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网 作者:魏长青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开始选拔“超级本科生”,首批将在校内选拔95人,将按8年“本博模式”培养,每生每年培养经费至少十万。山大将为泰山学堂的学生提供双导师制,其中导师多为院士、长江学者、博导。此外,学堂的学生都会被推荐至世界前百名高校学习一年。山大负责人称这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力争培养更多的大师级人才。(济南时报9月14日报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回应钱老之问,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便是珠峰计划的一部分,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也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不可否认,短期内和在局部意义上讲,珠峰计划对于短时间内培养高极少高水平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专业功底好的学生加上如此丰厚的条件在专业上不想有所进步都难。但作为一项投入血本的项目,收效至关重要,而收效的取得则只有放在更加科学、更加长远以及更加宏观的视角下考虑才更有意义。如此分析起来,此项计划是否真的很好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呢?
首先,珠峰计划所立足的基础就有待商榷。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教育部门和高校把责任归结为苏联模式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条件的落后,而这也是提出珠峰计划的基础。实际上,用科学的方法来回答钱老的提问,需要我们找到历史与当前、中西之间各种相关的变量,不能只把责任归咎于苏联模式的专业设置体系以及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因为苏联的科技水平也是非常发达的,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也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只靠专业上突出和条件的优厚并不能出大师,探索真理的信念、吃苦耐劳的毅力、自由的探讨氛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等这些才是我们真正丢失的东西,而要找寻它们却并不需要珠峰计划,而珠峰计划对此也并无多大意义。
其次,钱老针对的是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珠峰计划则没有抓住重点。杰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将大学教育等同于人才培养的全部。大学教育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过程不足十年,但大学后的研究工作却长达几十年,科学大师一般都是在坚持不懈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成果的,因此,大学毕业后的研究工作更加关键,大学所学与工作所用的一致性、人才评价、研讨氛围、产权保护等等各个方面都严重影响着人才的成长。
钱老所谈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是从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来考虑的,并不是只针对科研院所的教学工作而言的,而是指整从教学到科研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当然,科研院所的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但教育更多地是培养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和毅力,教人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培养科研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钱老也正是在美国具备了这些素质。因此,珠峰计划显然是没有抓住重点:因为即使没有珠峰计划也可以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珠峰计划却也不一定能达到,更重要的是,即使珠峰计划教育出了人才,但如果缺乏后续良好的科研工作机制的配合,最终还是会被湮没。
再次,钱老所期盼的是大学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但珠峰计划对此却毫无意义。钱老所期待的大学是充满活力、尊重自由、推崇创新的,正是他享受到了这种教育的好处才热切地希望我国的大学都能办的如此,能够让中国学子都享受到同样的教育。此种教育便是一种土壤,它能够给成长于其中的所有学子提供生长的活力和动力,并滋养着从生长到结果的成长全过程。比如哈佛、耶鲁、西点军校等高校均提供了这样优良的土壤,让每一个进入的种子都能够茁壮成长并受用一生。
相比之下,珠峰计划却是在不改变整体质量的基础上选拔尖子生单独培养,让绝大多数学子仍然接受传统的教育。这实际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单纯为打造人才而打造人才,即使最终真正打造出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教育强国的地位又有何益?因此,本质上讲,珠峰计划不过就是在原先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组建的魔鬼训练营式罢了。钱老不是说中国没有杰出人才吗,我就拿重金砸几个让你看看,如此之世俗地理解钱老之问,又有何颜面谈“回答”?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个科研院所系统在教育和科研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这些改革不成功,再好的计划也难以发挥作用,而只要教育和科研的土壤“肥沃”了,不需要这些珠峰计划也一样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避重就轻有时对解决问题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因为“重”的问题没解决而使得“就轻”的努力泡汤和浪费,真不知道珠峰计划这颗重金打造的种子能在贫瘠的土壤中收获几何?