是民族的危机是自己的文字,文化,精神被别的民族同化。这种就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复古与现代化的距离。因为时间性的差距,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思想差距,现代人只有接受了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接受其思想。这样中国人现代化的难点,就是一方面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接受古代文化传统的矛盾。古文化难免使人发古之幽思,这样就是出现了现代对文化的回溯。
人们认为孔子,老子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但是孔子是恢复周朝的文化,老子是恢复半原始的文化,回归自然。这样中国人对于过去的留恋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情节。即使是个体的人生也是“叶落归根”,这种精神的返本现象,实际是创造性的困境。《易经》说“升而不已则困,困则返于家”。中国文化的回到传统是发展中的困境造成的。
这种困境是,一方面对于马克思的思想的接受的困境,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的思想的放弃,一方面是西方的思想的渗透的矛盾。马克思的思想是不是大众化的思想?大众不是说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处理各种现实的问题?回答是不确定的。因为中国有漫长是封建社会的历史,有文化大革命,有改革开放,其中最具力量的还是封建的思想。封建思想因为其历史原因,在民间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一方面是老人们的不断说教,一方面是先进的文化不能及时地进入农村。
中国背景下,孔子的知名度和马克思的知名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几乎人人知道孔子,但是只有知识分子知道马克思,就是在知识分子中,只有专门研究的人员熟知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结合点是什么?一般人不会找到这种结合点。
政治制度中的马克思作为政治的理论是稳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建立的。除孙中山是三民主义是中国原创性的思想,马克思是欧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一时是和谐的,一时是矛盾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没有这样稳固的抉择的能力。马克思的思想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境遇是受到新生代的怀疑,也受到西方的政治层面的怀疑。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偶然的,在政治学和哲学,经济学中具有一席之地是不要怀疑的。
马克思的思想作为绝对真理的时代淡出后,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必要的。对于马克思思想的教条化的解除,最显著的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理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彻底的解放思想,这就是对此前的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的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的阶段的界定,社会主义性质的界定,以及对西方的资本主义中先进思想的吸收。这里最显著的就是,经济模式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这种冲击也改变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断引进,西方的文化思想,艺术,科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思想的吸收引进,中国人的视野大大开拓了。
二,全面西化的路子。由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使中国变成世界强国,中国人中一部分人就是倡导五四精神,彻底清算传统思想,完全接受西方思想。这曾经是五四运动的影子,但是现代化的中国也曾经迷失于这种幻象。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个半封建的文化思想的国家,是君主制度,解放后进入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政治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但是那时还是紧闭国门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西方人的视野中是个世界性的消费市场,因为最初中国制造还是很少的,中国既是科学技术的消费国,也是各种西方思想的集中地。西方的电影,歌曲,舞蹈,书籍,外语,哲学,科学都纷纷进入中国人的大脑。
接受西方文化在热潮过去之后,就是迅速提升的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在外国的留学生占据世界留学生的大部分。留学生回国一部分,留在留学国是更大的一部分。这种人把美国,欧洲当作一种人间天堂在宣扬。这种趋势助推了全面西化。
一方面是没有出国的中国人接受了电视,电影各种媒体的西方文化,还有基督教思想的盛行。基督教徒的年轻化是很严重的,中国每年以一百万人数的速度变成基督徒。基督教作为中国文化宗教淡漠境遇下的补充,许多人接受了上帝。西化的思想其中最大的就是上帝,上帝进入中国人的思想,不仅是农村,而且是大城市,都一基督教教堂。
上帝进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道”是怎么结合的?道是无情的秩序,上帝是人格化的神。上帝也冲击了中国人的唯物论的思想,承认了灵魂和永生的观念。接受了天使,天职,天堂的概念。中国的道教,佛教,儒家为什么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第一是因为道教的玄乎,道教并没有作为普遍的中国人的宗教,而是寺庙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也不是大众化的。加上佛教对于空和苦的执着,中国人本能地躲开这种更加艰苦的宗教。但是道教和佛教还是以自己的速度前进。儒家的仁义道德没有成为基督教那样的大众化,而是专家研究,学术团体研究的东西,也是走这高层次的路线,一个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孔子学院,一个是国家大型文化活动中的孔子思想。孔子思想的民间身影是稀薄的。
就是说,三教没有抵制西方文化,马克思的思想没有大面积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这样为了精神的寄托,基督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的新的宗教。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是文化的基石,全面西化全面接受了以上的思想。全面西化是胡适之的思想,这种思想沉寂多年后,成为新的冲击。
想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的思想,西方的思想,这三种思想有异有同,是交叉的,也是矛盾的。中国传统的思想主张和谐,天人一体,马克思的思想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是发挥人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这点自然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先进。但是中国人接受一种新的思想的进程总是缓慢的。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近百年陷入的理论研究的困境,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人们部分地怀疑其准确性。马克思的思想在教育教材中是选择性地介绍的,但是没有系统的大众的马克思思想的学校,除**官员的之外。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文化,也是各种思想,尤其是落后思想的集中地,就此而言,五四运动,解放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对传统的批判是合理的。没有批判的文化不是纯粹的文化,没有思辨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传统文化是圣人思想和皇帝思想的结合,也是封建迷信,各种禁忌是集中地。中国人对古文化的忧思也是一种传统。这可能是民族习惯。接受传统比接受新生的事物快而稳定。
全面西化就这样遭到抵制。因为接受西方文化也是需要批判的。
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创造性的东西,既不是传统,也包含传统,既不是西化的,也是包含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这样就是原创性的思想。中国特色不是已经完成了,而是继续在完成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原创性的思想是较少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原创性的,改革开放是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就是继续这种原创性的思想,这就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中国特色中邓小平理论的原创性,邓小平理论既不是传统的思想,因为具有改革的鲜明立场,具有开放的世界性的视野和胸怀。这在中国以前是没有的。其次是对中国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创造性的解决和回答也是创造性的。收复香港和澳门是创造性的。所以,创造性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的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综合性的方法论,三个代表则是政治方向,是邓小平理论的延伸。
之所以把政治文化的变迁作为本文的核心,因为最深刻的变化都是政治文化引起的。政治文化是最直接的,最显著的,最快速的文化。因为历史一直是政治文化推动的。一旦政治抓住了文化中的核心,政治文化就是如虎添翼的。凸显在历史大海中的大浪就是政治文化。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人们最深刻的命运就是政治文化催生的命运。因为政治会使一个时代的人同起同落,政治是最大的命运。
邓小平理论之后的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政治制度的创造性,经济制度的创造性都是空前的。中国人价值取向中国特色,这是历经几十年的探索的结果,对于传统的理性的超越,对于西方的文化的超越,才能建立中国特色。所以,中国特色至少要两种形式的超越。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传统思维,发展西方文化科学技术,这就把中国人原始性的稳定感打破了,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没有既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人几十年走过的道路主体是自己创造的。
四,物质崇拜。物质崇拜是唯物论的结果,唯物论拒绝精神的存在。世界上只有感官可见的物质,这样除了物质之外,别无所有。历史上对唯心主义的抵制,世俗对物质的崇拜,形成了纯粹的物质观,这种观念中没有精神性的东西(黑格尔),这样物质就是唯一的依靠。物质主义的转变是崇拜偶像,偶像都是物质制造出来的,这形成的宗教情节,还是物质崇拜。
对金钱的膜拜。虽然是一个农业国,但是流行的是金钱之上的价值观。儒释道三教虽然是提倡道德精神的,但是不是主要的政治价值。活着的时候的物质崇拜,就是财富,死后的物质崇拜就是富人的陪葬品。在生命的观念上,人死后变成的世界也是充满物质的。中国人对死人要烧纸钱,送虚拟的物质,这样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在生命的全过程都是物质。
继之科学的兴起,对精神,灵魂非物质的东西拒绝承认,科学只承认在显微镜下看得见的东西,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存在。这样物质主义似乎是振振有词的。
第五,道德精神。道德精神是人的生命现象。人本身既是肉体,也是具有灵魂的。唯心论是在人的生命有灵魂的基础上建立的。人是灵魂就是生命的感觉,为什么人具有廉耻感?为什么人有荣耀感和幸福感?这都是灵魂在起作用。
孔子,老子都是以道德精神的价值提出人的生命价值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精神范畴价值,道德是精神范畴的价值。人是在自身的观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人的观念就是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非物质的层次就是人类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