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分析的水平都很高,羡慕中,另,10L很专业,受教!
之前听到很多有关个别地区蔬菜价格/地头价“跳水”原因的分析,汇总如下:
(1)供需基本面:面积扩大,产大于销(2)民生物品可达性(短板):物流不畅(3)天气原因,导致南北产区蔬菜同时上市,加剧供应过剩(4)日本因素,叶菜中长期需求骤降(5)韩国因素,去年大白菜类短期价格高企导致局部地区“囤菜”,对今年春夏市场有“挤出”效应,加剧供需失衡(6)LS各位提到的生产成本上游的增加。
简要分析如下:
叶菜此次价格暴涨暴跌,原因归纳如下:
(1)叶菜自身的高度替代性(2)农业物流集散自然的产业短板(并非仅中国如此)(3)作为民生商品中的一种,蔬菜自身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博弈的结果(4)我国经济系统运行中阶段性的内部调整(5)现阶段的外部冲击

。。。。。。。。。。。。
小结:
(1)作为可再生的、高替代性的一类食品,叶菜自身的生产者缺乏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生产者自身负第一责任。
(2)外部性冲击影响,导致的上游成本加大;以及“囤菜”等金融属性和商品普通属性的博弈;二者均为产业调整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国家有关机构需要提供扶持和疏导,但生产的决策权仍分散在农户个体手中。类似于生产合作社之类的协会机构,或应负第二责任。
(3)以前访问过一些国务院发展中心三农领域的专家,结论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与集散,在国际上可用的经验,至多是覆盖到基本粮食作物和主要畜类产品,大概因为它们至关重要而且生产有长周期性短期难以调整;至于金融扶持,在中国,只要生产端仍处于高分散(过度竞争格局),金融扶持基本是无效的。


综上,个人以为,国家及有关机构,可以在来自国际市场的外部性冲击或短期事件型冲击时段,可做预警和具有针对性的支持,即可。并非事事都扯上“多收三五斗”;其本质或者与农业产品天然弱势(“蛛网效应”)关联不明显。至于基层的某某农业协会,“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联产、产业风险/收益共担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基层ZHENGFU有热情,龙头企业有热情,更需要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有金融和融资机制的逐步建立,这需要大多数农户在认识上的提升,不是一两则农业经济学理论可以覆盖的。(具体的范例,可见安徽大学三农研究中心在安徽某村长达10多年的农户金融合作实证研究。)[em15]
P。S。个人觉得,很多讨论农村问题的人士,多不了解农村的本质,农村文化的本质。或者说,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应当划清责任和权利的范畴,个体、经济组织与国家,各自的权责,应划分清楚。国家财政即使有钱或很有钱,也不可能对所有利益群体都像对待幼儿园的未成~年~人一样,从头包到脚。(当然,既得利益群体也应认清这一点,并逐渐回吐或不应享受的全责全包型特权,比如个别群体的“三公”经费,等等。)[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