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一样,在小学阶段都是根据地址就近入学,租房地址就可以。日本学校供餐主要有三种方式:在学校内设立食堂;由地方政府运营的供餐中心;委托民间供餐企业。日校的供餐历史是从明治22(1889年)开始的。在百多年的学校供餐史上,日本也曾频繁出现不安全校餐,导致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但是,日本对每一次事故都展开了严谨细致的调查,同时修改法律和相关的标准。所有的调查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开透明的,公布在厚生劳动省的官方网站。1986年,日本的学校发生了10起受害者总数超过50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次年,厚生劳动省立即发文要求对全国学校供餐的设施进行重点监视和指导。1997年4月1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学校供餐卫生管理的标准》,严格规范对学校供餐从业者的健康管理。要求每年进行定期健康诊断,最好每学期三次,每月检查两次以上的粪便。每天记录健康信息,若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呕吐、感染病患者、疑似感染的患者、以及无症状病原体携带者的状况时,依法遵从政府官员的指示。另外,营养师和烹饪人员,包括临时工都要参加研修,学习卫生知识。在烹调及配餐时要穿专用的烹饪衣、围裙、口罩、帽子和鞋等,以防止咳嗽、打喷嚏和头发等碰到餐具和食品。避免穿烹饪衣或鞋进入卫生间。围裙和鞋等,用不同颜色来明确区别,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使用后要清洗和消毒,按照类别保存,次日使用前必须干燥。光是描述什么时候要对手进行清洗和消毒,《标准》中就详细规定了六大类场景.........尽管如此,从1999年开始,诺如病毒仍然连续数年侵染日本的校餐。从1999年至2008年,9年内,总共发生34次诺如病毒事件。据日本官方的调查结果,主要原因是厨房人员的身体状况不佳,洗手不干净,在室温长时间放置的凉菜和面包。因为这些事件,2003年,2005年,2008年,对《学校供餐卫生管理的标准》进行了三次修订。
伴随着立法和配套准则的不断完善,各个学校也分别颁布预防和应对食物中毒的制度。建立了校医、医院、保健福祉事务所、学校,教委和家长的紧急联动机制,包括如何确认食物中毒,呕吐物如何清洗和保存,厨房如何保存标本……学校把家长的知情权放在首位,规定校长和供餐者必须与家长见面,回答质问。
至于厚生劳动省何以掌握如此全面真实的数据,则得益于透明及时的报告机制,而且,家长可以参与其中。若学生或者教职工出现症状,校医处置危情;学校第一时间通报供餐的机构、家长和市教育委员会;供餐机构和学校必须以最快速度将《食物中毒发生状况报告》送至保健福祉事务所;随后,学校必须提供《缺席及早退状况表》、《发症状况调查票》、《食中毒(疑)个人调查票》、《学校日志》、《发生经过陈述》等材料。
如果说学校午餐是供给链的末端,食品企业则是该链条的起点。日本要求食品企业严格实施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到产品上市,降低和避免危害因素,对重要工序进行监控,确保食品安全。此外,日本还颁布了《HACCP支援法》对企业减负,提供金融支援;对获得认证的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国家的长期低息贷款。这些制度,旨在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也从宏观上保障了学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